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建筑全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Europeanmedievalarchitecture欧洲中世纪建筑目录I,历史背景II,欧洲中世纪建筑III,对比引言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史上的巅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宗教信仰的逐步成熟,形成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引导和促进了世界建筑发展的多样化进程,为建筑的发展篇章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形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更是影响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让我们不断去探索,推陈出新,学以致用。历史背景I.欧洲中世纪地图历史背景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从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出现的这段欧洲封建制度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主要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基督教,随着基督教的分化,东西欧建筑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东欧发展的是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形制,而西欧发展的则是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形制。两种类型的建筑都各有各的特点,并且都对建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欧洲中世纪建筑II.1,东欧拜占庭建筑2,西欧罗马风格3,哥特式建筑东欧拜占庭建筑风格形成: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迁都君士坦丁堡,成立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特点.结构特点: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帆拱上的穹顶。【帆拱】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券的顶点做水平切口,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为了进一步完善集中式形制的外部形象,又在4个券的顶点高程的水平切口上再砌半圆形穹顶。在进一步,则先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的鼓座,穹顶砌在鼓座上端。拜占庭建筑特点帆拱的特点:1.外形上使穹顶完整;2.结构上覆盖的是完整的方形平面;3.只需四个支点支撑穹顶。帆拱既使建筑方圆过渡自然,又扩大穹顶下空间,是拜占庭结构当中最具有特色的。拜占庭建筑特点.教堂平面格局大致有三:集中式(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巴西利卡式(叙利亚托曼宁教堂)、十字式(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建筑特点:平面中央是圆穹窿顶的集中式平面与十字平面,空间以穹窿顶为主要构造,外观厚墙与不大的窗子,无柱无廊,内部装饰华丽,外面装饰朴实。拜占庭建筑装饰艺术玻璃马赛克和粉画:平整的墙面上贴彩色大理石板,拱券和穹顶表面用马赛克或粉画。马赛克壁画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成的。为了保持大面积画面色调的统一,在拱顶和穹顶上先铺一层底色。在不重要的教堂,墙面抹灰,作粉画。圣维达莱教堂、加拉.普拉其帝亚墓内的马赛克装饰(mausoleumofgallaplacidia,420年)圣维达莱教堂、加拉.普拉其帝亚墓内的马赛克装饰(mausoleumofgallaplacidia,420年)拜占庭建筑装饰艺术圣维达莱教堂、加拉.普拉其帝亚墓内的马赛克装饰(mausoleumofgallaplacidia,420年)圣阿波里纳雷教堂的室内马赛克壁画(6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建筑装饰艺术拜占庭建筑装饰艺术石雕:发券、拱脚、穹顶底脚、柱头、檐口和其它承重或转折的部位用石头砌筑,并在上面做雕刻装饰。雕刻的手法是:保持构件原来的几何形状,用镂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来形成图案。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圣索菲亚大教堂于公元537年由查士丁尼大帝兴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以前,此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教堂采用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圆顶,室内无柱.教堂前庭高悬着巨大的圆形牌碑,上面刻有古兰经文,教堂本来没有拜望塔的,但转为伊斯兰教寺后,便在教堂四角加建四座拜望塔。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索菲亚教堂内部空间平面形制—教堂中心正方形。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4角为4个大圆柱及4个矩形柱墩,中央为32.6m直径的大穹顶通过帆拱架在四个柱墩上。中央是大通廊。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集中统一的空间。大穹顶总高54m两端的半圆形穹顶和两侧的通廊,扩大了空间,形成十字形平面。穹顶上的40个肋。每两肋之间有窗,天然光线引入教堂,增加了宗教气氛。内部装饰--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有的地方镶金,穹顶内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璀璨夺目。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圣索菲亚大教堂马赛克壁画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圣马可教堂教堂建筑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教堂正面长51.8米,有5座棱拱型罗马式大门。顶部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及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教堂的内部,从地板、墙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细致的镶嵌画作,其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与先知以及圣人的肖像等,这些画作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教堂又被称之为“金色大教堂”。西欧罗马风格风格形成:公元9世纪左右,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罗马风建筑特点墙壁罗曼式建筑的墙壁通常厚度很大,开口部分极少并相对较小,因此显得沉重封闭。它们通常为双层壁体、填以碎石。在欧洲各处其建造材料差异很大,取决于当地的石材和建造传统。在意大利、波兰、德国的大部分以及荷兰的一部分地区通常会使用砖块。其他地区可见大量的石灰石,花岗岩和燧石。用于砌筑的石头常常相对较小并且呈不规则的块状,置于厚厚的灰浆中。平整的方石墙并非是这一风格区别性的特色,特别是在早期,但是会主要出现在那些可以获得宜于加工的石灰岩的地区。罗马风建筑特点柱柱子是罗曼式建筑结构上一个重要的特色,细长柱和附柱也会应用在结构和装饰上。在意大利经常使用由单块石料凿成的整体柱,就像在罗马和早期基督教建筑中那样。它们也会,特别是在德国,于更巨大的墩柱间交替使用。由多个单块石料凿成的拱廊柱也常用于不需要承受较大砖石重量的结构,例如在回廊中,并有时采用双柱。回收的柱子这一时期在意大利,数量众多的古罗马时期的柱子被回收并再利用于教堂的内部和柱廊上。在这些柱子中大理石质地并有横向基石的最为耐久,但大部分为竖向基石并有时会呈现各式各样的颜色。它们可能保留了最初的罗马柱头,一般来说是科林斯或罗马混合式。一些建筑可能以大柱头放在短柱上、小柱头放在长柱上这种奇怪的柱子搭配来取得高度的均等,例如在罗马圣克里蒙教堂的中庭。这种建筑上的折中会见于材料回收自多座建筑的地方,在法国这种回收的柱子也在较小程度上利用。空心柱在那些需要真正庞大的柱子的地方,如达勒姆座堂中的那些柱子会以大块的方砖石建造,中空部分填以碎石。罗马风建筑代表作品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罗马风建筑代表作品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利亚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这个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Romanesque-PisaStyle)的比萨大教堂(Duomo-the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BonannoPisano)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罗马风建筑代表作品罗马风建筑代表作品比萨主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面。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罗马风建筑代表作品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何谓罗马式建筑?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寻求疆域统一,但帝国缺乏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大教堂的建筑特色:比萨教堂略为例外,它建于1063至1092年间,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罗马风建筑代表作品比萨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省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部与南部的建筑一般比较保守,而它附属的塔楼则呈圆形,教堂与塔楼均为大理石结构,前面圆形的比萨洗礼堂在后来风行哥特式时期,受过大规模改建与装修工程,故已失去原来的样子。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比萨主教堂圣坛东南20余米处。1174年开始建造,是作为主教堂钟楼而设计的。斜塔用大理石建造,圆形建筑,直径16米,重1.42万吨。全塔8层,从底层到顶层分布数量不同的圆柱,并有213个拱门位于塔的各处。塔顶为钟亭。附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哥特式建筑风格形成: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特点歌特大教堂的最著名,也是最易区别于其他风格教堂的三个特点,一个就是尖拱(PointedArch),一个是飞扶壁(FlyingButtress),还有拱肋(Ribs)I:拱(ARCH)标准的哥特式的尖拱哥特式建筑特点各种类型的拱Ogee(威尼斯拱)这里有一段专门讲述Ogee拱的:双曲线Ogee是十四世纪从阿拉伯引入的,并且很快就风靡了当时处于中世纪的英格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它也十分受欢迎,并在那里获得了一个别名:威尼斯拱.由于它与船身结构的相似性,它也可以被称作龙骨拱.Round(圆拱)Segmental(弓形拱)Tudor四心拱哥特式建筑特点II:拱肋(RIBS)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拱肋(RIBS)和飞扶壁(FLYINGBUTTRESS)组成的,我们先从拱肋认识起。拱肋的构造一般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拱肋所承受的穹顶压力在矩形的各个角上被内部的细圆柱承受。侧向推力被外面看得见的斜向拱垛承受,它们又把压力传到扶垛支墩上。这样,整个穹顶的力都集中在拱角上,墙壁减轻了负荷,从而可以在整个拱的宽度上用窗户来代替墙.哥特式建筑特点既然说到拱肋,就不能不说与之相关的拱顶(V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