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传统园林空间分析2009年12月10日第-II-页-II-摘要东方传统园林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代表,而谈中国传统园林,就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离不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与自然保持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方法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哲学体系和传统文化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植根于传统文化积淀之上的中国园林,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终形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准则的传统园林风格。而在解决“人作”和“天开”矛盾的过程中,又开创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园林意境空间:一、景到随机,顺应自然二、师法自然,返璞归真三、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关键词:东方传统园林、中国传统园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园林第-III-页-III-目录摘要………………………………………………………………….…..….........Ⅱ绪论………………………………………………………………………….…….1一、东方传统园林空间.....………………………………………..………………21、景到随机,顺应自然………………………..………………………………….22、师法自然,返璞归真.......………………………………...………..………..33、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8二、西方传统园林空间..…………………….………………..……………...……..11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112、勒诺特尔式园林………………...……………………………………...………123、英国风景园林..…….…………………….……………………...…………..…14结论………………….…………………………………………………..…..…….15参考文献……………….……………………………………………………..…..….19第-1-页-1-绪论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成为东方传统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传统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文化乃至园林空间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园林空间是否就是表象中的大相径庭,其中的内涵和折射出的思想和意境到底是一直没有相交点,还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要深刻研究东西方园林空间,就要从东西方传统文化着手,深刻发掘其中差异和共性,然后反映到具象的园林空间中,从深处和大处理解园林空间。第-2-页-2-一、东方传统园林空间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说过:“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可见,园林空间不仅是生产活动、宜居环境的结合体,更是地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形态表现,不同的园林空间折射出的往往就是不同造园者乃至不同国家、地域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传承的不同。东方传统园林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代表,而谈中国传统园林,就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离不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与自然保持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方法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山水美学观。而更早在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哲学体系和传统文化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植根于传统文化积淀之上的中国园林,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终形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准则的传统园林风格。而在解决“人作”和“天开”矛盾的过程中,又开创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园林意境空间。1、景到随机,顺应自然《园冶》中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原型,因地制宜,而人工巧作则要在“因”、“随”、“就”、“依”、“按”、“任”等因式利导的要素上作为,以体现顺应自然的造园思想。坚持这种主动追求自然景物的“人为”作用,重点在于不能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到园林空间中。所以,如果要在园林空间中表达一定的文化乃至意境,“相地”就是造园前至关重要的一环。《园冶》中提出园林建筑要与自然环境吻合,“量其广狭,随曲合方”,强调“随”、“合”的原则,一切要顺其自然,不可人为强求。更提出“野筑为因”,指园林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强调造园者的审美情趣,但必须符合客观条件,顺应自然。第-3-页-3-图1-1辋川图引自《唐诗画谱》图1-2庐山草堂王维的辋川别业(见图1-1)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山水风景园的代表,朴素自然,不见人工痕迹且诗意盎然,作者的思想追求和超脱出凡的意境都反映在如画的园林中。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见图1-2)结草庐在风景如画的庐山脚下,巧借庐山自然美景,几乎没有任何的雕琢修饰,但满目的田园风光,整个园林空间悠然、怡情。其实景到随机,顺应自然讲的就是在造园中主观艺术理念,必须主动顺应客观条件和环境,主体服从客体,达到自然美的要求。2、师法自然,返璞归真“师法自然”实质上就是在效法自然山水的外形特征的同时,寻求山水间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达到巧夺天工,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其中,私家园林以情韵取胜,追求平淡天真、幽雅脱俗的意境美。园中云峰石迹,迥出天机,参乎造化,以妙合自然,假中见真,不见人工痕迹为重要的美学特色。张岱在苏州东山所叠假山,人居其间,能够使人几乎忘了东山之为山。将假山当作了真山,而真山反倒觉得好似假山了。《园冶》中《掇山》中曾提到:“夫理假山,必欲求好,要人说好,片山块石,似有野致”。第-4-页-4-图1-3狮子林图1-4个园《园冶》在《相地》篇中也提出造园选址以村野自然景观为胜,“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体现出晚明江南流行的园林隐逸,追求田园自然风光的造园思想。第-5-页-5-图1-5梁园图1-6退思园不仅私家园林如此,皇家园林也力求去奢华,回归自然。如承德避暑山庄,融人工美于自然,追求田园风光,乡间野趣。那茅亭石驳、苇菱丛生的“采菱渡”,颇具乡津野渡气息;图1-7采菱渡(避暑山庄)山区不少石桥,不用雕栏;湖区的桥也多带有树皮的木板平桥,水位以下的驳岸,作水护坡的自然水岸处理。图1-8避暑山庄图1-9避暑山庄第-6-页-6-中国另外一座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也是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融入山水诗画的诗情画意,力求“宛自天开”,而且在有限的空间内尽曲折有致之能事,堆山筑桥,砌岛造堤,营造“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宏伟意境。图1-10颐和园远眺玉泉山图1-11颐和园万寿山侧面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也是中国古典人工山水园中师法自然的一大主要特征,建筑无论多少,也无论其性质、功能,都力求与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共同组成一系列几无人工雕琢痕迹的风景画。第-7-页-7-图1-12颐和园万寿山图1-13颐和园十七孔桥图1-14拙政园第-8-页-8-寺庙道观园林中的建筑也不乏这类天然素朴的建筑。如中国道教发祥地的青城山有一种人为的亭桥,以木为柱,以树皮当瓦,藤萝栏架,竹篾捆扎,散落于曲径间、茂林里、飞瀑边、巨石旁,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总之,素朴而富野气,回归自然,进入“天和”常乐的至境,就成为中国园林的审美追求。3、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从认识论上看,是自觉追求可观自然与主观意识之间的融合,揭示物我之间的共通性。造园者将自然万物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深层次的领悟大自然的气息风貌,变化节律,能动的将主观意识统摄于自然法则中,营造出顺应自然的大千世界。而在这期间,也就是主观意识对客观意识的感悟过程中,造园者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文化积淀也就造就了不同层次,不同情趣的意境园林。正如宋代大家林希逸所提出的“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图1-15十里荷花-拙政园图1-16高山流水-避暑山庄“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的思想在私家园林中往往更加突出,因为私家园林隶属关系单纯,规模也较小,比较容易将造园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思想和人格追求等均倾注在园林之中。《园冶》中多次提及“物情所逗,目寄心期”和“因借无由,触情俱是”等追求“情”和“景”的相通共鸣的思想。其中《借景》中一篇更是以春夏秋冬四时景致为主题,列举灌园叟、陶弘景、潘岳、屈原、第-9-页-9-陶渊明、杜甫、李白、苏轼等人,认为他们虽然都寄情山水,同属高士名流,但因为情感的不同而眼中景物各异,缘情率性才创造出一篇篇千古绝唱,这些天然情趣和个人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是文艺美学乃至园林中最高的审美。而在园林中更是将上述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直接或间接在园林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诸如十里荷花(图1-15)、三秋桂子、雨打芭蕉、高山流水(图1-16)、碎玉倾洒、柳浪松涛等诗画中的意境。名扬中外的西湖十景就是情景交融、意境悠长深广的绝佳范例,同时也是其他任何国家园林望尘莫及的艺术境界高峰。比如江南名园拙政园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语出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为政也”。而“拙政”二字正是全园的主题,围绕“拙政”二字,全园的三十一大景点依次展开,无不表达出造园者归隐恬淡,趋雅尚洁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而其中的审美情趣又集中表现为逸趣、雅趣和幽趣三种。逸趣:园林中的逸趣是多方面的,保持闲逸的心态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是逸趣,主动的追求闲逸是逸趣……白居易在《莲石》中有道:“青石一二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用石、莲等莹洁之物,寄寓了作者超越尘俗,纯洁高雅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情趣。大才子苏东坡更有词云“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更反映出作者志趣高远,不入红尘的闲逸情趣。图1-17与谁同坐轩-拙政园雅趣:“雅”是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审美标准和理论原则,但是在不同的园林中“雅”的内涵又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在皇家园林中突出的主要是皇家气派和格局,以宏伟壮观,雍荣华贵为美为雅;而在私家园林中更多的是文人书卷之气。第-10-页-10-图1-18雪香云蔚亭-拙政园图1-19小飞虹-拙政园幽趣:幽趣是中国传统园林追求的意境之一,在《红楼梦》中也“曲径通幽”之词。“幽”为什么让人追寻,耐人回味,主要与它的三个主要功能有关。首先是“幽”的环境容易产生安宁感。让人身处远离喧嚣纷乱的环境,体验安谧宁静的乐趣;其次是“幽”的环境具有神秘感。《园冶》就曾言道:“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在景观布局上营造“幽”境;最后是“幽”的环境具有空间上的纵深变化。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丰富,甚至广袤的意境空间是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一大特色,这就需要景观的变化多样来弥补园林空间领域的狭小,产生“幽深”的空间。图1-20梧竹幽居-拙政园图1-21涵青亭-拙政园第-11-页-11-二、西方传统园林空间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在欧洲古典园林中,意大利园林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不管是其丰富多变的园林空间塑造,还是其独巨匠心的细部设计,都反映出耐人寻味的造园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其他欧洲国家的那些气势轩昂、规模庞大的皇家贵族园林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影响更为深远,在现在的欧洲园林设计中,依旧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意大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