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一)规划期限。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二)规划范围。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二、城市规模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三、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二)城市发展战略。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3)适度极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势地位;(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1)立足优势: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2)凸显创新:利用创新优势建设皖北新兴产业高地;(3)增速提质: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3、空间圈层与集聚拓展战略。(1)产业园区化与集群化: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2)设施城乡网络化集聚:通过设施的服务能力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的集聚;(3)区域统筹:加强区域统筹,尤其是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的统筹发展;(4)区域协调: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4、新型城镇化战略。(1)科技创新:彰显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智慧城市;(2)低碳示范:建设低碳示范区,打响蚌埠“低碳城市”新名片;(3)彰显山水:保护重要生态区域,凸显蚌埠山水园林城市格局;(4)弘扬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沿淮文化名城。五、统筹发展(一)市域空间统筹发展。规划期内,构筑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3个产业重点镇、7个其他重点镇、10个一般镇、350个中心村(社区)的城乡空间格局。(详见“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二)市域人居环境统筹发展。以促进城乡居民聚居点、产业布局和生态管制空间的统筹布局优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产业发展空间和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管制,有效施行对村庄建设的规划引导和管理;加强重要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规划保护与管理工作,明确市域空间生态管制分区及原则。(三)市域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发展。重点引导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乡、服务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四)市域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确定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的选址和空间预留;完善城乡供电网络,推进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及排放、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置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及建设推进工作,提高市域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改善城乡生活和生产环境质量。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带两轴,一区一环”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带:沿淮发展带。两轴:蚌埠-固镇发展轴和蚌-怀-凤发展轴。一区:蚌埠都市区。包括蚌埠市区;怀远的县城、马城镇、魏庄镇、古城乡、荆芡乡、找郢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王庄镇。一环:中小城镇发展环。(二)规模等级结构。大城市1个: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中等城市3个:即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县城,到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20--50万人,进入中等城市行列;3个产业重点镇:分别为马城镇、新马桥镇和沫河口镇(含临北回族乡),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5-10万人;7个其他重点镇:包括曹老集镇(含梅桥乡)、鲍集镇(含淝河乡、陈集乡)、大龙亢(含龙亢农场、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淝南乡)、常坟镇、刘集镇(含石湖乡、濠城镇)、王庄镇、新集镇(含大新镇、浍南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2--5万人;10个一般镇:包括万福镇(含兰桥乡)、双桥集镇(含褚集乡)、魏庄镇(含古城乡)、唐集镇、湖沟镇、任桥镇(含仲兴乡)、东刘集镇、小溪镇(含朱顶镇)、小圩镇(含申集镇)、双忠庙镇(含武桥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0.5-2万人。(三)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规划蚌埠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三种类型。1蚌埠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2030年)职能类型城镇名称等级类型综合型蚌埠中心城区大城市怀远县城(含荆芡乡、找郢乡)、固镇县城(含连城镇、杨庙乡)、五河县城(含沱湖乡、头铺镇)中等城市曹老集镇(含梅桥乡)、鲍集镇(含淝河乡、陈集乡)、大龙亢(含龙亢农场、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淝南乡)、常坟镇、刘集镇(含石湖乡、濠城镇)、王庄镇、新集镇(含大新镇、浍南镇)重点镇工业型马城镇、新马桥镇、沫河口镇(含临北回族乡)重点镇商贸型万福镇(含兰桥乡)、双桥镇(含褚集乡)、魏庄镇(含古城乡)、唐集镇、湖沟镇、任桥镇(含仲兴乡)、东刘集镇、小溪镇(含朱顶镇)、小圩镇(含申集镇)、双忠庙镇(含武桥镇)一般镇(四)产业布局。1、工业布局采取空间集聚策略,形成“一带、三区、三基地、三板块”的空间格局。至规划期末,集聚化的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到90%以上。“一带”——沿淮产业带;“三区”——北部淮上都市产业区、西部高新-禹会都市产业区,以及东部龙子湖-长淮卫都市产业区;“三基地”——北部新马桥产业基地(含王庄),以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为主;西部马城产业基地(含常坟);东部沫河口产业基地;“三板块”——北部固镇县经济板块、西部怀远县经济板块和东部五河县经济板块。2、农业功能分区为“一带三区”。一带:沿淮水产蔬菜牧业产业带;三区:固镇旱作农业区、怀远稻作农业区、五河稻作农业区。七、市域交通发展策略与重大交通设施规划(一)总体目标。近期(2015年)全面构建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公、铁、航、城”客运零换乘,“铁、公、水、航”货运联运无缝衔接。远期(2030年)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建成“骨架清晰、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二)对外交通。市域将形成“五纵两横”的铁路网格局(五纵:京沪铁路、水蚌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铁、徐-蚌-宁城际铁路;两横:淮海铁路、沿淮铁路);市域建成以淮河为干线,以怀洪新河、涡河、浍河、茨淮新河为支线的“一干四支”的内河航道骨架体系;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三纵三横”格局(三纵:京台高速至泗永高速联络线、京台高速、徐明高速;三横:宁洛高速、蚌五泗高速、蚌淮高速)规划期内积极谋划蚌埠民用机场,在怀远县鲍集镇境内预留机场建设用地。(三)重大工程设施廊道。主要沿京台高速公路、宁洛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联络线及重要国省道安排市域重大工程设施廊道,原则上宽度不少于1000米且保持连续,廊道内除引水输水、电力、燃气、通信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外,禁止其它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八、中心城区规划(一)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蚌埠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四横三纵、两主四副、八片五园”(详见“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四横:指淮河南北两岸形成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三纵:为中心城区西部、中部、东部三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两主四副:“两主”为:位于老城区的城市商业文化与医疗服务中心、位于高铁站的科技教育和交通集散中心。“四副”为:位于东海大道的行政中心、位于淮上区的商贸服务与职业教育中心、位于淮河南岸长淮卫的金融商贸与物流信息中心,以及位于禹会区北部由工业区改造的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八片五园:包括8大居住片区和5大产业园区。八大居住片区分别为老城、城南、姜桥、长青、淮东、淮西、李楼和长淮卫居住片区;5大产业园区分别为禹会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工业园、龙子湖工业园和长淮卫临港经济开发区。(二)城市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1、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形成“蓝脉一横三纵、绿廊纵横交织、生态斑块密布”的绿地系统结构。一横:自西向东贯穿城区的淮河干流;三纵:淮河支流天河——四方湖湿地、迎河——张公湖——席家沟——三岔河湿地公园、龙子湖——吴小街四十米大沟——钓鱼台湖形成了三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水系,有利于形成分隔城市组团的自然生态廊道。依托一横两纵的市政绿化走廊与一横三纵的滨水绿带相互交织,将中心城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快速路等城市防护绿带联系起来,构筑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市区内小南山、张公山、锥子山、曹山、雪华山、燕山、神山、陶山、老虎山、小黄山等,这些孤山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色点睛。2、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根据岸线功能不同,分为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和自然生态岸线三类。淮河岸线规划:统筹淮河岸线综合利用,沿岸三类工业用地逐步迁出,将目前分散布局的港口岸线集中发展,深度开发,积极拓展生活岸线,重点保护生态岸线和取水口岸线。龙子湖岸线规划:重点保护生态岸线,结合城市级公共设施建设,将岸线打造为蚌埠未来城市面貌的集中展示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高品质生活休闲、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和旅游度假胜地。迎河-张公湖-席家沟岸线规划:扩宽迎河沿岸滨河绿带,将两岸居住区域的公共设施与水岸空间紧密结合,创造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的环境景观,使该区域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生活岸线。天河岸线规划:重点保护天河两岸大面积的自然生态岸线,将该区域打造为蚌埠市的“绿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体育休闲和旅游度假胜地。3、自然山水资源保护。规划确立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城市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区,保护蚌埠中心城区河湖环拥、依山傍水的山水格局。各保护区范围应包含山水资源本身及附近需要统筹保护的地域。保护区严格禁止对自然山体有破坏、对水系有污染及对景观有干扰的活动。加强对山体水系及周边地段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与建设控制。引河入城,积极谋划天河——龙子湖、天河——张公湖水系沟通工程。(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商业设施规划。规划结合城市两主四副的城市空间结构,设置4个市级商业中心和4个区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分别指老城商业中心、光彩商业中心、高铁商业中心和长淮卫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分别指姜桥商业中心、大禹商业中心、李楼商业中心和淮上商业中心。2、文化服务体系规划。规划形成城市级——片区级——居住级——小区级四级公共文化中心体系。市级文化中心规划位于淮河文化广场和市政府南侧。区级文化中心结合各区级服务中心设置。3、教育服务体系。按照“小学、幼儿园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全市平衡,高校集聚发展”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省内率先建成教育强市。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实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居住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配置。规划共有12处综合医院和7处专科医院;增加区级妇幼保健院、康复保健医院的分区配置。5、社会福利设施服务体系。规划形成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社会福利设施服务体系。规划养老机构40个;市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处、残疾人康复中心1处;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4处(每个行政区设置1处)、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