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货币政策法律制度的构建姓名:吴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经济法指导教师:陈乃新20040401论货币政策法律制度的构建作者:吴博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云生.LiuYunsheng统一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差别性金融宏观调控探讨-南方金融2008,(1)近年来,针对日益显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基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本文认为区域差异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是导致这一状况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实施差别性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改善宏观调控效果的有效路径.2.期刊论文李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07,(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3.学位论文王海龙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2007宏观调控是国家为实现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必然产生的经济总量失衡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特有的经济职能。我国的宏观调控正是与市场化过程相伴随,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施间接调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主要通过货币发行、利率、再贷款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对经济进行调节。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对于避免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中的关键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头寸,由此向市场传递银根松紧的信号,从而引导企业和居民的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进而达到调控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平衡的目的。这种调控的好处是能够保证市场价格信号符合规律地形成并产生较为温和的市场效应,对市场所造成的波动小,负面影响少,因而是更符合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货币政策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传导是一个利用多种传递工具、经过多种渠道传导的复杂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宏观调控工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效和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构建较为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前瞻性及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目前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论题,也是金融理论和实践领域所急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价格和货币等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下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理论基础,合理惜鉴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家有关货币政策的不同论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阐释我国不同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概况与历史变革和不同阶段的货币政策措施,突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下的特殊地位、作用,进而系统梳理中外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理论,并联系我国货币信贷政策的变动、发展情况,通过对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效应的静态观察和动态分析,反思我国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货币政策的执行主体、传导工具、传导载体、微观经济主体以及制度环境建设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实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从而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有关措施。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理论的述评,是全文的理论铺垫和理论基础,共有五节。首先从宏观调控入手,导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近而阐述马克思有关货币金融作用于经济的思想、中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第二章重点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演变及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共分三节。先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随后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反思并梳理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针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操作、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微观层面的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剖析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不佳的原因,共分三节。第四章共分六节,重点围绕如何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央行科学决策能力、优化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合理引导企业经营行为、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优化信贷结构、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意见、建议。本文的重点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也是本文写作的难点。笔者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环境、主体、工具、对象、场地等方面多角度透视、查找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进我国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方面由所突破或创意。4.期刊论文王景武.WANGJing-wu宏观调控中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实现两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期刊论文冯英宇.FENGYing-yu略论当前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调整-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7)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在对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中,存在调整力度较弱、结构调控功能不强和政策工具有限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调整思路,加大调控力度,收紧总量,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不断改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引导货币信贷总量稳定适度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6.学位论文盛朝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2006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各种经济金融变量,最终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过程,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关键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货币政策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其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传导效率不高成为制约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研究,探讨货币供给通过何种路径、何种方式影响实体经济以及影响力度大小,分析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各种因素,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尝试在此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二、研究方法及逻辑架构论文运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循着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理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影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因素――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及其启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这一思路展开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五章,分别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综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及主要渠道效应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研究(分上、下两部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第一章对国内外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文献和发展动态进行梳理,为后文论述作铺垫。首先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入手,回顾和分析各学派关于货币对经济活动有无实质影响的观点,认为尽管对于货币影响经济的方式和程度还存在分歧,但在货币短期非中性的认识上却基本一致,这成为本文立论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有关利率传导机制、资产结构调整传导机制、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并回顾总结了国内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及不同渠道的传导效应。按照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发展历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同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1994年以来的主要传导渠道效应。第三和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多视角研究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因素。第三章主要从货币政策框架、商业银行制度及经营行为、利率机制、汇率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四章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差异等方面分析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框架及传导机制,提出了可借鉴的经验,并从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两个角度,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三、主要观点及结论通过研究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及结论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比较研究,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多种渠道,不同的传导渠道产生效应是不同的,究竟哪一种方式更为有效,则与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一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企业融资构成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对国内不同时期研究重点进行了回顾。如果说国外研究注重从宏观和抽象角度分析问题,国内研究则更侧重于中国的具体问题,作者将其归纳为货币政策传导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素、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措施等方面。其次,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阶段及其特点,并着重分析了1994年以来主要传导渠道的数量特征。按照货币政策体系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体系尚处于雏形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简单直接;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1998年,货币政策体系逐步发展,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从以直接为主逐步向以间接为主转变,货币政策传导工具、环节、渠道增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灵活性和效率得到提高;第三阶段从1998年到迄今,中央银行实行市场化取向的间接调控方式,货币政策体系得到了丰富和进一步发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依托金融市场,以货币市场为操作平台,以各种间接政策工具为手段,以基础货币为主要操作目标,传导货币政策意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市场化、间接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通过对1994年以来的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进行分析,认为信贷和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得到发挥,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开始显现,汇率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第三,从货币政策框架、商业银行制度及经营行为、利率机制、汇率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上述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关于货币政策框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认为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非一致性特点、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可控性减弱、内生性增强、数量型操作目标和工具作用有限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待继续提高等,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关于商业银行制度及经营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认为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商业银行结构分布不合理和信贷配额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关于利率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分析,论文认为,由于存在二元利率体系结构、长期利率管制形成的负面影响、利率传导机制缺乏有效基础等原因制约了利率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在分析汇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方面,着重分析了由于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为维护汇率水平,利率工具的受到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第四,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差异等方面分析了上述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关于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响,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吸纳了大量的货币资金,资本市场上资金流动的规模、频率都会影响到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削弱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所应具有的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同时,资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