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的解剖及生理十二指肠上接幽门,下段至十二指肠空肠曲与回肠相连,长约25㎝,分为上部(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十二指肠球部靠近幽门,肠壁较薄,粘膜平滑,又称十二指肠球十市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十二指肠降部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十二指肠的解剖及生理:十二指肠肠壁结构和胃壁结构一致,其肠腺分泌含有粘蛋白的碱性液体,保护十二指肠上皮不被胃酸侵蚀。消化性溃疡概念系指发生于胃肠道粘膜的慢性炎症,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病灶多位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病因部位流行病学19世纪以前发病率低,且GU﹥DU,19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发病率增加,且DU﹥GU,目前比例3:1。DU好发于二、三十岁轻壮年,GU平均晚十年,五十岁左右多见。好发于秋冬和冬春之交,与十二指肠最大排酸量有季节性变化有关。病因(1)HP感染:1989年goodwin指出:胃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如屋顶,胃酸如雨,HP感染损伤胃粘膜即使屋顶出现漏洞,下雨造成屋内积水形成溃疡,抗HP治疗,抑制胃酸则不下雨。病因(2)非甾体消炎药(NSAID):其原物以脂溶性穿头上皮细胞粘膜破坏粘膜屏障,抑制还氧化物酶活性,干扰PG合成。与服NSAID种类、剂量、疗程有关,长期服用,50%~60%出现胃粘膜糜烂,5%~30%出现溃疡,多于一个月内出现,其后大部分出现适应反应。病因(3)胃酸分泌过多:破坏粘膜屏障,加强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病因(4)其他:应激和心理因素: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胃酸分泌增加。如战争时发病率增加。吸烟:高于不吸烟者1.8倍。遗传:0型血高于一般人群。以稻米为主食的地区比以小麦为主食的地区DU发病率高。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侵袭力过强或防卫力过低,或侵袭力超过防卫力有关。侵袭力:胃酸,胃蛋白酶,…防卫力:各种屏障及细胞更新、表皮生长因子、粘膜血流量等。DU发病机制与侵袭力增强有关:主要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粘膜防卫力量的削弱:DU时十二指肠球部常有胃窦上皮化生,利于HP感染,破坏黏液屏障;服用NSAID者PG合成下降,使粘膜对胃酸侵袭的易感性增强。加之粘膜有炎性水肿,加重了粘膜的缺血缺氧,更易受胃酸的侵袭。GU发病机制与防卫力不足有关:HP感染,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临床表现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其发生与季节,精神因素,情绪波动,饮食失调有关。症状(1)腹痛:部位:GU:剑突下正中或偏左;DU:上腹偏右;性质:钝同,灼痛,胀痛甚至剧痛,或饥饿样不适;特点:DU:空腹痛,进餐可缓解,2/3;GU:饱餐痛,进餐后半小时出现;午夜痛:DU半数病人有;GU较少;部分病人疼痛无规律。症状其他:反酸,恶心,失眠,黑粪…体征发作时剑突下压痛点。并发症出血:15%~25%:NSAID可诱发;穿孔:2%~10%,急性穿孔,慢性穿孔;幽门梗阻:2%~4%;癌变:GU癌变率1%以下。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液分析;HP检测;OB试验;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诊断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降低对胃粘膜的侵袭力: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制酸剂;增强粘膜防御力:CBS抗菌治疗:三联;护理评估病史:年龄,职业,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烟酒嗜好,居住地,首次发病时间,经过,诱因;腹痛性质,特点,伴随症状,用药,家族史;此次发病与以往的区别;病人对本病的认知情况…身体评估:辅助检查:常用护理诊断疼痛:腹痛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关。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目标病人能描述引起疼痛的因素。能说出缓解方法和技巧,使疼痛减轻或消失;无并发大出血,或能及时发现和抢救。护理措施和依据疼痛:腹痛(1)讲解原因,祛除诱发因素:如停药,戒烟酒,饮食规律无刺激性。(2)饮食护理:DU病人备好碱性食物,或制酸剂,或局部热敷及针灸止痛;定时进餐,少量多餐;适量脱脂牛奶,避免脂肪;可给不饱和脂肪酸;面食为主。护理措施及依据(3)用药护理:抗酸药:饭后和睡前服,避免同服酸性及奶制品;H2受体拮抗剂:避免与抗酸药同服,餐中或餐后服用,观察副作用;其他:奥美拉唑:餐前服用;硫糖铝:饭后服用,避免多酶片同服,DM禁用;CBS:餐前服用;抗菌药物:防止过敏。评价评价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保健指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指导病人休息,保持身心愉快;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