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性超声临床应用评价介入性超声简介: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于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命名。它是在超声显象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技术。主要特点:在实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主要优点:实时显示,灵敏度高,引导准确,无X线损伤,无需造影剂,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许多优点。简史超声引导穿刺:1961年Berlyne用A超进行肾定位和穿刺研究1967年Joyner等用A超和M超对常规穿刺引流失败的胸腔积液病例进行定位穿刺1972年Holm和Goldberg研制出带有中心孔的穿刺探头——临床超声引导穿刺术开端的标志1973年Holm等报道在肝,肾,膀胱,甲状腺,心包腔,胸膜腔和羊膜腔方面临床应用1975年Hancke等报道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胰腺癌1977年Pederson,Saitoh等首次报道用探头附加导向装置进行超声引导穿刺1981年Isler等首先报道超声引导组织切割细针(22G)的临床应用——使细针活检穿刺提高到组织学诊断水平手术中超声:1961年Schlegel等最早开展术中超声研究1977年Cook等报道超声在肾结石切除术中精确定位1980年Lane和Sigel最早将实时超声用于腹部胆道外科和胰腺外科1982年Knake和Lange等报道利用术中超声进行脑肿瘤定位1982年Shkolnik等报道脊髓手术中超声检查方法及应用体腔内超声:1964年Watanabe等首次运用旋转式直肠探头扫查前列腺1974年Holm和Nothered首创经尿道的膀胱扫查1981年日本发展了内窥镜超声技术1983年Natori等创用线阵式食管探头诊断纵隔肿物1986年Martin等报道食道超声的应用我国介入性超声的发展况:1962年陈公白,潘永辉用A超经颅骨钻孔作脑内超声探查1980年李阐道研制A超有孔穿刺探头及“C”型穿刺探头。1980年董宝玮等首先开展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1982年以来,实时超声引导细针经皮穿刺活检逐渐推广应用1982年许炎生等报道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造影和引流获得成功1983年周永昌等开展对多种脏器超声引导下穿刺1985年周培军,陈敏华报道超声引导下经皮肾脏穿刺1985年赵玉华等报道肝占位病变的术中超声探查1986年报道了超声引导肾穿刺抽吸造影及经皮肾造瘘术此后,介入性超声得以迅速发展。介入性超声技术临床应用介入性超声基本内容:•诊断经皮穿刺活检,抽吸,造影•治疗药物治疗,造瘘,置管引流•术中超声及腔内超声临床范围:•肿瘤疾病介入诊断与治疗•非肿瘤疾病介入诊断与治疗主要技术:•经皮穿刺抽吸和活检术;•经皮穿刺插管引流和灌注术;•经皮穿刺局部注射术。超声仪及穿刺探头•要求:配有穿刺探头及引导线的高分辨力实时超声仪•线阵专用穿刺探头•普通探头附加导向器穿刺针和引导针1.穿刺针细针:作经皮穿刺细胞学检查和对危险区域目标的穿刺粗针:作经皮组织学检查,抽吸稠厚液体和对安全区域目标穿刺2.组织活检针:•组织切割针(Tru-Cut活检针)•优点:标本具有组织不受挤压,保存良好损伤轻微•缺点:操作复杂•实践证明:采用18G活检针活检,既能保证应有穿刺安全性,活检标本又能满足病理检查需要•对危险区域穿刺仍应考虑更细口径活检针配以自动活检枪,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也提高安全性3.多功能活检针超声引导穿刺技术基本原则1.穿刺径路的选择:选择最短径路避开重要器官减少贯穿非穿刺器官2.穿刺针的显示•充分清晰显示进针过程和穿刺针•瞄不准则不进针——为超声引导穿刺的原则影响穿刺准确性的因素:导向器或引导针的配置不当呼吸造成移动穿刺造成移动针尖形状的非对称性组织的阻力过大或阻力不均衡经皮穿刺抽吸和活检术是指在超声影象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插入癌肿、脓肿、体腔积液等“靶目标”处,进行抽吸细胞,积液或获取组织的技术。优点:1.提高了临床穿刺准确性和成功率;2.有效减少了穿刺并发症适应症:腹腔脏器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的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如:肝癌、假性胰腺囊肿和慢性肾病等。腹腔各部位的包裹性或非包裹性积液抽吸。如:膈下积液、腹腔内出血和盆腔脓肿等穿刺治疗。其它。禁忌症:穿刺经路中存在重要器官和血管等,损伤后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出血倾向和中量腹水以上等全身情况较差而不能承受穿刺手术者。年幼和年迈不能主动配合穿刺手术者应谨慎。技术和方法病灶声像图应有足够的清晰度和可重复性。声像图中不应出现避忌的重要解剖结构。在满足以上两点前提下,确定穿刺体位选择进针点,牢记获得病灶声像图时声束的投射方向作为穿刺进针方向。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和局麻,所有穿刺用具和穿刺操作均符合消毒隔离要求。根据不同诊断及治疗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穿刺针。在实时超声指引下穿刺,严禁针尖显示不清时继续进针。完成穿刺操作后,针具迅速退至体外,术后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情况和生命体征。穿刺标本的处理细胞学检查标本:穿刺标本迅速喷涂在载玻片上,放入95%乙醇溶液固定;较大标本可按组织学标本处理,较小则用两块载玻片挤压开后再予固定。组织学检查标本:穿刺后取出标本应立即投入甲醛溶液中对微小标本可将其置于吸水绵纸上,伊红染色后再投入福尔马林中固定。积液标本:穿刺抽出的各种积液,选定未被污染标本(一般指最初抽吸物)放入无菌试管,送检。介入性超声并发症及处理介入性超声并发症主要因素临床因素——适应症和禁忌症原则掌握不当解剖因素——未充分认识,已经存在病理及生理变异及个体原因,及病理变化所致图像质量下降,误伤重要器官等并发症发生。器械因素——选材不当及器械本身质量问题操作因素药物因素其它常见并发症1.发热——术后所致的低热,可以不予特殊处理,但对组织活检和非感染性良性病变的穿刺诊疗术后发热,应警惕。2.出血——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是正常的3.感染——多与穿刺器械被污染或其他消毒隔离未达标所致。4.低血压——轻度血压减低①迷走神经反射所致,操作时间过长易发生②药物、血容量不足引起5.脏器损伤①穿刺针过粗②未能有效避让邻近目标③刺入脏器表面不果断④同一穿刺点反复多次穿刺6.血肿形成①误伤血管②对血管穿刺和插管时间过长③血管插管使用,导管口径过大,过硬,表面粗糙7.逆行感染对病变区注入过量造影剂或灌注过量药液,病变部位内压骤升,感染灶由病变部位逆行入血。8.药物反应——过敏反应9.针道恶性细胞种植转移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②多数重复穿刺③穿刺针口径过大细针穿刺活检安全性评价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自1979年开展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来,在1094例腹部病变中出现并发症仅3例。80年代,Smith对细针吸取活检63108人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为0.15%,死亡率为0.006%。对于占位性病变,影像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率高而并发症低,十分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北京肿瘤研究所多年实践证明:细针穿刺活检对病人的预后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并且穿刺后引起出血的发生率很低(0.04%),而活检后引起感染或感染扩散的病例也极为罕见。以上资料证明,细针经皮穿刺是一种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