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三十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中国大陆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的三十年演变读书汇报黄林静2010020811LOGO汇报内容作者背景简介文章框架简介启发与思考LOGO作者背景简介孙玮攻读硕士期间,师从李良荣。复旦大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媒介文化研究、中国报纸研究、媒介社会学。LOGO作者背景简介主要教学领域:新闻学概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宣传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与传播理论、媒介文化研究、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主要论文:日常生活的政治――中国大陆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LOGO研究过程4文章框架简介231研究主题研究结论重要观点LOGO研究主题大众化报纸的媒介话语对于社会主体的建构过程话语媒介话语国家—社会关系在媒介领域的变化;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动态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与媒介相关的语言使用:关于媒介的话语;媒介呈现的话语)受制于社会结构,同时又具有建构性的社会效果研究过程采用话语分析的路径。勾勒大众化报纸在三十年媒介改革中的轨迹;探索其如何以日常生活叙事为基调,逐步深入表达个体的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体现党报掌控的媒介话语一元化局面如何被打破研究过程大众化报纸党委机关报精英报专业性报纸以普通大众为对象,实行市场化运作,综合性的通俗报纸。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党”和“精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为和国家相对应的“社会”提供更大表达空间。研究结论1978年以来,媒介话语的建构作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1978-1992“读者需要”“读者”党报垄断话语开始松动,由此开始重构1980年,《解放日报》创办小报《报刊文摘》我是报纸,不是教科书要做读者的贴心服务作为传统党报补充的新型报业形态出现对于媒介话语多样性的承认、鼓励和追求。(通俗文化的崛起)研究结论2.1993-2002年“市民”直接挑战党报在媒介话语空间的中心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存在:都市报内容以新闻为主,突出硬新闻,强调与市民相关实用信息生产报道消费报道管理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读者:暧昧,以媒介行业为中心的概念市民:有着确定的政治含义,不依附国家而存在的社会主体(终极的个体市民)研究结论都市报强调新闻对于报纸的重要意义(及时反映);强调自己是真相的定义者,世界的说明人(因为其他报纸的缺席)。强调个人生活的价值,开辟以大众生活为主的报道领域。市民权知情权,人权,消费权,私人财产权反映舆论,都市报的立场是社会而非国家普通人时代、百姓叙事、新语态研究结论3.2003年-现今“公民”“小资”大众化报纸开始尝试建构“公民”这一社会主体孙志刚事件将日常生活与国家制度层面的宏观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把私人体验和对公共领域的思考勾连起来公民:包含更多民主政治启蒙意味,是理性人。市民:在公共参与主体性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开掘,是非理性自然人。(老牌都市报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新闻品质,加重新闻和评论。)研究结论报纸对大众文化中小资的塑造(现代化的追求、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供关于西方现代性的想象,在媒介话语中,与公民、市民都有关联)小资拥有现代公民的政治素养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所捕获研究结论大众化报纸对于话语空间的重构推动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促进话语领域的多元化(日常生活为主题)权力中心话语被冲击、瓦解,社会开始发声。缺乏制度性保障的前提下,大众化报纸有利于民主建设的话语实践长期内只能是处于偶然性和碎片化状态。(舆论合法性、社会压力;媒介话语唤起社会行动、与新媒体融合形成民间意见表达平台)研究结论中国大陆媒介在非制度层面上的变化,并不会自动实现量变到质变,也会收缩、回紧。但它提供观念性的积累、并且能够在焦点时刻突破制度限制以非常规方式直接激发社会实践。启发与思考话语权在微博上的兴起。(反应细节与群体诉求)话语即是权力,话语权表明权力关系、社会关系倾听与表达体制的弹性先解决网下的不公正,再来解决网上的不理性。广场政治法庭政治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2011.9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