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与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简答:1、简述高等教育的功能答:(1)文化传承功能(2)文化选择功能(3)文化批判功能(4)文化创造功能2、简述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的具体表现答:(1)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降低,学的比重逐渐增加。(2)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转化。(3)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论述:1、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意义答:(1)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与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2)研究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在高等教育心理学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3)意义第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第二,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第三,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第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第二章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从狭义上来说,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心理发展是连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大学生认知活动能力的发展,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3、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基本结构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三个方面,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生死观等是其具体表现。简答:1、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答:(1)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规律(2)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3)个体心理发展的质变与量变规律(4)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2、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1)大学生情绪情感具有两级性(2)大学生情绪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波动性(3)大学生情绪情感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4)大学生情绪情感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5)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6)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3、为什么说大学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稳定的决定性阶段?答:这是因为人生问题要进入个体意识必须具备三个心理条件:第一,思维发展达到抽象概况水平。第二,自我意识发展达到较高的层次。第三,社会性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第三章名词解释:1、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转指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2、连结派:又称为行为—链接主义。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联结建立中起重要作用。3、教学事件:是在每一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是学习的外部条件。简答:1、理想的榜样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答:(1)榜样的示范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2)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3)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4)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论述:1、大学学习的特点有哪些?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3)学科内容具有高层次性、正义性和选择性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1)学习途径多元化(2)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3)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自觉性较强第四章名词解释: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简答: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答:(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2、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3、培养学习需要的路径答:(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论述:1、试述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3)科学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成功感与责任感(4)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名词解释:1、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论述:1、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徙能力答:(1)科学确定教学目标①确定“为迁徙而教”的教学目标②遵循教育目标的设置原则(2)精心选择教学材料①教学材料要具有时代性②教学材料要具有迁徙的价值(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①结构化原则②一体化原则③网络化原则(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①知识的传授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②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5)恰当运用教学方法(6)教会学生学习迁徙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②在多情境中进行知识应用教学,帮助学生累积迁徙的经验③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概括能力④培养学生的迁徙能力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第五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一、名词解释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的获得形成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迁移前所掌握的知识叫做源知识,学习者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叫做目标知识,如果学习者将源知识用于目标知识的学习,或阻碍或促进了学习,我们就说发生了迁移。二、论述(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对象的相似性(材料、情境、目标的相似性)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和策略(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4、定式的作用(二)结合实际,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1、科学确定教学目标2、精心选择教材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恰当运用教学方法6、教学学生学习迁移第六章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一、论述(一)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知识学习的关键是在于构建命题的意义,而意义建构的实质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3、促进学生应用知识(二)大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1、使学生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2、帮组学生实现子技能的组合3、帮组学生实现技能执行的程序化第七章大学生的学习风格第八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一、论述题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一)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有利环境(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三)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四)帮组学生掌握一定的创造技巧第九章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一、名词解释(一)品德、道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不是先天的禀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后天学习的教化获得。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个体的行为准则、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观念,并通过个体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个体外显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是指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他人的举止。(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区别:(1)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使人们调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即受道德制约也受到个体生理和心理制约。(2)反映的内容不同(3)力量源泉不同2、联系:(1)品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化(2)社会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人品德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貌和社会道德风气二、论述题品德教育的意义(一)个体思维水平的提高伴随着道德认识水平的提升(二)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出现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三)道德认识的发展史循序渐进的第十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一、名词解释自我意识: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个体对自己的现实感官)、投射自我(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理想自我(个体想要达到的完美形象)。第十一章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试名词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人们寻求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基本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和利益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人群结合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群体心理是反映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心理学家认为从众有两个基本的因素: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简答1.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及原则?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观念的自主性;(3)交往手段的多样性;(4)交往内容的丰富性原则:(1)真诚原则:(2)平等原则;(3)尊重原则;(4)互助原则;(5)宽容原则2.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人们交往只选择那些在价值等方面对自己有意义的人作为交往的对象。(2)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随者交往的深入,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3)感情的交流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由较深入的情感卷入。(4)稳定交往阶段、交往双方的心理相容性进一步增强,自我暴露更广泛深刻。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领域,分享自己生活的空间和财产。3.群体有哪几种分类?一般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正式群体的特征是:(1)成员有固定的编制;(2)群体内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以及权利结构。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党团组织都属于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