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高中历史总复习研究孙楠(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教师)作为一位高三历史教师要做好高考指导工作,我认为应该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应该仔细认真研究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复习课的规律、学科热点问题。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和形式,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研究考试大纲应该关注以下五个问题:1.考试性质和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性质,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为普通高等学校分批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文化课考查的依据。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通过高考有助于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考试性质和命题指导思想,试题一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考查;第二,试题应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根据实践证明,选拔考试的难度应在0.50—0.60之间,为了实现这一难度指标,整个试卷的难度结构应该是容易题占30%,中档难度试题占50%,难题占20%。2.考试能力要求文科综合考试的能力共有四项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每一项能力分三个层次。全国大纲版的能力要求如下:目标要求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课标版考试大纲对四项能力和三个层级的要求做了如下的表述: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无论怎样表述我们都可以得到以下认识:所谓获取和解读信息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试卷中的信息以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图画、符号等形式呈现,该项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精准审题,并能够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回映信息提供的情景。所谓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正确处理好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之间的关系,或通过事实阐释观点,或用观点解释历史事实。所谓描述和阐释事物,就是如何表达问题的能力。包括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总之,该项能力表现为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得准确、简洁,显示着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所谓论证和探讨问题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和论述过程,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立论的过程,表现出创新能力的要求。3.考试内容我们研究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中有关“考试内容”还有的大纲称之为“知识范围”的部分。研究这部分,可以侧重于两个角度:体例和结构,具体内容要求。(1)体例和结构:以全国考试课标版大纲为例,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部分。古代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近代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古代中国又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部分,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下面又包含四项具体内容,下面节选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其中一部分,说明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是通史和主题相结合的体例编排的。了解考试内容的体例和结构会帮助我们有效利用考纲指导复习。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具体内容要求。考试大纲有关考试内容具体条目的表述一般比较概括,在复习时应结合教材使其具体化。4.试卷结构。考纲对考试形式和试题结构也作了明确的要求题型结构:选择题约占45%,非选择题约占55%。分值结构:三科分值比例,历史:地理:政治=1:1:1,同时还应该学科内各部分的分支比例。难度结构:试卷包括容易题、中档难度提和难题,以中档难度试题为主。5.参考样题:了解命题倾向二、研究高考试题1.分析各部分知识结构:内容比例,必修、选修比例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世界古代世界近现代选修2009年全国I34分30分36分2009年全国Ⅱ32分36分32分2010年全国I36分28分36分2010年全国Ⅱ36分28分36分2011年全国大纲40分36分24分2011年全国课标33分24分4分24分15分2.分析能力考查特点(1)选择题:例一(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2题)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考查文史常识)例二(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7题)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题干通过图表说明现象,选项阐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例三(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30题)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题干描述现象,选项阐明现象的原因)例四(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9题)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题干描述事实,选项概括事实的特点或实质)例五(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2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题干描述特点,选项确认事实)例六(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6题)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题干叙述一个现象,选项阐释目的)例七(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23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题干描述一个事实,选项说明其影响)例八(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题干出示历史材料,选项确认对历史材料的理解)通过上述例题,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全国考卷的选择题更多采用材料,更加注重创设情景,提干和选项之间存在以下的关系:题干描述历史特征选项确定历史事实题干出示历史材料选项理解历史材料题干描述历史事实选项阐释原因、背景、目的、影响(2)非选择题:例九(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41题)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期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从例九可以看到,首先要求考生能概括材料中的观点;进而辨别观点,并判断是否赞同欧洲中心说;再运用所学知识评论欧洲中心说这一观点。以上试题表明,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以下两项能力: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分析内容选材特点通过上述试题分析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全国高考试题在考查内容方面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注重文史常识:例如,历史地理、纪年、姓氏、阴阳五行、帝王谥号、史学编撰常识等等。·学术研究的新动态:2009年全国Ⅰ第37题考查了全球史观;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41题涉及文明史观。进而总结2011年试题考试特点如下:·强调能力考查·注意情景创设·材料解析题的比重大·注重文史常识和历史素养的考查·时事热点隐性化·学术热点温度下降三、研究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指导高三备考,研究本学科合理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它影响到备考的效率和有效培养考生学科能力的问题。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说:“如果一门学科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就不能称其为科学。我们学习一门科学,如果不能掌握一门科学的方法,就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同学科构建符合自身研究对象特征的形式、符号和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是这门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每位教师不妨自问:自己所教学科的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反映历史思维方法?我们历史学科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也就是研究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事件的相互关系。所以,真正反映历史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带有通史特点的知识结构,其次是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的专题历史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要教给学生反映历史学科方法的体现历史横向联系、横向阶段特征的通史结构和历史发展脉络的纵向线索。下面就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世界近现代史举例说明:1.中国古代史(1)分段和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形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税收制度、政权形式的变动、思想领域的变化)·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魏晋时期: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士族掌权、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