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奇恒之腑1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六腑2六腑:是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生理特性: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3六腑的生理功能4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位于右胁之内,与肝相连,形如囊状,内藏胆汁又称精汁、清汁,故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清之府”。胆的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5胆的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1)贮藏胆汁:胆汁有消化饮食水谷的作用。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精气化生,经肝的疏泄而分泌汇聚于胆。胆汁又称“精汁”。晋·王叔和《脉经》:“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汁”。(2)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排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的消化。6肝气郁结→胆汁分泌、排泄不利→胁肋胀满疼痛,腹胀,食欲不振肝气上逆→胆汁上溢→口苦胆汁外溢→黄疸72.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决断”: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8胆气足→判断正确,当机立断,勇敢胆大。胆气虚弱→易惊善恐,胆怯怕事,失眠多梦。胆热痰扰——惊悸而烦、急躁易怒。(温胆汤:理气解郁,清胆和胃。茯苓半夏甘草)9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胆形态中空,有贮藏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的作用,且与肝有经脉相互络属,故胆属六腑之一;但胆并不直接传化水谷,而藏精汁,这又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功能而异于其它的六腑,故胆又属奇恒之府。10(一)贮存与排泄胆汁、助消化(二)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小结:胆的生理功能11胃(水谷之海、仓廩之官)胃位于膈下,腹腔左上部,呈横屈状,上接食道为贲门,下通小肠为幽门,有大弯、小弯,总称胃脘。胃的经脉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脘分为:上脘——贲门、胃上口中脘——胃体下脘——幽门、胃下部12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直肠下端—魄门(肛门)。13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①受纳水谷:胃能接受由口腔经食道下传的饮食物。《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②腐熟水谷: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状态,经胃的通降作用输入小肠。14生理:胃气盛→受纳、腐熟水谷正常→气血化源充足。病理:胃气虚→纳少、胃脘饱胀、厌食、呕吐、嗳腐、矢臭。15(2)胃主通降:①含义:胃将食糜下输至小肠、大肠、并促使糟粕排泄的作用。通,通畅;降,下降。“胃宜降则和”,指胃气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②表现形式:将食糜下传小肠。经小肠的分清别浊,将食物残渣下传至大肠。经大肠的变化传导,将糟粕排出体外。《灵枢·平人绝谷篇》:“水谷入胃,胃满则肠虚,食下,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16③临床意义:胃主通降——消化,传导正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恶心、呃逆、嗳气、呕吐、便秘、腹胀满疼痛。17胃的生理特性:胃喜润恶燥,胃气宜降:胃为阳明燥土,胃之功能不仅依赖胃阳推动,亦赖胃阴的濡润。胃之病变,常因燥热为害,灼伤胃阴,故临床上应注意顾护胃阴。叶天士说:“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18(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二)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保胃气”为养生治疗的重要原则。小结:胃的生理功能19小肠(受盛之官)小肠是一个中空狭长的管道器官,盘曲于腹腔中下部,包括十二指肠与空肠。是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难经·四十二难》:“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小肠的经脉与心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20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小肠具有接受由胃下传的食糜,使之停留一定时间,以进行进一步消化的作用。受盛——接受,以器盛物化物——消化⑴接受由胃下移而来的饮食物;⑵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12、主泌别清浊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清”(水谷精微)和“浊”(食物残渣)两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亦吸收大量水液,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将代谢后的水液(浊水)归于膀胱。食物消化吸收泌别清浊水液代谢(“小肠主液”)。22津液形状性质清稀,流动性较大,为阴中之阳稠厚、流动性较小,为阴中之阴分布布散体表,肌肤、孔窍、注入血脉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功能滋润皮肤、肌肉、润泽孔窍,充养和滑利血脉濡养脏腑,补益脑髓,滑利关节23消化、吸收功能良好→小便通利小肠功能正常水液、糟粕各走其道→大便通畅小肠功能失常→便溏、泄泻、腹胀、腹痛、呕吐、小便短少。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小肠大肠膀胱前后水分残渣又称“前后分利法”24(一)主受盛和化物(二)泌别清浊、主液。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结:小肠的生理功能25大肠(传导之官)大肠也是管腔器官,居于腹中,呈回环迭积状,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是传化糟粕的器官。其上端(古称“回肠”)在“阑门”与小肠相接,下端(古称“广肠”)通“魄门”。大肠的经脉与肺的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26大肠的功能1、主传导槽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形成粪便。经魄门,即肛门排出体外。2、大肠主津:大肠有再吸收食物残渣中部分水液,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的作用,故有“大肠主津”之说,亦称“大肠燥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273、病理表现:大肠实热—大便秘结大肠传导失常大肠湿热—里急后重、下利脓血大肠虚寒—大便稀溏28传导糟粕排泄大便、主津大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结:大肠的生理功能29膀胱(州都之官)膀胱位于小腹中央,广肠之前,上口通于肾,下口接尿道,通前阴溺窍,其大小形态随尿液的充盈度的变化而改变。膀胱的经脉与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30膀胱的生理功能(1)贮存尿液:尿液由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输膀胱而形成,又赖肾气的固摄作用而贮存于膀胱。(2)排泄尿液:贮存于膀胱的尿液,经肾的气化作用的推动而排出体外。尿液的形成肾的气化作用尿液的排泄尿液的贮存——肾的固摄作用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实际上是肾的气化作用的延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31临床意义:(1)生理:肾气充足→膀胱气化有权→小便排泄正常(2)病理: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常→遗尿、尿失禁;尿少、小便不利。湿热下注→膀胱湿热→小便赤涩疼痛,尿急、尿频。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32小结: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33三焦(决渎之官)三焦是藏象学说中特有的名称,其具体概念在《内经》中论述不够明确,《难经》又提出“有名无形”之说。因而对三焦的形质,致今尚无定论。而对三焦功能的认识比较一致。对三焦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实际上三焦就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总体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必囿于三焦之形态的有形与无形之争。1、六腑之三焦;2、部位之三焦;3、辨证之三焦;341、六腑之三焦(1)涵义:分布于躯体中的一个大腑,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之为“孤腑”。三焦之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2)生理功能:①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全身之气通过三焦运行于上下。三焦通行元气。元气由肾中精气化生,通过三焦为通道,布散全身。故《难经》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②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全身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运行水液与通行元气是相互关联的。因气行则水行,气又依附津液而升降运行。35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如张景岳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流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362、部位之三焦(1)涵义:将三焦人之躯干上、中、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体,超出六腑的概念。上焦:横膈以上,包括心、肺。中焦:横膈以下,脐以上,脾、胃、肝、胆。下焦:脐以下的下腹部,肾、膀胱、大、小肠。(2)部位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宣发布散水谷精微,通达营卫的功能,犹如自然界之雾露,以营养全身脏腑组织。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运化水谷的功能,犹如以水沤物的状态。下焦如渎:形容下焦,分清别浊,排泄二便的功能,犹如疏通的水道,畅通无阻的状态。373、辨证之三焦: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词。38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小结:三焦的生理功能39六腑知识点综述及学习指导本节重点讲述了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功能为传化物,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以通降为用。在学习中,既要抓住各个腑的知识点,又要将它们联系起来,如:对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的生理功能,应从饮食水谷的代谢过程来理解,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连贯性。胆主决断的功能,可从病理上,特别是联系温胆汤的治疗作用,来体会其含义。对于三焦,应通过其所在脏腑的功能来理解其生理特点,不必囿于三焦形态之有形无形之中。40六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的密切配合与相互联系。如《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41(一)生理关系——化物传导六腑以通为用,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糟粕的排泄。具体表现:1.消化功能:胃—初步消化;胆—协助消化;小肠—进一步消化2.吸收功能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小肠主液”。大肠——吸收多余水分,“大肠主津”。3.排泄功能大肠——粪便膀胱——小便三焦参与了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42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胃小肠大肠膀胱胆饮食物肝三焦受纳腐熟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传化糟粕胆汁水液水道贮尿排尿食糜食物残渣水液水液43(二)病理关系:相互影响1、胃热炽盛→灼伤津液→肠液枯涸→传导不利→便秘。大肠燥结→腑气不通→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脘腹胀痛。2.胆火犯胃→胃失和降→胁痛、呕恶、甚至黄疸。44脏与腑之间的关系45脏与腑之间,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互为表里的关系,即“脏腑相合”: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即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灵枢·本输》:“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46每一对相合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经脉相互络属。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脏行气于腑:如肝之精化化生胆汁。腑输精于脏:如小肠布散精微于脾。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五脏不平,六腑闭塞:肺热壅盛,肺失清肃→大肠传导失职→大便秘结。六腑不通,五脏亦病:大肠热结,腑气不通→肺失清肃→胸闷、喘促。47一、心与小肠1、结构上: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2、生理关系:心火温煦小肠,心血滋养小肠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经脾转输以养心之气血。483、病理关系:尿频、尿急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尿灼热心烦、尿赤心烦失眠小肠实热→上熏于心口舌生疮。《诸病源候论》:“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千金要方》:“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49二、肺与大肠1、结构上: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2、生理关系:肺气肃降呼吸调匀肺与大肠气机调畅大肠传导大便通畅《医经精义》:“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503、病理关系:(1)肺病及肠肺气虚弱→无力推动大肠传导→便秘肺失清肃→津不下达,传导失常→大便困难(2)肠病及肺:大肠燥热内结→腑气不通→肺失肃降→胸满、气短、呼吸不利。51三、脾与胃1、结构上: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2、生理关系:(1)纳运相合胃主受纳——为脾的运化提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