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江南十校2012届高三学生最后2套热身卷(一)语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南十校2012届高三学生最后2套热身卷(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选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诗学》总序陆耀东中国诗学的理论形态如何估计和评价,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有人说:它零星的感悟多,鉴赏性的随感多,即使精彩,也不过是古光片羽,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也有人云:它比西方的诗学更精彩,表面上看,它大多没有表达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但在颗颗珍珠般的见解后面,有其内在联系和体系在。但不管是前者抑或后者,谁都不否认,中国诗学一个丰富的绚丽多彩的世界,是一个闪耀着无尽光辉的星海。是的,它凝聚着两千多年来中国数以万计诗论家和诗人的聪明才智劳动心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诗教“温柔教导”和“思无邪”观念,显然意在以其规范束缚人们的思想感情,但其影响历时两千多年而不绝,值得深究。《文心雕龙》如书名所示,并非诗学专论,但含诗学在内,其精妙与文采,亘古未有,即使置于当时的世界诗学中,它也是罕见的经典性论著。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后,“诗话”、“词话”大量出现,其中如《白石诗说》、《沧浪诗话》、《渔洋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等,它们虽然并非均系原创性诗学,但都有各具特色的诗学理论做支撑,有的具有系统性,有的则须由研究者加以梳理。《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评”、“考证”五部分。其对诗歌艺术的论述,已相当系统。·2·中国诗学在先秦阶段尚处在胎萌时期,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诗学,开始形成不同理论架构的雏形。魏晋、唐宋、明清是中国诗学的三个高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诗学的形成期,情思和格律的构建吸取了西域文化的异质影响,诗学从文、史、哲中走向独立,诗的格律理论趋向成熟。这一切,为唐诗高峰的出现,在某些方面准备了条件。唐宋不仅是我国诗词群山里顶峰中的顶峰,诗学也有很大发展,它几乎论及中国诗学的所有问题,如“用事”、“自然”、“妙悟”、“神思”、“意境”、“形神”、“寄托”、情与景、诗与理、储蓄与直露、诗味、诗法、炼意、诗眼、比兴、声韵、风格、诗体等等诗学问题。20世纪初,美英流行的意象派诗的产生,即受唐诗流泽,不少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是诗人受中国古诗启迪而创作的。关于诗与理,诗与禅的关系的理论探讨,在宋代臻于极致。明清两代诗学论著繁富,其中不乏创见和新意,但大多数系整合成果。晚清民初,中国诗学从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外国诗学开始影响中国诗学,王国维是一代表。20世纪初新诗诞生后,一些诗家致力于建构中国新诗理论体系,胡适、闻一多、戴望舒、朱自清、朱光潜、艾青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未能完成中国诗学的转型和重构,这,惟有待于21世纪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现代诗学》有删节)1.下列对“中国诗学”理论形态的评价和看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学感悟多,随感多,但缺乏系统,未形成理论体系。B.中国诗学比西方精彩,在颗颗珍珠般的见解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和体系。C.中国诗学是一个丰富绚丽多彩的世界,一个闪耀着无尽光辉的星海。D.中国诗学由于凝聚着千年来万计诗论家的智慧心血,已构成了成熟严密的理论体系。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儒学提出“思无邪”“温柔敦厚”的诗学观,意在规范束缚人们的思想感情。B.《文心雕龙》虽非诗学专著,但有着精彩内容与文采,也算是一部亘古未有的经典论著。C.正由于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影响,其后的诗学界才得以空前繁荣,“诗话”“词话”之类的著作才大量出现。D.《沧浪诗话》虽不一定是原创性诗学,但其对诗歌的论述,已相当系统。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中国诗学的理论研究,经千年万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独立严密的理论体系。B.纵观中国的诗学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先秦的胎萌、雏形期,在魏晋南北朝形成,趋向成熟,并在晚清民初由古典向现代型过渡。C.20世纪初美英流行的意象派诗,其实是受中国古诗尤其是唐诗启迪影响而创作出来的。D.与唐诗成为我国诗词的顶峰一样,唐宋时期我国诗学走出了文史哲,并确定了自己顶峰的地位。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3·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①?”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②。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注】①豫:舒适,快乐。②累:毛病。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用:使用B.庶几一日得行其道.道:政治主张C.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至:达到、实现D.,中不能全.其用全:充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尽弃其旧而.谋其新B.君子之.欲得其君三宿而.后出昼君子之.爱其身犹且以.不用死夫子何为.不豫C.不知默默以.待其变D.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贾谊虽有辅佐帝王的才能,但不善于使用自己的才能,原因在于他志向虽远大,却气量狭小,并且不善于和权贵“深交”。B.文章引用孔孟为例,是为进一步证明贾生正由于不能像孔孟对贤那样辛勤执着,善于忍耐等待,所以不能被汉文帝重用。C.文章认为凡是有杰出才能的人,因都有鄙弃世俗的毛病,从而导致君主不能充分重用他们。D.作者认为古代的贤人都有能够成就功业的才能,有些人之所以终究未能施展他们的才能,不一定是当时君主的错,而往往是由贤人自己造成的。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3分)译文;(2)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3分)译文:(3)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3分)译文:·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宜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4分)9.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8选6,每空1分,共6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2),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4),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贼》)(5)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6)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7),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8)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周涛如果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的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的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5·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什么。许多家畜供人服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呢?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树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顽强生命力以及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