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青年教师》有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跨越历史的长河与作者进行灵魂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有的只是一位教师在历经岁月沧桑后对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份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是一位语文教师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对教育事业百年如一日的热爱与执着《致青年教师》一书,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阐发了对教育生活、人世百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书中多处表明,吴非老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吴非老师从教师的修养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出现的情况是老师各方面的另一个反映。所以老师只有有一个宽广的胸襟,学生才能有自己的天地。这篇文章还写道:“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的抱怨,当他们取得一些成绩时,常有芒刺在背之感。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付出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肯吃的苦。无视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褊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有可能传染学生。”吴老师谈的这个现象是中国人常有的“红眼病”,如何能够摒除这种不良的思想,就要做一个拼搏的人,相信你拼搏的过程也会感染身边的学生,因为你始终是积极向上奋斗的,使你的学生感觉到你是阳光而开朗的,必然你的精神也将影响他人。而面对同学朋友的高收入、高地位,要克服不平衡心理,面对这些,要耐得住诱惑。蔡元培曾经说过:社会制度的设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一种职业只有一个优势,要想发财致富,经商;要想人前显贵,从政;要想精神富有,从教。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才能达到的成就,大可以交给后人评说,不必急于一时。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学校本是自由的天地,而我们的绳索太多,密得像网一样。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训,他的行走必然会战战兢兢。不久前,我从李希贵校长的书中看到,美国幼儿园的孩子编出的故事千奇百怪。有的说早上是坐飞碟到幼儿园的,有的说今天早上吞下了一个太阳,口渴。教师说其实很可能是坐别人家的形状比较特别的车来的,其实早上不过是吃了一个煎蛋。如果是中国孩子说这样的话,阿姨会说他胡说八道,甚至会让父母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毕飞宇写过一篇《地球上的王家庄》,可以算是中国少年思维教育的袖珍版,那个只有八岁,“带着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的放鸭儿童被当做“神经病”,让人发笑,更让人伤感。当然,我们的学生并非全无自由,他们确实有争分数的自由,但这是他们唯一的“自由”,而且为了这唯一的自由,必须牺牲他们其他全部的自由。我敢说吴非老师所接触的学校都还算是比较“文明”的,有更多的学校情况可能要糟糕得多。想到这里,我不寒而栗:我仿佛看到这些学生面对我时那忐忑不安的情形,当课堂成了他们心头上的阴霾,当课堂成了学生内心的煎熬,还谈什么进步与成长呢?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过于严厉的教育,一定会对孩子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完满造成伤害。对学生造成身心的不良影响与伤害的教育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无论它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实质上,教师想到的只是他自己——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活跃些,体面些,希望学生有好的成绩以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课堂上的一切都得按照自己设想好的进行,否则就想法去扭转。我们总是想着学生让教师满意,唯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不会想这是否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与伤害,更不会考虑他们内心的需求,这是我们的教育的悲哀,更是我们青年教师正在面对的最严峻问题!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实例与我们共同分享,向我们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有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心怀理想的青年教师,我会坚守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凝望前辈站立的姿态,所有的这些,更坚定了我的信心。虽然我深知自己才刚踏入教师的岗位,需要走一段孤独的探索路,或许十年,或许是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但我不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