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系统综合知识1.信息的定义和属性1.1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层次,即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1.2信息的定量描述香农概率公式:𝐇(𝐗)=−∑𝒑𝒊𝒍𝒐𝒈𝒑𝒊𝒊H(X)表示事件的信息熵,𝑝𝑖是事件出现第i种状态的概率,信息熵可以作为信息的度量,成为信息量,单位是比特(bit)。1.3信息的传输模型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效性(传送尽可能多)、可靠性(失真尽可能小)。信息系统的基本规律包括:信息的度量、信源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特性、信道编码、检测理论、密码学。1.4信息的质量属性质量属性包括: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安全性。2.信息化2.1信息化的含义信息化从“小”到“大”分层为以下5个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信源编码信道解码信宿噪声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2.2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网民规模全球第一,.CN域名数量达到1636个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排名第一。问题和短板:1)缺乏核心技术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3)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4)当前网络空间面临严峻挑战2.3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三步走”:1)到2020,“十三五”时期2)到2025年,网络强国建设目标3)21世纪中叶,长期战略目标2.4两化融合a)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b)含义:1)信息化与工业发展战略融合2)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3)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4)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2.5电子政务a)概念: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b)电子政务内容形式: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c)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1)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3)服务民主法治建设4)提高社会治理能力5)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6)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7)创新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2.6电子商务a)电子商务基本特征:普遍性、便利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b)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和要点:1)网络基础设施2)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3)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4)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5)技术标准6)政策和法律c)电子商务类型:依托网络类型划分:EDI(电子数据交换)商务、Internet(互联网)商务、Intranet(企业内部网)商务和Extranet(企业外部网)商务。按交易内容划分:直接电子商务(电子书、软件等直接交付的)、间接电子商务(需物流配送)。按交易对象划分:1)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典型企业:阿里巴巴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典型企业:京东、当当、苏宁。3)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典型企业:淘宝、易趣。4)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店有机结合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O2O,即OnlineToOffline),餐饮业,服务业,团购几乎采取O2O模式d)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e)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和特点: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移动电子商务成为发展亮点。f)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任务g)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原则:1)企业主体,政府推动。2)统筹兼顾,虚实结合。3)着力创新,注重实效。4)规范发展,保障安全。h)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认证体系、信用体系、在线支付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服务体系、运行监控体系。i)发展电子商务重点任务1)提高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水平2)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3)促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发展4)推动网络零售规模化发展5)提高政府采购电子商务水平6)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7)持续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8)促进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协调发展9)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能力2.7企业信息化a)以“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为特点的产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b)企业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c)企业信息化的意义1)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WTO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2)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3)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企业竞争中的“大”吃“小”正在转向“快”吃“慢”。4)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d)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合、渗透3)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6)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7)“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e)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政府推动,统筹规划,企业行为,政策支持,分步实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程度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龙头。f)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原则效益原则、“一把手”原则、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3.信息系统3.1信息系统定义a)信息系统定义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b)信息系统类型从用途类型划分电子商务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3.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可简化为:立项、开发、运维和消亡3.3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1)结构化方法:优点: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前就被充分了解。缺点: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提前确认所有需求,预估变化不现实;用户积极性没有被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运行和维护管理难度加大。2)原型法特点:实际可行,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需求动态响应、逐步纳入,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随着对一个工作模型的不断修改同时完成)分类:抛弃型原型、进化型原型。3)面向对象开发基本思想:客观事物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由属性和操作组成的、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对象可以按其属性来归类、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4)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敏捷开发的原则如下:快速迭代;让测试人员和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编写可测试的需求文档;多沟通,尽量减少文档;做好产品原型;及早可虑测试。3.4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诺兰模型,又称成长阶段模型。a)划分的6个阶段: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成熟期。b)6中增长要素计算机硬软资源、应用方式、计划控制、MIS在组织中的地位、领导模式、用户意识。c)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在规划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1)处理好行业/集团规划和企业/公司规划的关系,要在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做到统筹规划。2)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坚持行业共性的前提下,尊重企业的个性,做到上下兼顾。3)处理好规划制订和执行的关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落地。d)总体规划应满足要求1)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2)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说明、现状分析评估、信息化目标任务、信息化架构、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3)要依据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信息化规划进行考评,从而实现持续改进。e)规划报告内容1)现状分析与诊断2)组织/企业战略描述3)信息化战略描述4)业务架构5)应用架构6)数据架构7)技术架构8)治理架构9)规划实施4.IT战略a)IT战略,ITStrategy,ITSb)IT战略规划包括两个部分IT战略(ITStrategy)的制订、信息技术行动计划(ITActionPlan)的制订。c)IT战略组成1)使命2)远景目标3)中长期目标4)策略路线/战略要点(主要围绕4方面展开:应用、数据、技术、组织)d)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包括信息化项目进程、项目描述和投资分析、信息化核心能力发展计划。e)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3个重要影响因素经营战略、业务流程与组织、信息架构f)IT战略规划的核心组成要素现状分析、战略分析、差距分析、路径分析g)IT战略规划主要步骤业务分析、评估现行系统、识别机会、选择方案第二章信息技术知识1.软件工程1.1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a)软件设计分为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b)软件测试可以在概念上划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3个阶段。c)软件维护有如下类型:1)更正性维护-更正交付后发现的错误;2)适应性维护-使软件产品能够在变化后或变化中的环境中继续使用;3)完善性维护-改进交付前后产品的性能和可维护性;4)预防性维护-在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检测并更正他们。1.2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d)软件质量指的是软件特性的总和,是软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即遵从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e)软件质量包括:内部质量、外部质量、使用质量。f)软件需求定义了软件质量特性,及确认这些特性的方法和原则。g)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如下活动:质量保证过程、验证过程、确认过程、评审过程、审计过程等。1.3软件配置管理h)软件配置管理通过标识产品的组成元素、管理和控制变更、验证、记录和报告配置信息,来控制产品的进化和完整性。i)软件配置管理与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密切相关,可以帮助达到软件质量保证目标。h)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软件配置标识、软件配置控制、软件配置状态记录、软件配置审计、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等活动。1.4软件过程管理i)软件过程管理涉及技术过程和管理过程,通常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项目启动与范围定义2)项目规划3)项目实施4)项目监控与评审5)项目收尾与关闭1.5软件开发工具j)软件开发工具包括1)软件需求工具2)软件设计工具3)软件构造工具4)软件测试工具5)软件维护工具6)软件配置管理工具7)软件工程管理工具8)软件工程过程工具9)软件质量工具1.6软件复用k)软件复用的主要思想是,将软件看成是由不同功能的“组件”所组成的有机体,每一个组件在设计编写时可以被设计完成同类工作的通用工具。l)由于面向对象方法与软件复用要求十分吻合,所以该方法特别有利于软件复用。2.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2.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a)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复用和模式等。2.2统一建模语言与可视化建模b)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用于对软件进行可视化描述、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不是编程语言)。强调在软件开发中对架构、框架、模式和组件的重用,并与最佳软件工程实践经验进行了集成。c)UML图包括:用例图、类图、对象图、组件图、部署图、状态图、序列图、协作图、活动图等。d)RUP(RationalUnifiedProcess)是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之一,是软件工程的过程。为所有关键开发活动提供了使用准则、模版、工具等。其涵盖的最贱实践经验包括:迭代式开发、需求管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