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序张仲景非“蠢”的异体字。“愚”义本作“憃”chōng,字误为“惷”,改读chǔn;后又借“蠢”为“惷”。《说文》:“惷,乱也,从心春声。”“蠢,虫动也,从春声。”“憃,愚也,从心舂声。”《一切经音义》:“憃,愚无所知也。”蠢:蠕动貌。“蠢蠢欲动”。惷游魂:精气游散。《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指人的精神游离出躯体。喻没有思想头脑,犹言“行尸走肉”。趋世:1、趋,疾走。趋于世,在世上奔波劳碌2、趋附,追逐世俗。“趋时”徇:1、顺着走→追求2、通“殉”,殉,为外物而死。《索隐》:“亡身从物谓之殉。”冰谷:“履冰临谷”的缩语。《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喻面对险境第一段内容提要本段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批评当时的“趋世之士”“唯名利是务”“不惜其命”的错误做法,强调了医学的重要。第二段向:亦作“嚮”、“鄉”。先前,以往余:遗留,存留。①居世之士。(处,生活)②伤寒十居其七。(占,占据)③居二日半,简子寤。(过,停)居•感、伤:为动用法。为……感慨,为……悲伤。•汉末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撰用:用,同“以”,根据。根据……撰写•胎胪:指妇产科。胪,《广韵·九鱼》:腹前曰胪。一说:“胎胪”指妇产科类著作,“药录”指本草方剂类书。平——辨《诗经·小雅·采菽》:“平平左右。”孔疏:“平,辨义通,而古今之异耳”平,当为“”之伪字。《说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读若辨。”第二段思过半:指收益多,领悟过半。《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tuàn)辞,则思过半矣。”孔颖达疏:“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引文指对伤寒病的辨证施治大多能弄通解决。第二段撰写原因——写作时间——写作方法——此书效用——家族因患伤寒而死亡众多建安十年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及参考诸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第二段内容提要本段简要介绍作者编著《伤寒杂病论》的直接原因、经过、方法和愿望。《伤寒论》之渊源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神农之药→伊尹之汤液→仲景之论——一脉相承的关系伊尹方技略—经方方技略—经方《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疭瘛方》《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撰,已失传“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死生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①伤寒方来源②张仲景方治何病③伤寒方带道家色彩④张仲景改方名古经方——伤寒方小阳旦方桂枝汤小阴旦方黄芩汤加生姜大阴旦方小柴胡汤加芍药小青龙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白虎汤白虎汤大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易人参为半夏小玄武汤真武汤大玄武汤真武汤加理中丸方小朱鸟汤黄连阿胶汤大朱鸟汤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也。”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结者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一两)理中丸方:人參甘草炙白术干薑各三両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桂枝(二两)芍药(六两)小建中湯方:桂枝三両,去皮甘草二両,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両生薑三両,切膠飴一升《伤寒论》之渊源《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汉初医学之主流分“医经”与“经方”两大学派,而张仲景之学则集合两大学派而继承之。《伤寒论》以经方家之著作《平脉辨证》(《汤液经法》等)为蓝本,以医经之理论为指导加以整理提高而成。《伤寒论》之渊源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跋》:“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论,方法具备,惟仲景此书。”《伤寒论》产生的历史条件1、继承总结汉末以前各重要医书的主要内容。承传于《内经》《难经》等正统医学2、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战乱、疾病频繁,提供了大量认识疾病和临床实践机会。3、中医学从巫医一体逐渐到巫医相对分离4、本草和方剂的发展。皇甫谧认为《伊尹汤液》构成了《伤寒论》的主体内容。第三段运:使……运转。玄、冥、幽:黑暗→深奥。自非:同“若非”。如果不是。《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外内无忧。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自然界万物之间的联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人与自然的联系;经络府俞,阴阳会通——人体内部之联系;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体内部关系之复杂难解;因此,只有才高识妙,才能探其理致。第三段岐伯等:史称“黄帝六臣”,马伯英认为均为精医之大巫。“医之始,本歧黄。”仓公:淳于意,西汉名医,师从公乘阳庆。因曾任齐国太仓长,人尊称仓公。未[之]闻:未闻之。宾语前置句。演:推衍;扩大。终始:即“始终”。一说,指诊病方法,古人以诊视十二经脉之所终始,为诊病要务。《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给jǐ:连续不断。1、衣食供应不断,不短缺。2、言辞不穷,滔滔不绝。口给:言辞敏捷,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相对:面对病人。相,指代性副词,指病人。诊法:1、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法。——遍诊上(头颈,人迎),中(手腕,寸口),下(足踝,趺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合而为九。2、寸口诊法:始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脉经》。——独取寸口脉。3、三部诊法:见于《伤寒论》。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不满五十:《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肾);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肝);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脾);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心);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肺)。予之短期。”张介宾:“或乍数乍疏,或断而复起。盖其脏有所损,则气有所亏,故变异若此,均名为代。”第三段短期:死期。《尚书·洪范》传:“短,未六十;折,未三十。”孔颖达疏引郑玄:“未龀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李中梓:“短,近也,死期近矣。”明堂:1、鼻子。2、大堂。(天子坐明堂)3、经脉学说的代称。《灵枢·五色》:“明堂,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即额)也。”尽不见察:被动句。见,表被动。第四段亚:第二→次于。识zhì:记。《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①余素尚方术。(尊崇)②由来尚矣。(久远)请:1、请别人。2、请让我。?事:奉行。尚第3、4段内容提要本段说明自古以来,名医辈出,有着优良的传统。而医理精微,非才高识妙之士,不能精通。批评当时之医因循守旧、草率治病的作风,同时表明作者习医的态度,告戒人们要重视医学。思考问题:理解“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的学术内涵和语意所在。理解“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