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笔画的写法(撇、捺、钩)主讲人:李华章书法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当发展到唐代的时候,随着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国力空前的强盛,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又加上唐朝的几位皇帝,尤其是唐太宗,非常爱好书法,大力提倡书法艺术。延续了历代的以书为教、以书取士、立书学博士的传统,专立书学,开宏文馆、崇文馆培养大批高级书法人才。于是整个社会学习书法蔚然成风,书法艺术获得了空前发展,进入了群星璀璨的的鼎盛时期。其中楷书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出现了许多楷书大家。唐楷唐代是书法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标志性的成就之一便是唐楷的形成。自唐楷形成以后,书法学习者一直视之为书法技能训练的最佳范本。在当代书坛,大约每一个书法学习者都或多或少地经过一个学习唐楷的阶段。唐代书法分期也像唐诗一样,有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一般的唐代书法分期是将盛唐与中唐并列起来一起讲述的,因而,对唐代的书法就分为初唐,盛、中唐,晚唐三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书法家,初唐是欧阳询,盛、中唐是颜真卿,晚唐是柳公权。颜真卿平生经历,代表作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在书法史上唯一能与王羲之抗衡的书法巨人。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颜真卿楷书作品欣赏早期作品欣赏:••《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3岁时所作,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之一。中期作品欣赏《鲜于氏离堆记》是颜真卿53岁时所作,正值其书法艺术中期,书风渐熟。其用笔雄逸,字画刚健,结体宽博挺然,形势精绝,斩金截铁。且是摩崖大字,丰硕伟岸,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晚期作品欣赏《颜勤礼碑》是颜真卿71岁时所作,此碑笔力沉着内涵,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颜勤礼碑》介绍唐刻石,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碑文内容追述颜氏家庭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之业绩。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行37字,计166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北宋欧阳修《六一题跋》卷七定为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779年)书刻并立。石旧在陕西西安,宋元佑间石佚,下落不明。199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使得这一“颜体”的代表之作在沉睡地下一千余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颜勤礼碑》的结构特点,可概括如下: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对于这些字,《颜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来。如“士”字。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如“阙”字。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如“故”字。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如“四”字。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无论多复杂的笔画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演变而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也是初学者必须勤学苦练的“基本功”。只有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书写时才能灵活运用。颜勤礼碑具体笔画的写法:撇的写法撇在“永字八法”中叫做“掠”,是轻而快的意思。有人用燕子轻轻掠过水面来比喻,写撇的时候就要想想这个形象。颜真卿说“掠左出而锋轻”正是这个意思。颜体字撇的变化是很多的。撇画的写法(1)要求:撇,犹如人的手和足,鸟的两翼,撇画写得好坏,关系到字的稳健、活泼、死板。要求左右相称,一般撇比捺细,撇的斜度和长短要随字而定。(2)其运笔过程:1、右上起笔。2、转锋左下。3、用力捺出。4、出锋出笔。要求:力到笔尖,在写撇时,从右上向左下,起笔稍重,行笔渐轻,收笔较快,笔须送到笔尖。皆用空抢收笔,要使末锋飞起。长撇“大”字的撇是颜体字中最常见的长撇,起笔与竖画相同。行笔时用中锋送到,使人感觉圆润有力。“充”字的一撇叫直撇,入笔时稍稍藏锋,然后横截而下,隽拔刚断,行笔时保持住力量,劲直有力。“尹”字的一撇起笔很方,行笔逐渐加力使之腹部粗壮,然后中锋送出,这样的撇自然是一字中的主笔。回锋撇“成”字左侧的一笔是回锋撇,藏锋逆入,行笔用中锋,最后像写钩一样只是不挑出,收回笔画中。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回锋后再带起上面的横画来。这一笔使人感觉圆浑饱满,笔势连贯。“凤”字的长撇则回锋挑出,如写钩一样。短撇《颜勤礼碑》中的短撇,看上去外形都不大相同,其实用笔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都写得坚劲挺拔。一般写短撇,起笔时横截而入,顿挫有力,然后迅速出锋,由重渐轻,距离短而变化快,如“白”字的一撇。短撇在“八法”中叫做“啄”,颜真卿在《八法颂》中说“啄,腾凌而速进”,正是他写这一笔的体会。“名”字的短撇则藏锋圆起,行笔亦稍弯曲。撇的病笔撇是从右上向左下运笔。书写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1)落笔后不能调整到中锋,用侧锋抹出来,形成一面光一面锯齿的情况。(2)落笔太重,突然抽笔变轻,形成钉头鼠尾的样子。(3)笔锋没送到,撩出。(4)末尾无端加重,形如扫把。捺的写法捺在“永字八法”中叫“磔”,这是相当难写的笔画。捺大概分成两种:一种是纵捺,一种是平捺。纵捺如“没”字和“史”字,起笔时都是藏锋,圆笔,不露锋芒,然后用力将笔管按下,笔毫铺开,直到最后最宽处开始边提笔边向右上方送出。只是“史”字起笔时要有一段弯曲,应算作“一波三折”的第一折吧。颜真卿晚年写捺,末端多成燕尾状,“史”字的捺脚可以说是典型。颜体字的捺一般比撇重,其他各家也都是如此。“撇轻捺重”可以说是楷书的规律。平捺平捺的写法要更难一些,如“延”“之”二字,起笔藏锋送入和纵捺差不多,“延”字的平捺先藏锋,先向右上弯曲走一段,然后向斜下方运行稍长的一段,又变为较平的方向,最后边提笔边使笔毫从笔画的上沿并拢送出,末端也作燕尾状,真是所谓的“一波三折”。“之”字的一捺没有曲头,通身比较饱满,写这一笔,墨要饱,力要足,《八法颂》所谓:“磔,趋趞以开撑。”就是这个意思。捺画的写法(1)要求:捺如字之手足,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捺画有“蚕头燕尾”之态,如雕刻而成,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创造。(2)其运笔过程:从左上向右下,逆锋起笔,下笔稍轻,转锋向下行笔时渐渐加重,至捺的下半截微带卷起之意,与左撇相配,至捺出的焦点处稍驻停顿,用力较重,然后轻轻提笔,向右捺出,捺脚较长,呈燕尾状。钩画的写法钩也是楷书笔画中比较难写的一种。因为它有时向左有时向右,也有时向上或向斜上方。钩在“永字八法”中称“趯”。颜真卿说:“趯,峻快以如锥”,就是说要挺拔、锋利。1、钩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中钩的变化:“好”字的一钩,写完带有曲势的竖画后向左下引笔回锋,再向左上挑出,力求棱角分明,力量充实。“男”字的一钩也是颜体比较典型的写法,先引笔向下,收笔圆润,再回锋挑出。“永”字和“元”末笔都用抛钩,由竖折为横时是提锋暗转,写到末端时圆润回锋,然后挑出,两钩虽长短不同,但运笔的过程完全相同,出锋时都要“峻快以如锥”。如下图1、2所示。“忠”字和“式”字的钩都称作“戈法”,只是一平一纵,先弯环写好戈笔,然后自然回锋向上挑出,所谓“回锋起趯”,这是颜真卿的习惯笔法。要求笔画末端圆润、周到,无生硬感。钩的病笔写钩不可过分尖刻或过分钝拙,下图所示,(1)(4)太尖利,不含蓄;(2)(3)笔法不到位,拖出或抹出,这也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折画的写法折是一个字的肩膀。人的力气,一看肩膀就知道,字也是这样。1、折的基本写法:“自”字的一折可以说是颜字最常见的折法,劲而不刻,有骨有肉。写法是横画写到折处向上提笔,笔尖将要离纸时做写竖的逆入锋动作,然后顿笔,使折笔处厚实有力,再引笔向下用中锋写成向内环抱的竖画。“君”字的上一折同“自”字,下一折则是断而后起,一横写成,提笔离纸,再杀锋入纸,写一个方笔的竖画。这样的折斩钉截铁,刚劲有力。如下图所示。“司”字的折几乎接近转了,没有明显的棱角,但又不是没有起止的圆转。先是横画越写越轻,然后提笔暗过,稍有停顿,向下写竖,渐写渐重,弯环势曲,方中不规,圆中不矩,圆活,自然。如图所示。2、折的笔病(下图)(1)顿笔过力,造成一个大关节,称为“鹤膝”。(2)横细竖粗,像鸟版印刷的字体,太死板不生动。(3)折笔处提按不分明,笔墨痴肥,没有骨力。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