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作业考核《人格心理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答:(1)人格的结构性(2)人格的整体性(3)人格的稳定性(4)人格的独特性(5)人格的社会性2、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动力的看法。答: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动力源自于人自身的本能和焦虑。本能是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当本能需求无法在现实世界获得即时的满足,那么个体便会产生焦虑体验。焦虑本身会起到一种动力的作用。同时,焦虑也起到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和引导作用。3、简述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内涵。答: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nt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4、大五人格特质的内容。答:(1)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商等特质;(2)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审慎、克制等特质;(3)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4)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5)神经质: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举例说明如何帮助儿童形成自我效能感?答:一、幼儿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目前我班许多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他们在选择任务目标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在困难情景中缺乏坚持性,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在同伴或老师面前不敢大胆的表现。对此,我们通过家园合作互动方式来提高幼儿自我效能感,首先在幼儿园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幼儿通过各项活动认识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的优势所在,增添幼儿的信心,使用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2.班级故事、诗歌比赛的进行,给孩子创建表现的舞台,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幼儿相信自己的表现。发展幼儿语言智能。同时利用环境资源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愉悦的环境,如在教室墙面的布置上给幼儿一些图文结合的卡片。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让幼儿感知。3.设立相关区域,如:智力角让孩子玩五子棋和走迷宫,自己设计车道等,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和使用,发展幼儿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并为幼儿创建相关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技能。4.提供多样的环境刺激,让每个儿童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发现自己独特的兴趣和能力并使其有所发展。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二、家园互动方面1.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有针对的与家长熟悉交流在家情况。2.及时的召开家长会议,讨论孩子的成长表现,家长的要求,教师综合评价和分析每个幼儿与家长商讨培养方向。在幼儿健康领域得以发展。3.多举行亲子活动,要求孩子在亲子活动中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示自己的爱,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亲子运动会的召开,使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日常的训练之中充分得以展示,增加幼儿的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致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我们应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给予每个儿童积极地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客观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2、举例说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答: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以西游记人物为例:1.八戒是生理需求,激励八戒向前的因素主要有:食物、性……2.沙僧是安全需求,激励沙僧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安全、秩序、自由;3.白龙是社会需求,激励白龙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友情、归属;4.唐僧是荣誉需求,激励唐僧向前的因素主要有:成就、尊重、欣赏(当然还有自我欣赏)5.悟空是自我实现需求,激励悟空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实现自我价值,包括学习、发展、创造力和自觉性。3、举例说明文化对婴儿气质发展的影响。答:生物因素(一)人类进化人类今天的社会特性与智能品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调整的结果。人类的这种适应主要是通过基因进行的。(二)气质儿童个体差异的最早表现是气质决定的。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生物基础,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程度。1、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具有不同气质特点的儿童分别对应于相关的临床问题。在身体健康方面,气质同婴儿期的腹痛和睡眠障碍、学前期儿童的机能性腹痛有关。2、气质对社会认知的影响3、气质与依恋气质特征能够影响母亲的反应性和敏感性,也会影响婴儿的依恋模式。4、气质与攻击性行为抚育困难型的婴儿更易发展攻击性行为模式。(三)生物环境1、生物性危险(1)非遗传性的染色体异常:染色体负载一定数量的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若染色体的完整性被破坏,就会引发相应的染色体疾病。(2)产期并发症:早产是某些行为问题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失常的原因。2、药物的影响二、社会因素(一)家庭家庭是幼儿社会化最初的环境,它不仅是幼儿生活的基地,也是幼儿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因素也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1、家庭教育目标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目标是指幼儿父母对幼儿发展目标的期望,即父母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的教育目标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父母的教育目标与子女成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教育中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解释,较高的期望容易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2、家庭环境与儿童社会化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家庭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等。3、家庭结构与儿童社会化不同的家庭结构以其独特的氛围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4、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家庭教养方式有: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总之,家庭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巨大和不可替代的。所以,要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为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条件。(二)幼儿园1、幼儿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幼儿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社会规范、道德价值以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儿,这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幼儿园文化环境的和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幼儿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和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隐性课程。3、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纲要》第二部分关于社会性教育的目标之处: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则。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使其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4、幼儿园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可以使其摆脱自我中心性幼儿的同伴交往能使幼儿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幼儿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5、师幼互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师幼互动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良好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良好的师幼互动可以影响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三)社会文化通过社会文化的传递,幼儿了解社会知识,激发社会情感,掌握良好的社会行为,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所以说社会文化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文化的内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应的制度等。2、社会文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社会文化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主流文化意识,让幼儿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掌握社会认可的规范,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2)大众传媒电视:儿童电视节目有利于儿童社会观念的获得;儿童电视节目能增进儿童合作、帮助、谦让以及同情等亲社会性;电视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收看过多的电视节目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电视孤独症的产生。电脑:掌握电脑技术的一般都是成人,电脑都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电脑作为一种中介物,使儿童与同伴之间交流的话题和内容更为丰富,互相帮助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儿童的合作精神;儿童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会造成儿童所形成的基本思维将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4、举例说明米歇尔是如何根据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对个体差异进行阐述的?答:米契尔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深深地受到个性认知理论和早期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在某些观点上可隐见认知心理学家凯利的建构选择论和重视人类动因作用的观点,以及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Rotter,JB)的价值期望理论和班杜拉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他对自我控制的延迟满足现象的研究兴趣,直接导源于他在临床上对“少年犯罪”的工作经历。1968年他出版的《个性及其评定》一书,对特质论的一致性提出挑战,确立了其研究人类复杂行为的社会认知取向。20世纪70、80年代,就认知结构稳定的个体差异,米契尔提出了认知原型理论,并对能够预测个体成熟和社会适应的延迟满足能力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不仅试图揭开其心理发生机制,而且还为整合个性理论提供了翔实的实证材料。20世纪90年代,米契尔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对情境、个性倾向、动因和个性结构的一致性重新进行了探讨,调和了社会认知论与特质论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综合、统一趋势。2米契尔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2.1认知原型分类认知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将人和事物进行分类,从而起到简化和概括信息的目的。当人们在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某种认知范畴或类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