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仪讲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台四教仪讲录释迦教下惭愧沙门婴杵恭录各位善知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天台四教仪》。《天台四教仪》是中国佛教教义的入门书。如果不懂天台四教、贤首五教,是没有办法进入中国佛教之门的。还没有(正式)讲教义之前,先大略叙说宗派的起源。佛法产生于印度,印度佛教只有小乘和大乘的分别,大乘里面只有显教与密教的分别,而显教里面只有空宗和有宗的分别,空宗如中观,有宗如瑜伽。所以佛教在印度,密教方面不谈,显教方面只有中观、瑜伽这空有两门。像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一直到鸠摩罗什大师都是属于空宗,无着、世亲一直到护法菩萨等,乃至玄奘三藏亲近的戒贤论师,都是属于有宗。东汉桓帝、灵帝时,最早来中国翻译佛经的安世高、支罗迦谶(等航海来到中国),自此佛法才传来中国。而真正形成宗派,是在隋唐时代。从后汉末年到隋唐这段时间,翻译出许多后来成为各派所宗奉的教典。最早是安世高三藏所译属于毗昙方面的教典,当时弘扬阿毗昙的很多,他们弘扬时并不在乎宗派不宗派的,但是到了隋唐形成宗派之后,有些称那时弘扬毗昙的叫毗昙宗,知道这个的人比较少。到了东晋时鸠摩罗什三藏译出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弘扬三论的,后人就称为三论宗。那时弘扬的人并没有宗派观念,他们在弘扬时并不在乎宗不宗的,到了隋朝的嘉祥大师(吉藏大师),才真正形成大乘三论宗,可自此之后就没有人再弘扬了。鸠摩罗什三藏不仅译出三论,也译了《大智度论》,当时有些人不但弘扬三论,也弘扬《大智度论》,所以也有人称他们是四论宗,也有这种说法。鸠摩罗什三藏,还译有一部《成实论》,当时弘扬这部论的人也很多,后人称为成实宗。除此之外,主张念佛的净土宗的形成:东晋庐山慧远大师提倡结社念佛,但当时并没有宗派的观念,没有形成宗派,后来到了唐朝成为净土宗,大家才以远公为初祖。而禅宗,一般认为是在南北朝的南朝梁武帝时,把所谓“祖师禅”流传下来。在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时,已经有了一点像宗派的样子,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派,到了慧能大师才真正建立了禅宗。那时有南能、北秀(神秀大师)的说法,后来是慧能大师将禅宗发扬广大,到了五代时形成五个派系,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除开以上所说的宗派,在南北朝时有菩提流支翻译《摄大乘论》,当时弘扬这部论的后人称作摄论宗。到了南朝的陈朝末有真谛三藏翻译《十地经论》,弘扬这部论的后人称作地论宗。南北朝后期,五胡十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北梁,当时昙无谶三藏(也就是翻译《优婆塞戒经》的那位法师)译出《大般涅盘经》,弘扬的人很多,有人称为涅盘宗。这三个宗派后来没有流传下来,都并在其他各宗之中。例如,唐朝玄奘三藏译出很多法相唯识方面的教典,就形成了法相宗,也就是唯识宗。《摄大乘论》是唯识宗六经十一部论(一本十支)里面的一部论,所以到了唐朝法相宗兴盛起来后,摄论宗就合并在法相宗里面,没有再另外建立宗。隋末天台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宗。天台宗认为《涅盘经》与《法华经》的教义是相等的,就把《法华》、《涅盘》合为一时(后面讲五时八教会讲到),这样涅盘宗也没有人单独弘扬了,所以涅盘宗后来就合并在天台宗里面,成为天台宗的一支了。至于地论宗,《十地经论》实际上是《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十地品》单行流通就叫《十地经》,当时真谛三藏译出世亲菩萨造的《十地经论》,流传很普遍,(弘扬这部论的)后人称为地论宗。但到了唐朝,贤首国师成立贤首宗(也就是华严宗),地论所宗的《十地经》既然是属于《华严》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地论宗也就合并在贤首宗里面。如果一一平排起来有十三个宗派,但是摄论、涅盘、地论三宗分别并归于法相、天台、贤首,所以到了唐朝,中国佛教就只有十宗了。其他还有密宗,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三位修密的大德来了中国弘传,开创了密宗。但在中国佛教里面密宗并不兴盛,后来空海渡海来唐,师事惠果阿阇黎,把中国的密宗传去日本,日本才有密宗。自印度传去西藏的密宗叫作藏密,自中国传去日本的密宗叫作东密,这是密宗方面。这些宗派中早期流传下来的成实宗,后来还是保存着,不过真正弘扬的人很少。再看俱舍宗,实际上早在陈朝的真谛三藏就有翻译《俱舍论》,叫作《俱舍释论》,也有人弘扬,但没有成立宗派,到了玄奘三藏译出《俱舍论》,由他的弟子普光、法宝这两位大师极力弘扬,就建立了俱舍宗。一般来说,俱舍宗与成实宗是小乘佛法,俱舍是小乘的有宗,成实是小乘的空宗。不过,东晋一直到南北朝,弘扬《成实》者并不把《成实》看作小乘,他们认为成实宗是大乘。到了唐朝,一般都认为虽然《成实论》里面所讲的是空性,但并不是《般若经》的究竟空,因此把它判为小乘空宗。说完这些宗派之后,还有律宗。实际上在佛教里面戒律是不能单独立宗的,因为无论哪个宗派,只要是佛教徒都应持守佛戒的,所以不应另外建立宗派。但是戒律有它的专门学问,专门钻研戒律、主持戒法的就好像国家的司法机关,所以也另外建立戒律宗。实际上佛法传来中国后,到三国时就已经有戒法的流传,最早译为汉文的羯磨法——《百一羯磨》就是那时译出的。到了东晋,慢慢的《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都翻译过来了,那时学习的人虽然很多,但还没有形成宗派。一直到唐朝,比玄奘三藏时代稍微早一点,曾参加过玄奘三藏译场的道宣律师才建立律宗。弘扬《四分律》的有三家,后来其他两家都没有流传下去,只有道宣律师用大乘法相唯识的教义来融会贯通戒律的小乘教义,这样才能够流传下来。一般来说,中国人是大乘根性,所以如果单说小法,很难通的,而道宣律师知道中国人的根性,就以大乘佛法来融汇贯通于《四分律》,所以他认为《四分律》当部是小乘佛法,但是分通大乘佛法。道宣律师住在终南山,所以后人也称律宗为南山宗。弘一大师有幅对联写道“悠然见南山”,他见的南山,不是见所谓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他所说的见南山,是见戒律。后来一般以南山代表中国的戒律,叫作南山宗,但是我认为还是老实地称为戒律宗比较合适,或者单称律宗。律宗是专门弘扬戒律的,后来就变成仅是传戒了。有没有把戒律研究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只是主持传戒的那些大德才被认为是律宗的,现在也不这么说了。平常说的中国佛教十个宗派中,纯粹属于大乘的有七个宗派,戒律通于大小乘,而俱舍与成实宗是属于小乘。今天开始讲的都是属于教理方面,研究中国佛教的教义,就不比前面讲些事相法门那样好懂。如果这时不用心听,是不容易通达的,所以要好好的注意听才行。上面先把中国佛教的宗派大致叙说了一下,既然有这么多宗派,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天台宗的《四教仪》呢?这是因为虽然有这么多的宗派,但在中国佛教里面,从隋唐一直到近代,弘扬最盛、最流行、最普遍的,着重教义方面有两个宗派,就是天台宗和贤首宗(以所宗的本经而命名,天台宗也可以叫作法华宗,贤首宗也可以叫作华严宗)。着重修行方面,就是禅宗和净土宗最普遍。中国佛教的出家人,所有的寺庙、丛林差不多都是禅宗的天下。所谓“临半天,曹一角”,中国佛教的禅宗分五个宗派,临济宗占了中国佛教的半个天下,中国佛教的出家人有一半是临济宗的子孙,所以说“临半天”,其他一半中,“曹”是曹洞宗,占了中国佛教其他一半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所以叫作“曹一角”。剩下四分之一是其他的宗派。这是一个大概。中国禅宗里面最兴盛、最普遍的是临济宗。并不是说修持临济宗禅法的人最多,而是在禅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里面,它的派系一代代传下来,从临济义玄禅师一直流传到今天,一脉相承,没有间断过。每一代的传承法嗣开悟不开悟是另外一回事,最起码名义上一代代传下来很明显的,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一点也没有错的。曹洞宗算不错了,也流传到今天。可曹洞宗有段时间模糊不清,中间有六代祖师发生争论,当然这是后人在争论,不是祖师在争论。后人关于这六位祖师是不是在传曹洞宗引起了争论,但在那个时候并没有争论。由此可见,曹洞宗有段时间沉寂下来,后来还是继续下去了。比如大陆的丛林,像鼓山是属于曹洞宗的宗派,台湾就有好多寺院是从福州鼓山涌泉寺传来的。台湾的出家人,曹洞宗并不算少,我也是属于曹洞宗的派下之一。在宗派方面,禅是一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下去,到今天没有停止过的。而净土并没有宗派观念,能念佛就是了。念佛是最普遍的,自宋朝永明延寿禅师提倡禅净双修之后,宗门和净土就融为一家了,参禅的人多参念佛是谁,由此净土宗也跟着非常普遍。尤其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连一些愚夫愚妇也能念佛往生,所以最为普遍。天台四教仪讲录002中国佛教里,解方面——教义方面最流行的是天台、贤首,行方面是禅与净。我们现在要研究教义,非从天台、贤首两宗的教义下手不可,所以必须要研究《天台四教仪》。太虚大师说,天台、贤首两宗的教理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怎么说呢?空宗、有宗或说三论、法相宗是从印度传来的,在印度原来就有的,其他的好多宗派也是在印度就有的,只有天台宗和贤首宗完全是由我们中国的祖师所建立的。根据佛说的大乘教典,能够组织成为一个宗派的教理,只有天台宗和贤首宗。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佛教,非研究这两个宗派的教义不可,否则你就没有办法懂得中国佛教。我们这次先研究天台宗。一方面我是从天台那边学习的,可以说天台是我自己的本宗,最早是先学天台,最初学的是这门,所以我比较熟,就先讲《天台四教仪》。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们需要研究天台、贤首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如果要研究中国佛教所有的经论注疏,经律论三藏教典的着作,古代祖师的着作,假如你不懂得天台的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论用、第五判教相(天台家解释经文都用五重玄义,第一释名就是解释经题名目,第二显体就是显示经的理体,第三明宗是说明修行的宗旨,第四论用是说明这部经的功效,第五判教是判定这部经在教相中属于哪一的教相,是顿是渐,是偏是圆?)没有研究过天台宗的教义,《四教仪》不懂,你拿起天台家的着作,看到那些五重玄义就头痛。所以有人说,经文原本很好懂,看注解反而难懂,注解比经文深,原因在哪里?因为注解都是天台、贤首的教义,假如看天台宗法师的注解,不懂五重玄义,那看不懂,所以必须要懂天台宗的教义才有办法看懂天台家的所有着作。贤首宗法藏大师以《华严经》为宗,建立大乘贤首宗。华严宗解释经论是用十门玄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贤首宗无论解释哪部经论,都用这十门去分辨,如果你不懂贤首宗教义,一开始看到十门玄谈头就大了,根本看不懂,尤其讲到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体浅深,那更是难懂,真是跳到大海里,不得了,爬不出来,又象入了迷宫,走不出来。所以必须要研究天台、贤首两宗的教义,这些教义你都懂了,然后看古代的经论注疏,才有办法看懂。天台宗有《四教仪》,贤首宗也有《五教仪》,如果有因缘,《天台四教仪》研究完了,不妨研究《贤首五教仪》。不过《五教仪》比起《四教仪》来难懂得多,因为贤首家讲的教理差不多都是圆的。既然是圆的,无论站在哪一面看,都是圆圆的,很难找到门路,站在哪一面都看不清啦,……(有几句听不清)所以学起来就比较难。不过也许先入为主有关系,因为我初学的时候是天台。我觉得天台教理的组织很严密,尤其他讲的教、理、智、断……(漏几句),天台宗对于修行的阶位、大小、偏圆分析得很清楚,一看就可以明白,非常容易懂,所以我们应该先研究《天台四教仪》。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只要是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要平排发展,他不作任何一宗一派的传人,主张平排来弘扬八宗,但实际上他还是把天台、贤首两个宗派比较起来,说天台的优胜点要比贤首多。他自己所说的很多教义与天台家很接近,你可以把他所有的着作——《太虚大师全书》请来看看,就知道他说的有许多比较接近天台教义。上面是先大概的叙说,天台家的教义在中国佛教,有很重要的分量,如果我们不研究天台教义,对中国佛教根本摸不到门路。所以我们既然要研究佛法,从解门上下一番功夫,必须要从《天台四教仪》下手。有人会想:天台入门书难道只有这一本吗?有没有其他的?有的。还有一部藕益大师的《教观纲宗》,也是入门书。不过《教观纲宗》里面所说的天台教理虽然是最为正确的,但是那些天台教理入门的名相,里面比较简略,没有充分的发挥。如果能把《天台四教仪》学好了,再看《教观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