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足球的意义——政策解读2.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主讲人:李英(博士)天津体育学院(全国校园足球联盟办公室)开展校园足球的意义——政策解读“校园足球”的发展之路严格意义上1956年我国开始在少数地区建立业余体校和体育中学足球班标志着“校园足球”的开始,至今仍然处于一种探索时期,问题解决和对策提升仍然道路漫长。“足球要从娃娃抓起”1979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体委负责人时就说过:“增加‘娃娃’的事,要专门写个报告,要包括军队在内……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中国足球梦”“举办完奥运会之后,中国下了一个决心,既然我们其他的运动可以拿到金牌,那么足球一定要下决心搞上去,但是这个时间会很长。”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振兴足球,实现体育强国梦。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注册学生球员19万余人;足球人口2700504名。2009年——2014年2014年11月26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教育部将主导校园足球,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进入升级版。2.将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3.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4.足球也将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全国38个校园足球试点区:河东区全国8627所校园足球特色校:河东区11所全国31个校园足球试点区:南开全国4755所校园足球特色校:河东区2所20152016为什么选择足球作为我国体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1.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增强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让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足球、享受足球,使参与足球运动成为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2.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以扶持特色带动普及,对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中小学重点扶持,2020年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3.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4.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推动成立大中小学校园足球队,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探索将高校足球竞赛成绩纳入高校体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5.扩充师资队伍。通过培训现有专、兼职足球教师和招录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教练水平,鼓励引进海外高水平足球教练。到2020年,完成对5万名校园足球专、兼职足球教师的一轮培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专业教育,为退役运动员转岗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2.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以扶持特色带动普及,对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中小学重点扶持,2020年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足球运动教学训练与体育精神培养•1、问题提出•2、竞技运动项目独有的自在逻辑•3、足球运动项目竞赛活动与健全人格教育•4、公平与公正的竞赛是孕育体育精神的摇篮•5、竞赛的自在逻辑决定其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6、学校体育必须学、练、赛紧密结合,才能切实培养体育精神足球运动项目的自在逻辑与体育精神培养1.问题的提出:•习近平主席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究竟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什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年学校体育中学会了什么?----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十几年的体育课的学习,最终留给学生什么?对其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学校体育的目的:我们的目标实现了吗?健康目标: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滑愉悦心理:十几年前的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爱体育运动,但同时又有85%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2000年张旭光)四年前的调查表明,并没有发生改观。(2011年明继农)健全人格: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较低与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不好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能较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保障人的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体育教育实践的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在这方面的优越性。(2004年姚蕾)2.竞技运动项目的自在逻辑•自在逻辑:是指决定事物得以客观存在并蓬勃发展的内在合理性,包括该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与功能的自洽关系,以及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独有规律。•竞技运动项目的自在逻辑----比赛运动方法的独特性求胜争先的必然性胜负评价标准的统一性竞赛组织的公平性3.足球运动竞赛活动与健全人格根据足球规则可以总结出以下主要因素:队员个体、教练、队友、比赛对手、规则、裁判、比分围绕队员个体可以其他因素现在的关系:队员面对以上关系及不同的关系状况时所表现出的心态和行为如何,体育精神所倡导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的?3.足球运动竞赛活动与健全人格竞技体育比赛的逻辑决定了你必须直面对手、接受挑战,必须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既要体验胜利的喜悦,也要担当失败的沮丧,人生所要遇到的困难和机遇、成功和失败、喜悦和苦恼在这短短的竞技游戏比赛过程中都将不断上演。而这些体育精神又都具体的体现在,队员个体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表现面对以上关系和关系状态中。而处理这些关系都成为健全学生人格的契机。因此:足球比赛是与现实空间分享的人格历练课堂足球比赛并非人生而拟似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公平与公正的竞赛是孕育体育精神的摇篮相关词语形容的状态人性崇高含义前提条件参加比取胜更重要奥林匹克运动人类积极进取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对奥林匹克的正确认识团结拼搏、争创佳绩参加比赛与同伴合作共同创造好成绩顽强拼搏、超越极限比赛过程顽强超越人体生理极限的精神争夺第一、挑战自我比赛获胜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己尊重对手、永不言败比赛过程君子之风、大丈夫气度公平胜不骄、败不馁比赛结果平常心态,正确对待比赛胜负公平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比赛失利反思精神,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公平功败垂成、虽败尤荣比赛失利虽没成功,仍能感受到拼搏的荣耀公平自愧不如,心悦诚服比赛失利技不如人,快乐并真诚地对方公平中文词汇中关于体育精神词语含义分析新旧赛文化观念与足球教学效益1、问题提出2、新旧赛文化现象分析3、旧的赛文化观念评述4、新的赛文化现象的兴起5、新旧赛文化观念对足球教学效益的影响1.问题提出•足球比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指面向全体学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要践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利用足球运动健全学生人格,必须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的足球比赛。•我们的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情况如何?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情况统计一览表注:调查的内容为田径、游泳、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足球、排球和篮球,共8个学过的运动项目。沈阳体育学院:李凯杰1.问题提出•学习足球技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运用,而比赛是技术运用的重要平台。•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体育课学习的运动技能很多,但掌握的很少,例如“学过足球不会路踢足球”“学过篮球不会打篮球”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什么原因使学生参加比赛如此之少?1.问题提出2.新旧赛文化分析“比赛”一词是人类摆脱了原始蛮荒之后,进入文明时代才产生的,是人类在漫长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以“求胜争先”为内容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赛活动”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赛文化观念”3.旧赛文化观念评述旧的赛文化以行政代表队为特征,反映了“群本位”的思想,注重集体的成绩和荣誉这种旧的赛文化观念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中的不合理性,即它似乎剥夺了技术水平一般或较差者的参赛权利。在学校体育范畴内,这显然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悖。4.新赛文化观念兴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们对于体育比赛的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中国各地举办的城市马拉松比赛就高达90场,其中经正式审批注册的就达46场,每场平均参赛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北京国际马拉松参赛人数竟然达到30000人。民间的体育赛事显著增加.●谁是球王?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奥运观赛4.新赛文化观念兴起大量事实表明,民间的、市场化、非政府和非行政化的赛文化形式正在崛起,国民对待体育的态度也将趋于“理性”,“观看比赛”“期待胜利”的赛文化观念已被注入了新意,“享受生活”、“感受体育”和“体验运动”的新型赛文化观念已经成为全体国民的价值认同。5.新旧赛文化观念对足球教学效益的影响建立新赛文化,使学校体育走出现实困境破除旧赛文化观念,树立运动技能学习必须“学以致用”的新观念依法执教,树立“人人的体育,人人的比赛”新理念,提高足球教学工作效率依据教育和体育规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建立学、练、赛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