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道家的法律思想一、道家学说概述二、老子的法律思想三、庄子的法律思想钱穆先生谈读书论学“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要著!……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熊十力先生谈读书论学“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不知而信之,惊于其声誉,震于其权威,炫于社会上千百无知之徒展转传说……天下唯浮慕之人最无力量,决不肯求真知。”“唯新唯洋是从的风气与四十年来教条主义的感染不无关系。教条主义与趋新猎奇之风看起来相反,实则相成。两者既依傍权威,援经典以自重,而放弃自己独立见解。沿习既久,惰性已成,个性日丧,创造力终于斫伤尽净。迨至无权威依傍时,则不能创一说立一论,沉迷其中,而不知自省。”(熊十力)一、道家学说概述1、道家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2、道家思想的特点3、道家和道教1、道家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A、三家并立,道家在乱世尤其起重要作用;儒学处常,道家应变B、个人修身:以儒家入世,以道家出世2、道家思想的特点“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禀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书·艺文志》)乱世(不法自然)——治世(道法自然)“自然”=自然而然2、道家思想的特点《今古奇观》第九回“济颠僧留迹西子湖”,开篇即云:“佛家之妙,妙在不可思议。尤妙在不可思议中,时露一斑,令人惊惊喜喜。愈可思议,及思议而似有如无,又终归于不可思议。”案:这段对佛法的描述,可谓形象,亦能适用于道家学说。3、道家和道教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一般人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多神教张陵的五斗米道北魏寇谦之(士大夫)唐代玄宗时科举加试《道德经》正一道和全真道《道藏》二、老子的法律思想1、老子生平2、法自然之“道”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1、老子生平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1、老子生平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老子生平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孔子家语》)1、老子生平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诗经》与《楚辞》《道德经》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长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陈鼓应的注释本2、法自然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法自然之“道”道的“常”和“反”:“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反者,道之动。”2、法自然之“道”何谓“反”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守柔曰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弱者,道之用。”“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恃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小国寡民”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守柔、不争→权术“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56)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评议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白居易三、庄子的法律虚无思想1、庄子生平2、《庄子》的思想框架3、绝对否定礼法1、庄子生平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寓言:“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1、庄子生平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庄子生平战乱+亡国之痛两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1、庄子生平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久死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2、庄子的思想框架悲哀的人生:“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与物相刃相靡”“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形体消尽,精神毁灭,如烟消云散,一无所获。“无耻者富,多信(易言)者显”2、庄子的思想框架破生死→“安时而处顺”庄周梦蝶“县解”、破除人我界限贬斥知识:“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2、绝对否定礼法(1)对儒家的批判(2)对墨家的批判(3)对法家的批判(1)对儒家的批判“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盗跖》)(1)对儒家的批判“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2)对墨家的批判“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对别墨提倡的“辩学”进行批判——“言隐于荣华”。(3)对法家的批判“治,乱之率也”“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道家小结1、道家将人类的缺点,无情地尽情揭破,使人得反省以别求新生命。2、道家撇却卑下的物质文化,去追寻高尚的精神文化;教人离开外生活以完成内生活。庄子凸显了个人在社会宇宙中的位置,为中国思想开辟了新空间。3、仁义礼法的外在性与局限性道家与法家的关系《解老》、《喻老》1、冷静旁观→冷酷无情2、《道德经》与君王南面之“术”“圣人”、“上仁”、“上善”、“我”=侯王历代帝王注释《道德经》3、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