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一、概说(基本线索)1、上古:神话、歌谣2、商:甲骨文(记事散文萌芽)《尚书》中记载关于商王迁都3、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诗歌代表:《诗经》保留大量诗歌作品4、春秋战国:1)、散文:①诸子散文(政论散文):《尚书》、《周易》、铭文(又金文,刻于青铜器上);②历史散文:《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按年记事)《左传》——编年体,记事完整,文采好《国语》——国别体(分国记载),政论色彩《战国策》——国别体2)、诗歌:楚辞体二、先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1、开端:处于中国古代文学开端阶段,原始时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页,尤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奇幻多姿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从这一点看,中国古代文学一开始就有了光辉起点;2、样式: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尽管处于初始阶段,但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文体:先秦文学奠基的基础是深远的,我国后代的许多文体都可以在先秦文学中找到根源。第一章文学艺术的起源与原始劳动歌谣第一节文学艺术的的起源一、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说法1、游戏说:本能【有缺陷】2、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有缺陷】3、心灵表现说【有缺陷】4、文学艺术的真正起源来自于人的劳动。第二节原始劳动歌谣1、特点:质朴(表达的手段和方法)思想内容:原始劳动歌谣是远古人类劳动生活的直接反映,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气息,也从中证明了原始劳动歌谣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艺术形式:形式质朴,语言简练,具有高度概括性,以二言为主,从我国祖先的时代在文学作品中就保留了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了他们可贵的艺术创造力,而且他们都是口头文学的重要表现;例:①《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②《蜡辞》伊耆氏——《礼记•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③《周易•归妹》——《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割羊无血。第二章中国古代神话第一节神话起源引:含有较多神话成分的古籍作品:《山海经》(5卷山经,13卷海经,创作于战国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地理著作)、《列子》、《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纂,又称《淮南鸿烈》,21篇,论文集,体现对道家思想的推崇)、《楚辞•天问》其中,相比而言《山海经》、《淮南子》所含神话成分较多。1、什么是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性质)。2、神话类型:自然神(太阳神羲和)、英雄神、异人异物3、神话作品: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后羿射日——《淮南子•经训》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西汉女娲造人——《风俗通义》东汉应邵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吕思勉《史诗札记》、杨公骥《中国文学》、袁珂《中国文学选释》有对文章的看法)4、神话的特点:①虽然都是零星片段的记载,但是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人;②他仍然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经过后世不断的修饰完善;③在后世不断的修饰完善过程中,中国的古代神话被历史化,阶级化了④在整体的神话传说中,英雄神的故事是主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第三节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1、地位:①神话是原始时期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第一页。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类幼年时期的状况,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②神话还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我国所流传下来的著名神话都具有极其高贵的理想和吸引人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2、影响:(1)、远古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初源头,对我国后世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2)中国古代神话在我国的美学史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3)神话作品还从两个方面对后世作家起到积极影响:①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强烈的,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②神话中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神奇夸张的艺术手法都对于后世作家艺术想象力的形式有所启发,对他们艺术构思有积极影响。(4)后代的许多小说戏曲不仅直接接受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还从其中吸取了大量的素材,可以说直到现在神话对文学创作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第三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别集:某个人的所有作品整合编集在一起。总集:多个人的作品编集在一起。第一节《诗经》概貌一、概念解释:《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从大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有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本来只称为《诗》,或者连带诗篇的约数称为《诗三百》,只是后世儒家尊奉它为经典,以后才有了诗经的称号。二、分类、作者、年代1、分类:诗经按音乐性质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使用场合不同。其序《毛诗序》、宋代郑樵《通志》:风土之音谓之风;朝廷之音谓之雅;庙堂之音谓之颂。风,即国风,当时分布在各个诸侯国或各个地区的乐曲,相对于周王朝京都所在地而言的地方土乐,共160篇。所记载的15国为周南、召(邵)南、邶国、鄘、卫王、郑、齐、陈、唐、秦、魏、曹、桧、豳(南,通男,任,管辖,担任的意思)。雅,包括大雅(西周为主,31篇);小雅(东周为主,74篇)。颂,含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2、作者:①大多已不能考证;②当时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集体创作,民歌;③《载驰》(鄘风)相传作者为魏国人许穆公夫人。《左传》载,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爱国女诗人(载:语气词。驰,打马飞奔)。二、《诗经》的结集和流传1、结集:1)、孔子删诗《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2)、《汉书•食货志》——班固(采诗:行人→太师→天子,何休观点)3)、献诗《国语•周语》(公卿→天子:宫廷官员太师等收集编纂,传到各国经过筛选、整理、加工而成)2、流传:太师、国子→孔子(有教无类)→汉代(尊儒崇五经):①汉代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已丢失)②汉代四家诗: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燕国)毛(毛公,毛亨、毛苌)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一、反剥削反压迫的内容(体现为下层人民的觉醒斗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二、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诗篇《何草不黄》、《唐风•鸦语》、《豳风•东山》、《齐风•东方未明》、《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后两者以思妇口吻来写)三、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1、表现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周南•关雎》淑:原指水很清澈,后指女子的纯真、忠贞、内外兼美之好;逑:配偶《邶风•静女》、《秦风•蒹葭》、《邶风•谷风》、《王风•采《卫风•氓》弃妇诗,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占卜)→纳微(彩礼)→请期→亲迎→黄昏→“结婚”四、反映劳动生活、爱国思想的诗篇《周南•芣苢》、《十亩之间》、《豳风•七月》(记录季节物候变化)、爱国:《秦风•无衣》、《小雅•采薇》五、周族的史诗《大雅》、《生民》、《公刘》、《皇矣》、《大明》、《文王》六、政治讽刺诗《国风》、《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墙有茨》、大小《雅》讽喻、《大雅•桑柔》、《小雅•正月/十月之交》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1、开创了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2、首创了赋(朱熹《诗集传》称“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平铺直叙,例:《静女》)比(以彼物比此物,例:《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例:《关雎》)的表现手法3、复沓(反复抒情)的章法,灵活的句式。例:《郑风•将仲子》、《鄘风•相鼠》4、丰富的词汇,和谐的韵律。例:《周南•卷耳》第四章先秦散文春秋战国: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论语》、《墨子》(前两者为语录体)、《孟子》(对话体)、《庄子》、《荀子》、《韩非子》;历史散文:以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一、诸子散文1、《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2、《孟子》对话体语录集,特点:①叙事性、故事性,比喻恰当,辩论雄奇;②辩论:仁政、王道、性善论3、《庄子》共33篇,包括内7篇,外15,杂11篇。标题即为论点。具有消极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特点: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②词汇丰富,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极其细致的刻画;③极其善于写故事。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有的非常富有哲理,有的非常富有戏剧性《庖丁解牛》、《触蛮之争》。4、《荀子》作者荀子,又名荀况,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曾到齐国稷下游学,晚年定居楚,集大成思想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人之性恶,礼法并重作品《劝学》,鼓励学习。1)、散文特点: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非常善于运用类比层层深入推理,造句用词,整齐简练,大量运用比喻2)、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①最早用赋作为作品名称进行创作。五篇赋:礼、知、云、蚕、鍼②《成相篇》里面的作品形式很特殊,说唱艺术风格。5、《韩非子》作者:韩非子自述,法家集大成者,认为法术势三者结合是维护君主专制必要的东西。作品:《韩非子》共55篇,体裁:①政论文,锋芒毕露,语言专断,冷峻严苛。整体结构:篇幅很长,论辩周详,结构复杂②历史散文(记述历史故事和寓言):通过记述历史上的故事和寓言来说理,表现了作者思辨能力强,机智,以及其对历史知识丰富的掌握,有较强的文学韵味。二、历史散文1、《左传》《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五经之一,简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鲁哀公14年(BC722——BC481),16000多字。记事特点表现为简洁严谨,语言精确,讲究微言大义。解释《春秋》的“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经:经典;传:对经的解释)《左传》西汉称为《左氏春秋》(此处“春秋”指史书),东汉时称《春秋左氏传》(此处“春秋”特指孔子的《春秋》)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鲁哀公27年及鲁悼公4年(战国时BC464年)的编年体史书,叙事写人非常完备。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1)、思想意义:①体现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通过对人生历史事件的肯定,表现他认为天道不能完全干预人事;②军民关系:重视民,反映民心向背,民本思想的形成;③不隐恶(不为比自己身份高者掩饰罪行);表彰了一些进步人士,体现爱国思想2)、艺术性: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常常不把战争看做刀光剑影的场面,而是放到特定历史时期,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分析,注意其发生的原因、民心向背、双方外交手段等整体社会局面;②善于描写人物。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中立体化的表现其性格特征。善于把人物性格特征系统化的展示出来;③语言:人物语言能突出性格;叙述语言简洁明了,突出当时的场景。2、《国语》第一部分国记载的历史著作(国别体),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公元前1000——公元前400)。全书21卷,共7万多字,记载了八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历史片段,其中,晋史最长9卷,齐、郑、吴各一卷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为补充《左传》史料的不足,故又称《左式外传》、《春秋外传》。韦昭(镇江)《国语注》、杨伯峻《春秋左氏注》都有相关介绍。评价:从史学和文学上看都远比不上《左传》,文学上,语言浅显,接近口语。如:《召公谏弭谤》(弭:消除)3、《战国策》1、介绍: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末年和秦汉时期的人编纂的历史著作,认为大约是由战国一些史官和游说之士(纵横家)他们把自己所见到的一些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留存的文稿,最早起于战国初年——秦统一六国后240年,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韩、宋、卫、中山。由汉代刘向汇集整理编定而成。共33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谋略、计策,所以定名《战国策》,简称《国策》,又称《短长》、《事语》、《长书》、《修书》2、缺点:记事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而且不记年月,缺乏史学价值,但文学性强,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那个时代游说于各个诸侯国的纵横家们奇特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奇谋妙策,也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和角逐,诡诈的一系列行为和进步人士的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