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各自特点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随着大量印度佛经论著的翻译、传播、弘扬,思想理论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后来主要流行的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立宗,故称三论宗。其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此宗是由印度的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主要依据《解深密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宗,故称瑜伽宗。唐代的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目前,台湾佛教正觉同修会,多以此宗理论破邪显正。三是天台宗。此宗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为依据,形成其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Yi,住在浙江天台山,故称天台宗。其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以自宗为圆教,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具有独创的大乘思想。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并有深入的研究和阐发。此宗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称为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其中心思想,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并发展了大乘思想。五是禅宗。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即静中思虑的意思。是指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叫做禅定。参究、看话头以期明心见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次第禅、顿超禅、菩萨禅等。而在中国“教外别传”的禅宗,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现在,台湾佛教正觉同修会已经有200多人证悟,所修的就是这祖师禅。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祖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很兴盛。在八世纪间此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后来衰落。南宗慧能即六祖,主张顿悟,弘传甚盛,广为流传,后来演变成五家七派。六是净土宗。此宗是依净土五经而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形成的宗派,故称净土宗。五经指:阿弥陀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以及华严行愿品、楞严势至圆通章。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因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而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七是律宗。此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戒条戒相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菩萨戒分出家在家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律学的研究,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八是密宗。此宗是指唐密、东密,非藏密。藏密吃肉、行邪淫,不认为是佛教。见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在此从略。大乘佛教有六大宗派,即“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净土宗”和“密宗”(又称“真言宗”)。禅、天、华、唯四大宗派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虽各不相同,但都讲“心”和“空”,故被划归为同一系统。该系统的空观可以从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龙树的名偈中揭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不生也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万物皆由因缘所生,并无本体,都是空的。万物的名字也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因它们本无实体。大乘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道出同样的信念。“色”(Rupa)指“物体”或“能看见之物”,“空”即“物本无体”。这句话就是说,一切能见之物,均无实体;凡无实体之物,即是能见之物。这种空观不仅常人难以明了,许多僧侣也无法说清楚。据说,一次清顺治皇帝问禅宗和尚通秀(玉林):“山河大地妄念而生,妄念而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通秀只能含糊答道:“如人睡梦中之事,是有是无”。净土宗可称为大乘的第二系统。此宗主要是说,如果人相信阿弥陀佛,并不断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梵文Amitabha或Amitayus),意为“无限光明”或“无限生命”,“南无”(梵文Namo)意为“皈依”。“南无阿弥陀佛”即“皈依阿弥陀佛”之意。大乘前几个宗派虽已把释迦牟尼奉为神明,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必须经过苦苦修行才能得救。因此对净土宗的信仰大不以为然,视之为异端。禅宗六祖慧能曾辛辣地讽刺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愿东顾西”(六祖坛经)。然而净土宗易信易行,不须刻苦修行,只要开口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乐土,老少咸宜,何乐不为。此宗虽未能在印度独树一帜,但传到中国后却有了极大发展,“异端”渐成为“正统”。大乘佛教第三系统是“密宗”(又称“真言宗”),公元七世纪在印度兴起。此宗乃吸收婆罗门教的咒术而成,注意念诵“嘛呢叭弥?”六字真言(此六字意为“祈求在莲华藏中的佛”)。人持此六字大明咒,不仅能逢凶化吉,死后还能往生极乐世界。西藏和蒙古的喇嘛教即是印度密宗于八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密教。后来,其他宗派也常在经文中附加咒语。如《般若心经》末尾的几句话,“Gategate,Paragate,ParasamgateBodhiSvaha!”(意为“度呀,度呀,度一切众生都到彼岸,使一切众生疾速成就无上悟道佛果!”),但中国佛教则译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成了玄妙的咒语。关于佛教到底有多少宗派,请参见下面的转述。有人说得比我清楚。转述佛教共有多少宗派?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佛法虽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站在佛的立场看佛法,法法可通涅盘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场,那就各有各的专长的法门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各有他们的伴侣(杂阿含一六?四四七)。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佛陀涅槃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个部派之多,他们往往仅是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的争执,动辄就结成一团,分成一派。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之际,马鸣龙树的般若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内应运而兴。到了佛陀涅盘后约一千年之间,由于无著世亲以至清辨护法的唯识有的思想抬头,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兴起,又将大乘佛教分为显密二教,把空有二宗,归入显教一类。这是印度佛教的大致情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中国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介的三论或四论宗,这是印度空宗的法脉,到嘉祥大师而集大成。同时依据小乘的成实论而有成实宗;依据小乘有部的俱舍论而有俱舍宗。依据涅盘经而成涅盘宗;依据十地论而成地论宗;依据摄大乘论而成摄论宗;由达摩西来,传佛心印,而成禅宗;由唐代道宣专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据法华经的综合与开发,至智者大师而成天台宗;由玄奘大师西游归来,据唯识论而成法相宗;依华严经的综合开发,至贤首大师而成华严宗;自慧远大师倡莲社专修持名念佛,至善导大师而成净土宗;最后由于唐代开元年间,西域来了善无畏等三位密教的高僧,译传了密部的经法,而成立了密宗。这样算下来,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从以上所介绍的宗派看来,可谓洋洋大观,但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小乘不受重视,三论、唯识,已无人研究,密宗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唐武宗会昌五年的法难之后,密宗在中国消失,倒是流去了日本。中国的地理及社会背景,无法严格地要求戒律的遵行,所以律宗也是若存若殁地□延残喘而已;最盛的是禅宗,以致禅宗的六祖惠能之下,又分出了五家宗派,五家之中以临济及曹洞二派发展得最盛最久,今日的中国僧尼,几乎全部是出于这两家的法脉而来。至于讲说教理方面,仅有天台与华严勉强维持而已。到了宋明之际,中国出了几位主张禅净双修的高僧如永明延寿(唐哀帝天佑二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所以晚近的中国佛教,除了念佛与参禅,参乎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注)自清末民初以来,由于流落在日本的许多典籍,陆续地请回了中国,三论、唯识、律宗、密宗等,在中国已有了复活的现象,只可惜中国佛教近数百年没教育,不培植人才,这一复活的机运,能否开发出来,尚待努力之中!除了中国,佛教在今日的世界各地,也都有著许多宗派。南传上座部的泰国佛教,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西藏的密教区,分为黄教、红教、白教、黑教等。日本的佛教,大致上与中国相似,而以净土真宗及日莲宗为日本佛教的特色。近人印顺法师对日本佛教曾作如此评语:“日本式的佛教,不是佛教化的家庭,是家庭化的佛教。不是在家佛教,而是变了质的出家佛教。”(海潮音三四卷七月号《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这就是日本佛教的特色。最后,我要总结一句: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属于支节的分门别类,而不是根本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将来,当可见到统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现。注: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别,不是理论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对禅所发挥之态度而言耳。故性质温和者其言和,性质烈者其言峻,因其发言之和峻,禅风因之而变,其禅风之相异,即禅之派别相异。故禅宗之派别在教理的区别上不若华严天台之明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