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钟理清中国传统家具基本历史脉络。2014-01-02工业设计小站中国家具发展史目录:1.夏、商、周时期家具2.秦汉时期家具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4.隋唐五代时期家具5.宋元时期家具6.明清时期家具7.民国时期家具8.近现代家具夏、商、周时期家具(公元约前16世纪~公元前249年)从旧石器时代的居无定所,到新石器时代的日出而作,我们的先民终于能够基本定居下来。但当时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由于房屋的低矮和狭小,于是诞生了传统的席地坐卧的起居方式且延续了数千年。当木构建筑出现人类脱离原始的穴居生活后,家具随之得到新发展。夏、商、周三代,中国演绎了奴隶制社会和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从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象几、俎、禁这样的青铜礼器成为后世家具几、案、桌、箱、橱的母体形象。此时期青铜家具的特点是质朴浑厚、神秘威严,以饕餮纹、蝉纹、云纹等为主的装饰纹样和图案同样有力而凝重。三代的坐具还只是席、筵,是在原始席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用篾编织,技术熟练,纹样有所创新,有的并以锦帛镶边,或用不同颜色的篾混合编织。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髹漆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漆木家具开始出现。当时的竹席、床、几、案、屏风、箱等低矮型漆木家具色彩艳丽,以黑色为底,配以红、黄等颜色,装饰以浮雕的四方连续图案,简单朴素而不失华美。秦汉时期,家具的类型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展到床、榻、几、案、屏风、柜、箱和衣架等。但由于席地而坐,几、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都很矮,几在春秋战国时多置于床上作凭倚之用;案到汉代多设于床前或榻的侧面,案面逐渐加宽加长;屏风呈两面或三面形,置于床的后边和侧边。至东汉后期,胡床也由西域传入中原,人们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开始向以床榻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转变,家具的品种和样式也由低矮型家具向渐高型家具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公元220~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导致军阀混战的不断,也因此却促进了各民族、教派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使各民族的家具在形制与功能上得以相互渗透和吸收。高型家具的发展: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客观上导致了多民族的大融合,胡床、椅子、方凳、圆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为隋唐五代垂足而坐起居方式与席地坐起居方式的并存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高型坐具,如扶手椅、方凳等,床、塌亦开始增高加大,有的上部还设顶帐仰尘,四面围置可拆卸矮屏,下部多以壸门为饰。床上除有供倚靠的凭几外,还出现了作为垫腰之用的隐囊及供坐时扶靠的曲几。装饰风格:漆木家具装饰上使用绿沉漆,深沉的绿底色打破传统漆木家具的红、黑两色的一统格局,家具装饰题材也反映出当时的宇宙观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清秀空疏,出现了莲花纹、忍冬纹、卷草纹、火焰纹、飞天纹等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公元581~960年)隋唐、五代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使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达到高峰。其时,手工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诗文、书画、乐舞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了家具形制的变革和种类的进一步发展。在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影响下,“席地而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层阶级开始逐渐普及至平民百姓,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用的局面。这一时期,以桌、椅、凳为代表的新型高足家具渐渐取代了床榻的中心地位。唐周昉挥扇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通过《挥扇仕女图》和《韩熙载夜宴图》我们发现,圈椅和官帽椅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隋唐时期家具仍带有低矮型的特点,表现出由低矮型向高型发展的趋势。隋代(581~618年)存世家具极少,家具形制低矮。唐代(618~907年)时高型家具已经出现,家具制作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体现出华丽润妍、富丽堂皇的特征。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造型特征:唐代家具造型丰满华丽,宽大厚重。家具腿部运用大弧度外向曲线造型,显示出雄浑的气势,同时采用精巧雕琢的花纹进行装饰。装饰特色:为追求华丽的艺术效果,家具运用螺钿、金银绘、髹漆、彩绘镂雕、平脱金银、木画等多种装饰技法,改变了前期动物题材占主导的格局;运用花卉、卷草等植物纹样和各种禽鸟纹、山水纹对家具进行装饰,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公元581~960年)五代时期“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普及,高型家具开始成熟,并逐渐形成较完整的高型家具组合。家具品类:榻:由汉榻发展而来,比唐榻宽大,有时带有围屏,呈箱形壸门结构。椅、墩:椅子品种增多,有靠背椅、圈椅等,有的靠背椅还连着扶手。此时鼓式坐墩开始出现。桌、案:桌为长条形,腿足间有横枨,桌面与腿部相接处装饰有牙板;案为长条形,比唐代高大,案边攒边做框,中间镶板,腿部做直线处理,素面或饰如意云纹,简洁朴素。屏风:屏风形体高大,有独立座屏、大型曲屏、带屏风的大床等样式。装饰风格:五代时期,随着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家具风格一改唐代家具华妍、厚重、圆润的风格,变得简洁朴素,为宋代家具形成简练的风格奠定了基础。宋元时期家具(公元960~1368年)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农业、手工业、建筑及科技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亭榭及园林等工程繁多。至两宋(960~1279年)时,“垂足而坐”的起居习惯逐渐流行开来,以桌、椅、凳为中心的起居格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受宋代高型家具的影响,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两国的家具也呈现出高型化趋势。元代(1271~1368年)家具造型和工艺上受蒙古族崇尚武力的影响,形体厚重雄伟,雕饰繁缛华美。宋元家具的发展为明清家具走向中国家具艺术巅峰,从“人文”与“技术”两方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构形式:宋代家具借鉴建筑的梁架结构形式,以梁柱式的框架结构取代了隋唐时期盛行的箱型壸门结构。在制作上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同时使用了罗锅枨、矮佬、霸王枨、托泥、马蹄脚等各式结构部件,使家具结构更趋合理。艺术风格:家具部件之间多数以直线形榫卯接合而成,简洁而工整。造型多采用方正形体,比例优美。装饰上不做大面积繁缛的雕镂,仅在腿部和线脚上做局部装饰性的简单刻画,质朴而文雅。宋代家具观其外简洁刚直,观其内隽永挺秀,其朴素雅致的艺术风格与宋人简洁朴素的审美观相契合。明清时期家具(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经了由简陋而繁美,重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演进过程,终于在明清家具时期达到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顶峰,其时,工艺美术呈现出琳琅满目、争相斗妍的灿烂局面,家具制作工艺空前繁荣,形成了“明式家具”风格和“清式家具”风格。明式家具风格特征:由于明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园林宅第的兴起,东南亚等地大量珍贵木材的输入,木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大量文人参与设计等原因,促使明代家具呈现出“结构严谨,线条简洁流畅,做工精湛,造型典雅隽秀,尺寸与比例科学合理”等特点,这一时期以花梨木、紫檀木、铁力木、鸡翅木等名贵木材为主要用材的硬木家具,其样式被称为“明式风格”。明式家具一直延续到清中期为“绚丽、豪华、繁缛的富贵气”的清式家具取代止,所以明式家具还包含了清代早期制作的清代家具。明式家具结构特征:明式家具可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体系。有束腰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座面与腿脚之间向内凹收缩部分,此部分即为“束腰”,腿脚多用方材,且腿端不是直接落地,而是内翻马蹄或外翻马蹄。“无束腰”结构表现在无内凹,腿脚多用圆材或外圆内方,腿端不作任何兜转,而是直端落地。明代家具历经几百年的变迁,流传至今仍很牢固,除了优质木材的特定条件外,主要就是榫卯结构的精密与科学合理。明式家具造型特征:尺度适宜,比例精妙;收分有致,稳健挺拔;以线为主,圆润流畅;优雅大方,细部精致。著名学者明式家具专家王世襄先生用“十六品”来评价明式家具的造型特点,曰:“简炼、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明式家具装饰特色:明式家具的设计由于大量文人的参与而蕴含着一股儒雅文秀的气质。一方面,明式家具充分利用优质木材的天然纹理,展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一方面辅以适度的雕琢和镶嵌装饰,纹样清秀,线条优美,刀法圆润娴熟,浑然无痕;再一方面,家具部件的结构、装饰两种功能浑然一体,五金件装饰也增风生采,实用与审美完美地融于一体。清式家具是指出现于清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年间、停滞于清中晚期的具有典型清式工艺美术风格的家具。清式家具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依其产地和风格类别,可分为“苏式家具、广式家具、京式家具”三大体系。清式家具风格特征:清代初期的家具处于沿袭明代传统风格的状态。但从清中期开始,由于康熙、雍正、乾隆等数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皇家与显贵的苑囿园林争奇斗艳,开始无休止地追求制作精巧新奇的宫廷家具;同时,西方的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包括其建筑与家具装饰在内的器物文化对清代家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加之海禁开放,制作家具的珍贵木材与装饰材料源源不断地从海外运进中国。于是,统治阶层在家具造型上竭力显示其威严、豪华、富丽,他们开始抛弃明式家具的简洁、轻巧、文秀的特点,一味追求厚重、繁缛,极力营造一种骠悍雄伟的气势,于是清式家具风格就此产生。清式家具用材特色:清式家具所使用的材料比明式更为丰盈,用料厚重粗大,除用珍贵硬木外,还选用优质软木;材种除明代所用紫檀、花梨、鸡翅、铁力、乌木、楠木、榉木外,又有榆木、樟木、柞木、核桃木、桦木、杉木等材料。清式家具装饰特色:装饰材料主要为大理石、象牙、螺钿、玻璃、玛瑙、景泰蓝、竹藤柳丝等。装饰手法采用雕刻、镶嵌、髹漆、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法相结合,体现出雍容华贵、雕琢繁缛的风格。装饰纹样广泛运用龙凤纹、云纹、螭纹、鱼纹、梅兰竹菊纹、西番莲纹、山水人物纹等吉祥纹样,或多种纹样组合的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民国时期家具(公元1912~1949年)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化。但在外国殖民文化的强力冲击下,西方生活方式在上海等开放城市流行开来,以苏式、广式和京式为代表的明清家具逐渐式微,中国传统风格家具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西洋家具也从此在古老的中国获得了一席之地,宫庭家具在这一时期走入民间,使宫庭家具民间化,高档家具大众化。中国传统家具在家具品类、款式、用材以及结构、工艺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地反映在当时盛行的“海派”家具上,并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的企业群,这些变化及专业分工的出现表明中国家具开始与世界接轨,体现了中国现代家具工业的萌芽。用材与工艺的变化:1920年代,上海首次在中国采用胶合板取代实木薄板的工艺,对改进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0年代软床垫生产工艺从西方引进;1940年代引进了西方最流行的家具涂料虫胶漆(底漆)和硝基漆(腊克,面漆)涂饰工艺,以及硝基清漆涂饰工艺。风格特征:民国家具风格在继承明清家具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中国传统家具装饰形式的简化,以及由高档红木材质转向普通的“白木”材质。另一方面,民国家具体积增大且式样吸取西洋家具的装饰风格,采用“西式中做”的手法,雕刻雄浑,曲线优美;家具中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和镀水银玻璃镜,使用涡卷状、垂花幔纹和夹穗纹等西番莲纹样的雕刻装饰,出现了安尼女王式、路易十四式等腿型和马蹄式、兽爪式等足式;西洋风格的铜饰件在家具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一些欧式坠形铜拉手,花式繁复,造型奇特;沙发多采用真皮和西洋纹样面料覆面装饰;柜类家具造型结构上则出现了顶部和底座可分离式的“穿靴戴帽”式。近现代家具(公元1960至今)文革期间,中国社会因“文化大革命”而出现了动乱,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工业生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家具生产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