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第一章绪论•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代表人物、核心观点,研究主要内容•1、精神分析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3、认知心理学派•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第一章绪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第一章绪论•教育、学习、发展三者关系•区别:(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种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2)三者主体不同(教育主体是教师,后两者是学生)•联系:(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低于或大大超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第一章绪论•教师威信•1教师的威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职业威信、教师的人格威信•2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3)“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观点容易接受。•(4)好感效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则会拒绝其观点。第一章绪论•教师的三种教学水平•(1)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教育理论和技术培训,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2)因循式教学: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不知“如何有效地教”•(3)策略式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会创造”。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基本含义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说•①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内容)•②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过程)•③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④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⑤鼓励学生进行知觉思维(核心、最宝贵)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联系(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相互制约的关系。•1、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2、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启示: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动机期望理论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成败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将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他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要掌握好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罚;表扬和奖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找到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感知规律•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大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疲劳,降低教学效果。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2、差异律:根据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凡是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如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3、活动律;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可以多采用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4、组合律;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在教学中,要使作为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板书应力求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5、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遗忘曲线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构成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学些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1、问题表征: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2、情绪状态: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3、动机强度:动机虽不直接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但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动机强度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相关,大学生保持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4、定势作用: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有其它方面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指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原型。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第七章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品德形成过程•①态度定势的形成•②道德观念的确立•③道德情感的培养•④道德信念的形成•⑤道德意志的锻炼•⑥道德行为的养成第七章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第七章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启示:•1教师自身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行为时榜样决定的。•2.我们为学生选择的榜样必须是可信、可亲、可敬的。•3.要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4.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第七章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第八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五个途径: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培养大学生积极地悦纳自我的态度要注意两方面:积极地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包括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及其产生原因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大学班集体的特点与形成阶段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其协调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知情行、自我独立、人际适应、人格)•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知•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情•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行•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自我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环境适应教育•(2)智力发展教育•(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4)健康恋爱观教育•(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预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是先天的和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的,多半不依赖于学习。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之为晶体智力。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而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的联系,不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八种)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内省的智力、观察自然的智力。加德纳的智力结构理论给我们的启迪。•启示:①全面认识学生②因材施教③用多元标准进行教育评价。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气质的含义、类型及其特征•气质是指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气质类型及其特征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粘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