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AhImsA(权力必须加以监督和制约),信区:Wisdom标题:妙境长老讲唯识观发信站:水木社区(TueApr2610:52:432011),站内妙境长老讲唯识观妙境长老宣讲/编辑室整理(一)修唯识观时,有一点困难,什么呢?因为依他起是有,离开依他起是没有遍计执的,若完全观空了,就有点违背依他起的有;若观有,那就是随顺遍计执。怎么办呢?我现在说出个方法来。把遍计执和依他起分开……(于福严佛学院.2002-3-8)问:应如何于唯识学派的三自性与三无性修习如理作意?答:你这是问修唯识观。我认为三无性就是解释三自性,实在是无差别的。但是怎么样如理作意呢?大意是:观遍计所执自性是没有体性、是毕竟空寂的;依他起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是假有而不真实。圆成实既不是那个空、也不是那个假,而是离一切相的──说是空也可以。我们凡夫在依他起上有一切的执着,就是遍计执、就是流转生死;若在依他起上,观遍计执毕竟空,就悟入圆成实,得涅盘了。大意如此,但修观的时候可是有点问题。若是学习《中观论》比较简单,可以这样修空观:色受想行识都是缘起的,先思惟色是缘起有,缘起有就是自性空,再思惟自性空里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识──我们这一念分别心,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无自性。这个地方很厉害呀!禅宗有时候的确有点《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这一念心是「常住真心」,所以「即心是佛」也容易走向《涅盘经》的思想,如果不多读经论,就只能小小的分别而已。现在观识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空里面识不可得,那就很难说「即心是佛」──把这个识破了,谁是佛?这样修性空观比较容易思惟,这样如理作意加上奢摩他就是修观了。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可以观察色受想行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不可得,但是自性空不妨碍色受想行识的宛然而有。在《中论》,龙树菩萨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而唯识是说三──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遍计执是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若会合龙树菩萨的意思,这就包含在二谛里面,若观缘起有、自性空时──执着自性有即是遍计执,这自性空就是破遍计执的部分,但他立二不说三。修唯识观时,就有一点困难,什么呢?因为依他起是有,离开依他起是没有遍计执的,若完全观空了,就有点违背依他起的有;若观有,那就是随顺遍计执。怎么办呢?我现在说出个方法来。把遍计执和依他起分开:观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山河大地,这些遍计执都是毕竟空的,无有少法可得;然后,再观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山河大地如幻有,就是依他起。这样子彼此互相不妨碍,就可以观上来了。初开始先观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法都是心的分别、心的变现,它是没有的,就这样如理作意。当然,我们若没有深入的学习唯识,很难承认一切法是心的变现。但是深入学习,通达了的确是唯心所现,达到一点没有疑问的程度,这件事也有点难;要用一番心,长时期的思惟、阅读《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辨中边论》、《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后,就会承认:「是的!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就能过这个关。这时候继续学习唯识,生欢喜心,修唯识观也就没有困难。若是这一关没有过去,还是不会同意唯心所现的。我现在解释一下唯心所现。就以这个杯子为例。这个杯子是工厂的产品,不是我心变现的,那什么理由说它是我心变现的?主张唯心变现的道理是,承认杯子是工厂生产的产品这回事;但是,经过了我的眼识、第六意识缘念的时候,因为我心里有执着,而认为这是真实的,就这一部分来说,是我心变现的。《摄大乘论》很明显的说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不是真实的。可是当我的根识一接触境界的时候:「真实有这一个杯子!」这个真实的杯子是我心的变现,而不是工厂生产的那个杯子,唯心变现这一部分是这样意思。另外,《摄大乘论》有一个譬喻也容易令我们理解。在那里有根绳子,因为光线不好,我看成是一条蛇。这在唯识的理论上看,认为的那条蛇是心变现的,根本没有蛇,只是绳子;绳子是依他起,蛇是遍计执,把依他起和遍计执分开──说遍计执这一方面是心变现的。从这个譬喻可以理解:我们认为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一部分是「蛇」,是毕竟空寂,是没有的。这样说,就有两个杯子,一是工厂生产的杯子,是依他起;我所执着的这个杯子,就是遍计执。但是,我没有看见两个,只是一个杯子嘛!所以看见的是遍计执。修唯识观的时候,第一层先要知道:认为是真实的这一部分是你心的变现,不是真实的,它是完全没有的,只有工厂生产的那个杯子是如幻如化的。这样,如理作意观察我执着的这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无有少法可得。剩下的这个依他起,我认为它和《中论》观「因缘所生法是自性空」是无差别的,并非执着依他起为真实有,而是不真实的如幻有。我们没有成就奢摩他的人,大家看见的境界都差不多,都认为是真的;而得未到地定、初禅的人,面对一切法时就和我们没得定的人不一样──有些事情我们完全看不见;若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有些肉眼看不见的,他们能看见。其中的差别就是因为我们没得定,心的力量小,若是得到禅定,心就有力量。心有力量会有什么事情呢?就是他心一想就能变出一个事情来,令我们没得定的人也能看见。《大毘婆沙论》说到,有一个妇人有六个儿子,全死了,这位母亲因而疯狂了,没穿衣服到处乱跑。这时候,佛的大智慧知道这个人可以度化,于是叫阿难尊者给她衣服穿,她一看见佛就正常了。佛有这个威力!因为六个儿子都死了,她心里忧愁得很厉害,任何佛法都听不进去;忽然间六个儿子都出现在她面前,于是乎她心里欢喜了,佛这时候为她说苦集灭道,这个女人得须陀洹果,而后这六个儿子也消失了。这六个人从那儿来?怎么又消失了?就是佛的心力变现的。我说这故事的意思是:道力高深的人就有这个力量,他心念一动,就能变现出六个人;他的心再一转变,这六个人就没有了。从这个地方看出什么事情呢?就是我们看见的有,未必是有。譬如梦见有人请吃饭,吃得很香,但梦醒了,肚子还是空的。饭香、肚子饱从那来?都是由分别心而来,不是真实的。现在可以分出两类:第一类就是完全没有体质,但有个相。譬如妇人的六个儿子,都已经埋葬了,现在佛能为她变现出来,这六个儿子完全没有体但有个相,这个相随时都可以没有的。或者我现在内心想这里有大莲花,也可以想上来,若不想就没有莲花;莲花也是有个相,但是没有体。第二类有相也有体质的,就是依他起。就譬如我们这个身体,它有体质、有相,这是业力的变现,是有。这两种都可以说「没有」:第一个是没有体;第二个也可以说没有,但它还是有体性的。遍计执和依他起有点差别。遍计执的一切法是没有体性的;依他起法是有体性,但是假有而非真,是由业力转变成的果报。譬如说:这个人现在是男人,他都用男人的立场见闻、思想、说话,但死后由业力的转变成为女人。虽然前一生是男人,但这一生她会用女人的立场来面对一切事情。怎么回事呢?这是业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的现起,后面有业力控制,这是依他起。如果只是你内心的分别,若不分别就没有了;而业的力量很大,当业力使令你心里作如是分别的时候,若这个业力没有停下来,这件事一定还是存在的,因此依他起和遍计执不一样。所以,修唯识观的时候,若初开始观察一切法是内心的变现,是没有体性、是毕竟空的,这就把依他起的有也观空了,也不合道理。于是只好分开──先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遍计执是没有的;然后再观一切法是如幻有、缘起有,都是如幻如化的。我刚才说,依他起的缘起法和《大智度论》说的一切法是一样的。怎么知道呢?《摄大乘论》说:「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应许无自性」,从这个颂文上可以了解这件事。依他起是自然无、自体无、自性不坚住。什么叫做「自然无」呢?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中论》、《大智度论》说缘起法也是这样。什么叫「自性空」?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这就是自性空。唯识说依他起也是如此,没有因缘的时候,没有这件事。「自体无」是指过去的事情已经灭了,现在完全没有这件事。「自然无」是未来的事情,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也就是自性空的意思。「自性不坚住」指现在的一切法是存在,但是不坚住,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所以,这一切如幻如化的依他起法,可以观察是自性空,但同时也是因缘有,那这样讲和《大智度论》、《中观论》的「因缘所生法自性空」──自性空而缘起有,缘起有而自性空,并无差别。所以,修唯识观可以分两次:第一次观察遍计执的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依他起是如幻有,一空、一有;然后再专一的观察依他起的一切法是自性空、是缘起有。你能够观察遍计执是自性空,依他起也是自性空,就见到圆成实性,得圣道了。我的解释就是这样。此外,我们初开始观一切法空总感觉到别扭、有点困难,观不到空。所以可以另外有个方法──就是在外面的空地,比如说,这里两面都有高山围绕,前面是一同寺,你观当中的虚空相,把空相取在心里,睁开眼睛看这空相,然后闭上眼睛,再睁开眼睛看,经过多少次的训练,把空相取在心里面了。这时候你到屋里坐,身体是在屋里面,但是你心里想身体还是在外边这空的境界里住。你这样经过了一个时期,若一想,虚空相就能现前,也就是观察得比较自在一点了。然后,观察色──这个身体的色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色不可得,这个色不可得的境界犹如虚空,而你正观察自己在虚空那里,犹如虚空,和那个空就契合了。这时候,这个空就有点不同了,原来只是思惟虚空的空,现在你观察一切缘起法是自性空,自性空里一切法不可得,这是理性的空。理性的空,以外面的虚空作譬喻,使初习者容易契合,原先观空观不上来的困难就解决了。色可以这样观,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观。受也是因缘有,因缘有是自性空,自性空里受不可得;想、行、识──识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识不可得。这个「空」就是诸法如──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和「即心是佛」的说法不一样。以上就是修唯识观把观空的障碍取消的方法。而唯识观如理作意就是:首先观察我执着这些因缘所生法,认为都是真实的这一部分是毕竟空寂的,观察这一切法不可得,都是自性空的,犹如虚空。第二次再观察依他起是因缘所有,是自性空,也是犹如虚空,在空里面一切法不可得。你常常这样观!《解深密经》说:修一切法空观,当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一切诸行皆不显现,那就是证悟第一义谛了。「三自性、三无自性怎么样如理作意」这个问题,我就是这么解释,如果讲得不对,我可以再修正。=issue12-26-1(二)第一阶段先观察自己在虚空那里,但是实际上自己并不在那里。这虽然不是正式修止观,我倒认为这个前方便很好!正式修唯识观时,可分两个次第:先修依他起是毕竟空,然后修遍计执空。(于法云寺禅学院──北院.2002-1-8)问:如何修止观?如何修唯识观?答:我们学习过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真实义品〉,就是修唯识观的方法,如果熟读、通达里边的义,应该就知道怎么修唯识观。但是,这句话容易说,应该怎么修?不见得会明白。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你们看看我回答得如何。第一阶段我先说一个修唯识观、修《中观论》性空观都可以用的前方便。怎么做法呢?先到空旷的地方取空相。用我们这里的境界而言,譬如到斋堂前边的广场,在这空旷地方经行,在白天没有云雾的时候,虚空是很明净的,也要观看周围的山(不要直视太阳),取下空间的相貌,睁开眼睛取空相,然后闭着眼睛想空相,要用点心,一直到把空相取在心里面;然后到禅堂里,把眼睛闭上,观想自己不在禅堂而在取的空相那个地方。事实上,身体是在禅堂,但是观想自己在取的空相那里──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犹如虚空──在那个空间里没有这个身体,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初开始这样想,会感觉不顺,若是常常想就顺了,到禅堂一坐:「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犹如虚空,无有少法可得」,立刻就能想上来。《法华经序品》:「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这是佛用虚空作譬喻开示我们。若直接以「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可能不容易观想,所以先用此做方便,对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一切都无的境界,就能想上来。初开始用的时间多一点,常常这样想,也就容易了。这是第一阶段:先观察自己在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