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知识概论 第二节 哲学与人生哲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文社科知识概论迟雅第二节哲学与人生哲理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关于哲学有很多说法。下面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哲学”。1.哲学的日常意义第一,哲学是聪明的学问。很多人之所以学习哲学,就是为了获得智慧。人们平时赞美一个人时,会说“这个人具有哲学头脑”。第二,哲学是玄学,很深奥的学问。玄作为一种颜色是黑色,意味着深奥,看不见。所以如果说哲学是玄学,就意味着它是深奥的。第三,哲学是原则。例如,人们常说“我有我的人生哲学,你有你的人生哲学”。但是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如果一个小学生,压根儿什么哲学书都没有读过,他有什么权力说自己有人生哲学。显然这里的人生哲学指的是一种信念、原则和想法。第四,哲学在西方语言中还指“某某理论”。如洗衣机的哲学、汽车哲学、电脑哲学、网络哲学等,这里的哲学指的都是关于某物的理论。哲学的日常语义距离真正的哲学还相差很远,所以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哲学的这些日常观念中。“哲学”一词的含义哲学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哲学并不是所谓聪明的学问、玄学、原则等,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为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哲学”一词的含义。汉语中“哲学”这一词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情,古汉语中有“哲”字和“学”字,但是没有“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是日本人发明创造的。近代以来,中国是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的东西。汉语中“哲学”这个词,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汉语中的“哲”(喆)指聪明、智慧,即不愚蠢。先秦文献中多处出现“哲”字,如“哲人”、“先哲”、“哲理”等。汉语中的“学”有很多意义,如学习、模仿等。但学习、模仿都还不是“哲学”中的“学”的意义,哲学相关于“学”的另外两种意义。一是学问,即学到的知识,但学问一词还带有日常语言的味道,哲学之学有比学问更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学的另一层意义——学术。什么是学术?即专门的系统性的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哲学”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关于智慧的系统性知识。智慧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但是系统性的知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3.哲学是关于人生态度的智慧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呢?这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世界从哪里来?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没受到报应?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受苦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哲学便是这样的一种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领域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另一个领域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这便是人生哲学。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苏菲的世界》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3亿册。让人想不到的是,它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该书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故事是这样的:14岁的少女苏菲,一天放学后在邮箱里发现一封神秘来信,上面简短地写了三个字:你是谁?苏菲陷入思考。第二天她又收到第二封信,这次的问题是:世界从哪儿来?一直过着普通平凡人生的苏菲开始认真思考这些在学校从来得不到解答的问题。苏菲所思考的问题,正是人类共同思考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均属于世界观的问题。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哲学的这一定义,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界定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因而不能算是哲学。只有把这种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才称得上是哲学。4.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里所说的方法论,就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从西的方哲学体系来看,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不同的两大思想体系。由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便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一是唯物主义,二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机械唯物主义,第三个阶段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三对范畴,即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那么,物质存在于哪里呢?物质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答案是:物质存在于时间与空间里,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当物质以超过光的速度运行的时候,时光就倒流了;物质以运动的方式存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关于哲学的方法论,也有两种对立的方法论。一是形而上学,二是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辩证法,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看问题。辩证法包含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6.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且把这种领悟与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践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问。《易经》中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否极泰来,中医里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辨证论治等,都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体现形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思想理论中都包含着深奥的中国哲学。(1)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本是一种职业,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且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孔子的一生犹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在儒家中素有“亚圣”之称。孟子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论、天人关系论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道家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在《道德经》中。《道德经》将“自然”与“无为”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大器晚成”“塞翁失马”等成语都与老子有关。老子有“三宝”: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质,因为万物都来自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俭。俭就是对侍万物的一种态度,也代表着节制欲望。三是不为天下先。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3)中庸的人生哲学:“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庸”就是实用。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通过其弟子及一代后儒们发展与充实而形成的一个精密体系,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仍有体现。二、什么是人生?古希腊寓言:人面狮身怪兽斯芬克司,蹲在海边悬崖上,谁从这里经过,必须猜它一个谜言:开始四条腿走路,后来两条腿走路,最后三条腿走路。没猜中者,要被它吃掉。后来,终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说这是人。怪兽跳崖自杀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人真正认识自己、了解人生以后,连食人的怪兽也会败下阵去。那么,什么是人生呢?这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永久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1.人生是一个过程这是作家、翻译家傅东华的观点,也是很多现代人所认同的观点。傅东华说: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是说这十年艰苦有它本身的价值,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人生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