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及与贸易伙伴国的关系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原创】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及与贸易伙伴国的关系研究魏浩李晓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提要]在对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最新的数据分析了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历史变迁与现状、中国从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结构以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1995-2011年期间,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在中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下降,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高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高技术含量制成品早在2000年之前就超过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不同类型国家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型存在差异性,不同类型国家在中国进口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比较大,中国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的相互依赖度比较小,中国进口对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都小于这些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国。总的来说,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具有共享性、包容性,不仅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还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出口。[关键词]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贸易伙伴,依赖程度一、引言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0-2011年期间,我国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225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7434亿美元,2011年是2000年的7.75倍,中国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3.43%增加到2011年的9.53%,增加了6.10%,进口年增长率为22.53%,进口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2位。中国进口增加,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具有重商主义的性质,即重视出口、忽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确实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蓬勃发展,但是,也日益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挑战。例如,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长期持续,贸易摩擦问题日益严峻,全球性的贸易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关注和指责与日俱增,国际经营环境日益恶化,再加上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国内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等等。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矛盾,战略性的增加进口便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外贸易政策,对进口的作用更加重视。例如,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扩大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保障市场供应。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口国别和地区结构,鼓励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扩大自发展中国家进口,拓展自发达国家进口。相对于低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带来更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强、更持久(J.Worz,2005)。那么,为了使进口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及其国别结构保持清醒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搞清我国进口的现状,才能为扩大进口规模、改善进口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基于此,在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1995-2011年期间中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大国、高收入经济体、新兴发展中国家等四类19个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以及中国进口对这些国家的依赖度、贸易伙伴国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二、文献综述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Lall(2000)、Schott(2008)、Rodrik(2006)、樊纲等人(2006)、Hausmanetal(2007)、杜修立和王国维(2007)、BinXu(2007)、姚洋和章林峰(2008)、魏浩等人(2011)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主要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而涉及中国进口商品结构问题的文献并不多。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裴长洪和盛逛(2007)认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呈现出巨额的贸易顺差,在贸易结构上,进口贸易方式、进口商品结构、进口贸易主体以及进口贸易国内区域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胡丹婷(2008)认为,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对能源、工业原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需求增加,中国商品进口以能源、原料、半成品为主,消费性商品较少。祝树金(2011)认为,我国进口结构已由进口中技术、低技术制成品为主转移到进口高技术、中技术制成品为主,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远远高于同类型的其他国家,而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进口份额则显著低于样本中的其他国家。裴长洪(2013)指出,从我国产业条件及进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在优化资本品进口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资本品进口比重,相对缩小初级品进口比重的增长速度,稳定并着力优化中间品进口结构,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比重。另外,魏浩等人(2014)针对不同类型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变化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14个进口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市场上不同类型商品的比较优势变化。另外,已有的少数文献,虽然涉及了中国进口商品结构问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分析框架不科学、不准确,需要改进;部分研究只计算了1995年和2003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不能真实反映自从入世以来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化的全貌,急需跟踪研究2003年以来的发展情况;已有研究只分析了中国整体进口商品结构,而没有分析中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商品结构以及我国与这些国家地区在外贸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已有研究没有把一些技术特征不明显的产品专门进行归类或者剔除,这会影响统计分析的准确性。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作了较多的研究,但是,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研究涉及不多,分析也不够全面细致。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急需对我国进口贸易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借鉴国际广泛应用的牛津大学教授沙加亚·劳尔(S·Lall)的分类标准,把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为5大类,细化为9个小类别,对1995-2011年期间中国不同技术含量制成品的进口结构的历史变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商品结构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三、分析框架、样本国家和数据来源(一)分析框架本文对制成品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借鉴沙加亚·劳尔(S·Lall)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竞争力时使用的分类方法,把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为5大类,细化为9个小类别,这些制成品占中国制成品贸易的绝大多数。这种方法把制成品分成不同的组别并且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表1给出了沙加亚·劳尔(S·Lall)对制成品具体分类的方法。对于初级制成品(PM)(不包括特殊的交易),不需要在比较优势和技术层面上进行过多的分析。对于其他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如下:(1)基于资源型的制成品(RB)。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简单且劳动密集度较高,但仍有些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规模、技术密集型(如石油提炼和现代食品加工);这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本地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2)低科技含量制成品(LT)。这类产品生产使用较为稳定和容易扩散的技术,这种技术通常体现在资本设备中,生产只需要简单的技能;多数这类产品不存在差异化并且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需求弹性较低;规模经济和市场进入的障碍较低。(3)中等科技含量制成品(MT)。这类产品是成熟经济工业活动的核心内容;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复杂的技术、较高的研发投入、高级技能和较长的学习时间;这类产品中的自动化设备和工程类设备等各类产品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需要企业之间进行很好的相互沟通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技术效应。(4)高科技含量制成品(HT)。这类产品生产需要高度先进和快速变化的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并且主要强调产品的设计。(二)样本国家本文以世界货物贸易出口前30位国家和地区为总的样本,结合中国进口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以及相关数据的实际获得情况,选取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根据数据的获得情况,最终本文选择的19个对比对象是:(1)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荷兰;(2)发展中大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墨西哥;(3)高收入经济体(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4)新兴发展中国家: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三)数据来源本文分析的重点集中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成品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所用数据均来自于联合国世界贸易统计数据(1995—2011)。四、中国制成品进口的技术结构及国际比较(一)中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历史变迁表2是1995-2011年期间中国不同类型制成品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分布状况。总的来看,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各类制成品进口所占份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低技术含量制成品(LT)、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且下降幅度都比较大,初级制成品(PM)、资源型制成品(RB)、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上升的态势,1995年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但从2000年以后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早已超过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二)中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国际比较为了对我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深入认识,本文选取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的9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德国、墨西哥、巴西、韩国、中国台湾、越南和马来西亚。总的来看,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变化,与墨西哥、越南的变化最为相似,从进口商品技术结构优化的幅度来看,中国低技术制成品和中等技术制成品所占份额下降的幅度、高技术所占份额增加的幅度都是最大的,即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优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从现状来看,与对比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中国低技术制成品在进口中所占份额比较低,低于所有的对比地区,中等技术制成品所占份额仅高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高技术制成品所占份额仅低于马来西亚(具体见表3)。五、中国各类制成品进口的地区结构(一)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结构2011年,美国向中国的出口结构比较分散,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资源型制成品(RB)和初级制成品(PM)占美国向中国出口总额的份额都在20%以上,差别不是很大,只有低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占份额较少。在日本对中国出口结构上,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和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出口所占份额很大,分别达到43.91%和31.06%。德国主要向中国出口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所占份额高达64.05%,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占比也达到20.53%。法国也主要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荷兰向中国出口的资源型制成品(RB)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占其对中国总出口的份额较大,分别达到40.64%和37.02%。总的来看,日本、德国、荷兰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法国、日本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如表4所示,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每类制成品占中国相应总进口的份额,基本都维持在5.5%-10%的份额,只有农业型制成品(RB1)所占份额高达16.97%。日本是中国进口较为依赖的国家,其中,低技术含量制成品(LT)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占中国相应类别产品的总进口比例很高,达到23.41%和23.27%,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也达到12.08%。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中国从法国、荷兰进口的各类商品在中国总进口的份额较小。与此同时,从对中国出口在其各类产品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