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最新)认识和把握规律,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面对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困难风险明显增多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政治领导、形势判断、调控方法、工作着力点、工作实施路径五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化解改革阻力、破解发展难题、有效防范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规律性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贯彻落实好中央的经济工作部署。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领导经济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度优势所在。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保证正确方向,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利于调动各方、形成合力,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和政治要求。过去我们正是依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创造了四十年的辉煌,书写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今天随着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体量不断增大,面对的风浪越来越大、暗礁越来越多,更加需要党中央来掌舵领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牢记这一政治要求,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让中央制定的经济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就当前而言,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重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细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跨越我国经济发展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同时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跨越非常规的现阶段特有的关口。深刻认识和把握“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的分析方法,着眼未来谋发展。从世界看中国、从全局看局部、从未来看当下,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对长期大势作出准确判断和分析,才能避免被短期变化牵着鼻子走,才能制定出符合大趋势和经济规律的决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问题多且复杂,但应该看到这些问题是局部的问题,是结构调整阵痛的表现,也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在掌控之中并正逐步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应当增强信心,着眼于长远大势和发展大局来谋划经济工作,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将改革推向深处,绝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和风险吓倒,绝不能纠结于眼前代价、惧怕改革调整“阵痛”而行动迟缓,更不能因此改弦易辙。深刻认识和把握“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的调控方法,科学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关键在度,过或不及都是违背规律。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过度。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下行面临压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更需要遵循宏观调控规律,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科学把握好“度”。具体说,一是坚持区间调控。即不追求过高的速度,也不能突破“十三五”平均速度不低于6.5%的底线,把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一方面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稳定总需求,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为解决一切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把握好政策力度,控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用力度,防止需求过分扩大,引发通货膨胀和新一轮产能过剩。二是加强定向调控,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化政策的微观化,针对性地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基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工作重点,应加大结构性政策实施的力度,充分发挥其“调结构”“换动力”的作用,结构性政策主要方向是解决好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工作实施中的难点、痛点和突出问题,重点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大推进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和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力度,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基于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强化社会政策兜底保障作用和“惠民生”的功能,把政策聚焦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上来。三是强化相机调控,即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基于经济风险增多的严峻现实,财政政策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适度扩大投资支出的同时,注意压缩政府行政支出,控制政府债务的增长幅度。货币政策方面,松紧适度,细化政策运用,区别区域和行业,实施结构性去杠杆,化解稳增长与防风险矛盾。深刻认识和把握“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这一工作着力点,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如果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在部分群体中间形成了负面预期,那么就会加速扩大,造成整个社会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引发心理恐慌,信心动摇,进而带来经济震荡。如中美贸易战、房价、股市等问题上,一旦形成负面预期,就会影响投资、消费、对外贸易,进而传导到收入、就业、物价等领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在负面预期强化前要快速主动引导,正面回应关切,将大势走向、治理方略、政策意图传导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以消除人们思想疑虑,打牢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信心基础。深刻认识和把握“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工作实施路径,凝聚推动工作的社会合力。新形势下经济工作任务重、难题多、要求高,单靠政府的努力显然不够,完成工作目标,需要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从这意义上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应有的政治自觉,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为此,一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树立坚持改革、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让敢担当有作为干部有干劲、有奔头,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要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应着力完善产权体制、分配体制、科技体制,激发企业家、创新人才、产业工人等各类微观经济主体的创造活力,为做好经济工作打下坚持的群众基础。只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化解当前的矛盾、风险和困难,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辉煌。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我国金融运行“脱实向虚”趋势明显,金融运行效率不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识弱化,宏观经济杠杆率持续高位。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过去两年去杠杆工作卓有成效,宏观经济杠杆率稳中有降,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目标基本实现,当前工作进入稳杠杆阶段。但是,金融远离实体经济问题仍然突出,实体经济“缺血”状况依然严重,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未根本改善。毋容置疑,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仍然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相对于实体经济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高质量金融需求,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凸显。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学习主题是完善金融服务和防范金融风险,他首次指出金融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金融发展目标就是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列为政府工作重要任务,指出金融机构要扩大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多年来我国实行适度宽松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总量和增速指标均远高于同期GDP。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总资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以银行业为例,截止2018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总资产261.4万亿元,是2008年的4.19倍,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倍数。因此,从我国货币供给量和金融机构资产来判断,经济体系中的金融资源并不匮乏,实体经济似乎不应该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然而现实中实体经济“缺血”问题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比较严重,这样分析只能得出金融供给出现结构性问题,即金融资源主要流向了虚拟经济领域。事实上,这些年由于货币流动性宽裕、实体经济效益下滑、金融发展定位的偏失以及金融创新加快与监管相对滞后等原因,金融运行的“脱实向虚”现象比较严重,资金要么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自我膨胀,要么流向房地产部门,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弱化。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既表现为金融供给结构的失衡,又表现为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足、质量不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衡。美国和英国直接融资比重在60%以上,德国和日本比重在40%左右,而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不到20%。我国融资主要依赖银行机构,然而大量的银行融资形成实实在在的负债,提高了杠杆率,增加了金融风险,而且银行贷款一般期限短、还款压力大、稳定性差。二是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融资比重失衡。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将民营经济特征概括为“五六七八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与其经济地位很不相称,目前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三是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发展失衡。我国金融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城市,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一直是金融服务的薄弱区域,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较少,且主要功能是吸收存款而不是贷款,主要充当“抽水机”作用;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存在资产规模小、融资难、运行成本高、金融人才缺失等问题,导致服务“三农”的能力不强。四是中小银行与大银行结构失衡。尽管我国银行业总体规模大、实力强,但是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大银行实力雄厚而中小银行发展不足。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经营收入、盈利能力均居世界前列,但是它们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而占我国企业数量95%以上的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亟需大力发展以普惠为取向的民营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金融发展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质量不高。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亟待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而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周期长、服务覆盖面小、市场包容性低,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经济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深入贯彻两个重要理念:一是新发展理念,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金融业要不忘初心,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从追求营业利润转向追求提高服务质量效益;地方政府对发展金融业不应单纯追求金融业增加值或金融中心地位,要以金融对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和金融稳定为目的;金融监管部门要转变监管理念,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把金融机构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功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突破口,如前说述,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和服务能力的不足,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调整结构、增强服务能力为重点,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充分的金融服务。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大幅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二是优化银行机构结构,放宽准入门槛,加快审批进度,成立更多服务于民营企业、农村和社区居民的民营中小型银行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以及社区银行;三是健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要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加快实施股票上市注册制,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股票市场要积极扩大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者、长期资金投资者占比,加快推进上海科创板落地,切实保护好中小投资者权益;四是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宗旨,充分利用科技金融和互联网优势,开发体现创新、绿色、智能、普惠等符合经济发展大趋势的金融产品。五是优化服务对象,降低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于主业的实体经济和技术领先、有市场前景的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