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卫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区精神卫生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社区精神卫生萌芽成长的背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特征和内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组织和实施国内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现状社区精神卫生展望第一节基本概念社区(community):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和(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一定地域,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生产上相互关联的特定区域。一个社区具有五个基本要素⑴一定数量人口。WHO认为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的人口数大约在10万~30万之间;⑵一定范围地域空间,WHO认为面积在0.5~5平方公里;⑶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即社区成员生活与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其完善程度往往是社区发达程度的物质标尺;⑷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即社区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活动,其同质性使人们结成一个生活共同体,并在一定地域条件下发生关系;⑸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它是社区内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包括社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管理方式和社区的心理特质、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念等。社区精神卫生(community-basedmentalhealth)综合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如何保障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心身健康,提高其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等能力,以防止各种心理障碍、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的发生。社区精神卫生服务(community-basedmentalhealthservices)是在政府各级卫生机构和相关部门配合下,把社区作为基本单元,以社区作为基本单元,以基层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和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采纳融预防、医疗、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适宜精神卫生干预策略,来解决社区人群中的精神卫生问题,满足其基本心理卫生需要的一种连续性基层卫生服务。第二节社区精神卫生萌芽成长的背景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为精神病患者在社区接受精神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1952年氯丙嗪出现,使一些患者走出封闭监管式病房或教堂,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近半个世纪以来,百余种高效的传统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使大多数患者回到社区接受进一步的康复治疗精神卫生知识在社区人群中的普及社区人群对精神障碍相关知识认识的提高,促进他们对精神患者态度的改善,人们从被动到主动地接纳精神障碍患者从新回到社区,使精神卫生在社区开展逐步变成现实。精神障碍的疾病特征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数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导致其升高的相关因素:1)病因未明和不能根治,使病程趋于慢性化;2)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期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数大大增加;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应激增加使神经症、心身疾病患病率成倍增加;4)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药物和毒品等物质依赖患者逐年增加;5)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使精神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精神障碍的疾病特征精神障碍患者的分布特征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的发展相对滞后,世界各国的精神卫生供需显著失衡,决定了大部分患者多数时间生活在社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长期住院不利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下降而无法回归社会。发达国家制定了精神卫生相关法律:1)一方面使患者在社区得到医疗、护理、娱乐和工作等综合治疗,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2)另一方面在社区人群中积极进行精神卫生健康宣教,防止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第三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特征和内容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促进心身健康为服务目标不仅防治患病人群,更要预防控制导致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提高其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促进社区内整个人群的心身健康为准则,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纠正不良行为和病态价值观念必须充分重视对社区家庭成员心身健康的促进工作以社区需求为服务导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强调其服务的针对性和可及性。针对性: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从社区本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作出正确的社区诊断,制定适合于社区自身特点的社区精神卫生项目来解决问题。可及性: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设立方便社区人群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多部门合作社区多部门合作中,卫生部门承担组织和管理功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站点的设置标准、技术规范和人员配备等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人人参与不仅是动员社区每一个人明确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心身健康问题,主动去营造促进其心身健康的环境,而且应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确定社区精神卫生问题、制定和评估社区精神卫生规划等决策中来。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与其它类型的卫生服务相比,有其自身特点:1)综合性服务(comprehensivecare)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身健康水平,而非单纯地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由此决定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特征为综合性服务。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服务对象既不分性别和年龄,也不分患者、亚健康和健康人群;②服务方式和内容从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促进心身健康、预防心身疾病、治疗和康复精神障碍患者;③服务范围包括个人、家庭和整个社区人群。2)连续性服务(continuitycare)肩负着长期和相对固定的责任,从心身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到机体出现最初的功能失调,至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康复的整个过程,包括新、旧、急性和慢性患者的住院、转院和出院等不同时期,为社区人群提供连续性的心理卫生服务。3)协调性服务(coordinatedcare)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职责是向社区所辖的人群提供广泛而综合性的心理卫生保健服务,需要其他医疗和非医疗部门的配合,为社区人群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心理卫生保健服务。4)可及性服务(accessiblecare)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既包括时间和地理位置上的方便性,也包括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可接受性。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一)社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是基础性研究,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开展之第一步,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以下基本信息:(1)精神障碍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流行现状和分布特征,包括患病率和就诊、误诊、监扩、治疗及伤残等构成比(2)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包括失能调整生命年和疾病经济负担等;(3)精神障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生存质量、自伤自杀和肇事肇祸等(4)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需求,包括在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5)探讨导致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为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提供信息;(6)评价一定时间已经开展的某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项目的防治效果;(7)建立社区精神障碍信息网络体系,动态监测精神障碍随时间、地点和人群变化的流行特征。二)精神卫生知识健康宣教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如个别或集体交谈、科普书籍、版画、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载体,在社区人群中普及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做到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复发及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促进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积极预防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助于纠正旧传统观念和对精神障碍的不正确看法,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精神障碍的二级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条件尚未成熟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简称为“三早预防”。三级预防包括诊治已经患病的精神障碍人群进行精神障碍危机干预、预防精神障碍复发、防精神残疾的发生和促进精神障碍患者早日回归会,是当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四)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的防治人的心理与其躯体生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而导致的生理障碍和躯体疾病,其防治康复需通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第四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组织和实施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组成包括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工作者、工娱治疗员和社会工作者,各自的工作职责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目标。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组织原则和方式1、组织原则(1)政府领导和全社会参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涉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因此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级相关部门,鼓励全社会各阶层人们共同参与,方能把本项服务落到实处;(2)健全管理体制和办事机构,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各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专门办事机构,担负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领导工作和具体落实;(3)部门责任和计划管理,各级领导小组下的卫生、民政、公安、残联和财政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和齐抓共管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各级部门要抓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的编制、执行及检查三大重要环节,做好计划管理;(4)组织实施和落实规划,可先试点后普及,以点带面,分阶段实施,包括开发领导层、健全组织、宣传发动、队伍培训、落实服务措施和总结评估等。2、组织方式根据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组织原则,建立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三级网络。(1)省(市)、区(县)和街道(乡镇)级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相应层面的卫生、民政、公安、残联和财政等系统部门的领导组成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社区精神卫生计划和协调开展;(2)省(市)和区(县)级精神卫生保健所和精神病院是相应地区社区精神卫生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防治工作的指导中心,负责规划、培训和指导该地区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3)街道(乡镇、学校和公司)医院是基层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第一线,指导主要由该级医护等人员组建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服务到社区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实施中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如下1、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能显著地缓解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为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接受进一步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治疗奠定了基础。2、行为矫正疗法。长期住在精神病院或家中,可产生依赖,使患者生活能力下降,加重了功能缺陷(disability)。采用行为矫正疗法如语言、物质和代币强化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般以六个月为一个疗程。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技能下降,患者的社会交往技能缺陷也难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康复包括以下六个社交技巧:(1)社交中提倡目光接触,加强眼神交流;(2)社交中保持良好姿势,有手势和身体动作;(3)社交中要有协调的面部表情;(4)社交中说话声音要响亮和语调要抑扬顿挫;(5)社交中评议要流畅;(6)社交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整体潜力水平高。4、职业康复。职业功能受疾病的影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应根据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病前职业情况及病情,经康复者同意,编入不同难易程序的治疗小组,如简易技能小组,保洁、缝纫等手工编织等;较高技能小组,组装焊接电器具、切割金属部件等。5、家庭干预(familyintervention)。是以患者整个的家庭为治疗对象,治疗的重点集中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家庭始终保持对患者的关爱,帮助其实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提高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6、社会独立生活技能训练。采用既直接又积极主动的学习原则,通过技能训练来增强患者独立解决问题和在精神症状恶化期间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精神症状影响的能力。目前得到世界公认的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程式、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程式、回归社会技能训练程式、求职和保职程式及休闲程式等。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实施机构1、社区精神康复家庭治疗联盟;2、社区精神障碍康复工(农)疗站;3、社区精神卫生护卫联盟;4、日间住院;5、晚间住院;6、宿舍服务。第五节国内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一、国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现状18世纪后期,英国精神病学家提出了为精神病人解除约束。19世纪,英法两国的精神病学家提出了“道义治疗”的概念。1941年,英国职业康复服务的重点从躯体残疾扩展到精神残疾患者。1943年,美国修订了职业康复法,在经济和社会福利上对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合法的支持。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非住院化运动更推动了社会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进展。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家庭干预与心理教育措施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者们提出了住院综合症,促成精神康复医学体系的形成。八十年代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