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答题的前提——6法教你审题快技能一获取信息是解读信息的前提,通过对有效信息的解读,方能准确回答问题。各地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应用”。这表明,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目标。抓住获取有效信息的六个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提升学科素养,使备考更加卓有成效。途径一|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示例](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信息获取]本题以历史史实灵活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其实质。题干主题语获取信息结论“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联银券”流通于沦陷区A、C两项错误发行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发行“联银券”“军用票”都是为了“以战养战”,转嫁战争负担B项正确“联银券”“军用票”都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掠夺举措“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资管制D项错误[答案]B途径二|条分缕析——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信息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材料段落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阅读材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材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示例](2015·江苏高考)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①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②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③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④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⑤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⑥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信息获取]本题选取了有关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宋代儒学的两段史料,考查考生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从“中国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同”分为两层,分别讲述了结果和原因。而原因又分为四层:①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②按才干选拔官僚;③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④中国文字的连续性。材料二以“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层讲理学的作用,从分号处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⑤“肯定”,二是⑥“力求”。[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途径三|有章可循——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四读”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示例](2015·福建高考)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1909~19110-90+56+461919~1921-89-110+32+141929~1931-205-76+40+53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信息获取]本题是图表类选择题,从数据变化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表中信息显示中美贸易中中国从最初的出、入超平衡到入超205(百万元),说明美国加强了对华贸易出口,即加强了经济侵略;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但入超额在1929~1931年远低于美国,说明其贸易优势地位下降;中法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因此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的说法是错误的;中俄(苏)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这只能说明中国对俄国(苏联)的贸易变化,看不出俄国(苏联)对中国的贸易变化。[答案]A途径四|点石成金——从史料引文出处和注释中获取信息历史材料题一般都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如引文出处、作者、文章写作时间、文章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示例](2015·山东高考)《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信息获取]材料出处为《尚书·酒诰》,该著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其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当是儒家思想,选项中只有C项为儒家思想的主张。[答案]C途径五|删繁就简——从“省略号”前后获取信息近几年高考命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新鲜活泼的材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因材料内容多而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往往反映不同层次或方面的信息。[示例](2014·江苏高考)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①……并在左右。②……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③……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④……(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⑤……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⑥……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⑦……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⑧……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信息获取]解答本题要注意从省略号前后获取信息。(1)材料一中有3处省略号。省略号①省略的是人物;省略号②前后有两层信息,即举贤良的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郡举贤良为汉武帝左右,二是举贤良文学之士参政;省略号③前后则为这些贤良参政的方式——可以议政奏事,也要相互辩论、诘难。再结合设问可以归纳出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即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从“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可以归纳出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让贤良文学之士参与议政、奏事;从“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可以归纳出大臣之间相互诘难辩论。(2)材料二中省略号④前的信息是宰相刘祎之被诬告,省略号④后的信息是刘祎之认为“敕”违制的理由。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具体职责:皇帝诏令由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王立本宣读的“敕书”是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并未经过“三省”,所以是违制的。(3)材料三中的省略号⑤、⑥、⑦、⑧前后的信息:根据“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可以归纳为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根据“……皆起草进画”和“……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可以归纳为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根据“……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可归纳为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上述三方面就是明初殿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4)纵览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汉书》《旧唐书》《明史》,由此从材料的出处中可归纳出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散相权、强化皇权。途径六|去伪存真——灵活迁移捕捉隐性信息在材料信息的获取上,材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材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被考生所洞察。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材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示例](2015·山东高考)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信息获取]解答本题应充分从题头、图片与文字说明中挖掘隐性信息。(1)从关键词中获取隐性信息:“1980年6月18日”,隐性信息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探索中。(2)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隐性信息:“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是本题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隐含的信息是高度评价广汉县向阳人的换牌行为。(3)从图片中获取隐性信息:图中的换牌隐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