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合逻辑所谓不合逻辑,就是句子表达的意思不符合客观事理,即不符合事实,没有道理。综合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自相矛盾主要指句子的内容互有抵触,语意前后矛盾。(1)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2)整个大楼的灯都已经灭了,漆黑一片,只有玉珍姐的屋子还灯火通明。【解析】例(1)中“死难者”是遇难而死的人,而“幸免”是“没有死”的意思,怎么能说“在遇难而死的人当中他没有死”呢?所以语意矛盾。(2)前面说“整个大楼的灯都已经灭了”,而后文又说“玉珍姐的屋子还灯火通明”,自然是相互矛盾。二、范围不清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不能存在包容关系,否则就会造成概念并列不当的错误。(1)他喜欢吃梨、苹果、香蕉、水果等。(2)从事业的发展上看,我国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解析】(1)中“水果”是集体名词,“梨、苹果、香蕉”都包含在水果之列,它们之间是包容关系,不能并列,可改为:“他喜欢吃梨、苹果、香蕉等水果。”(2)中“各项人才”包括“科学专家”,仍属包容关系,不宜并列。三、一面与两面不照应有些概念只有一面意思,有些则有两面意思,二者放在一起,就形成前后不照应。(1)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2)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解析】(1)“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可改为“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2)“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句末的“温暖”适用于一面,只能和“青睐”照应。四、主客颠倒两个人或两件事,往往有主客之分,如果颠倒了行为主体和其他人或物间的关系,就会造成关系错位。(1)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2)他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3)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解析】(1)中“爱迪生这个名字”无行为能力,只能是客体,“我们青年学生”是动作发出者,即行为主体,应改为“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2)比较一先一后的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去年”和“今年”应对调位置。(3)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五、否定不当由于句中否定次数较多,造成滥用否定词,导致语意与说话人的原意相背。在此应明白,双重否定表肯定,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2(1)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2)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解析】(1)中有三次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即“谁都承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显然与本意相反。(2)“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意思成了“让交通事故再发生”,这不是说话人的原意,句中多用了否定词“不”。六、不合事理语意与实际情况不吻合,致使内容荒诞不经。例(1)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例(2)广州雪花大如席。【解析】例(1)“彩虹出现在西边的天空”是不合事实的,因为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例(2)众所周知,广州很少下雪,即使偶尔下雪也是轻描淡写的小雪,所述与实际情况不符,若用此夸张手法描绘“北方的雪”还基本可以。七、强加关系复句中分句间总离不开某种复句关系,而复句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关联词的使用。在一些病句中,作者没有弄清分句中到底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而强加于句子。1、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是联系在一起强加因果关系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例1、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例2、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推断“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理由不充足,不能让人信服。例3、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解析: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例4、周古城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解析:两句之间无因果关系,不合逻辑.例5、由于我对于学科有偏重,因而对于数理就不感兴趣。【解析】前后两句从内容看,一句是说自己学习中存在一个问题,一句是说这个问题的具体表现,根本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例6、这本书出版了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解析】该句中书出版了好几年,与作修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