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10节课(仅供参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著索达吉仁波切宣讲生西法师辅导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自大圣境五台山文殊加持入心间祈祷晋美彭措足证悟意传求加持为度化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而学习课前顶礼敬礼一切三根本!(译礼)顶礼一切具无缘大悲之至尊上师!如来密意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人中成善缘,循胜士迹究竟二利者,三大传承上师前敬礼。法性界中证法身密意,光明界中见报身刹土,所化者前现化身利众,遍知法王尊者前敬礼。明智照见一切所知性,大悲光明现于所化界,开显深道顶乘教法者,持明无畏洲师前敬礼。观音自在显现上师相,说法结缘令入解脱道,随机调化事业无边者,大恩根本上师前敬礼。圆满教法遍知传承论,窍诀精要即生成佛法,正道前行内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径往生法。显而易懂义深极稀有,无等上师无谬之口传,依照自心定解此宣说,愿师本尊加持我相续。课前顶礼前行第10节课共修安排复述:师兄串讲:师兄回答问题:第1题师兄第2题师兄第3题师兄第4题师兄第5题师兄第6题师兄闻法方式→行为复述第09节课科判:二、广讲六垢内容:(五)内收(六)疲厌前行引导文大圆满第10节课科判前行广释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第10节课内容丁三(五不持)一、持文不持义过患对治定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的过程中威仪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闻法的过程中威仪非常重要,如果闻法的发心和行为不如法,得到的利益会很少。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经常听法,但效果不明显,佛法无法融入自心?原因就是与闻法方式有关。我们即生中听到大乘佛法,的的确确非常不容易,需要千百万劫的积累资粮。若想这样的佛法融入自心,就要创造各方面的因缘,否则,获得的法益将非常微小。闻法方式中,前面讲了断除三种过患、六种垢染,今天讲断除五种不持。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要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这些过失。如果具足,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不然,你所听的法起不到什么作用。课前开示闻法方式→发心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丁三(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戊一、持文不持义:如果一味注重受持优美动听的词句,而不详细分析甚深的意义,那么就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也就是说,推敲词句并不能使内心获得收益。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一)定义一、持文不持义有些人闻法时一味地注重优美动听的词句,倘若词藻华丽、文句隽永,用了很多成语、教证、对联,他就喜欢。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根本不详细观察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在一些文凭比较高、写作好一点的人身上经常出现;读经论时,首先看文笔好不好,文字搭配如何。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容易犯。当今学术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有些佛教徒,诵经持咒只注重数量,不解其义,虽然有功德,也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也说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二)过患一、持文不持义过于地耽著文字、对词句太重视,就会放弃甚深意义,如此一来,自相续无法得到真正受益。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只追求表面的愉悦,而不能获得内心的收益。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执著,则无法领悟其究竟所指。对我们而言,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了解佛法的甚深奥义。学习佛法并不是培养作家,任你怎样妙笔生花、扣人心弦,假如法本的意义非常空洞,对众生也不可能有真实的利益。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三)对治一、持文不持义只懂词句而不解意义没有任何实义,虽然一方面需要文字,但过于耽著也不应理,这个分寸必须要掌握。学习经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本书如果内容殊胜,不必非要有华丽的词句。华智仁波切写这部《前行》时也说了,若以美妙的语言叙述,则不是传承上师的教言,故而,他仅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诠释。藏地有些教言也讲过:文字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法本的精髓在于意义,假如能用普通的语言表达意义,最优美的词藻又有何用?前辈大德们的有些教言,文字上相当一般,但它所表达的内容直指人心,令人受益匪浅。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戊二、持义不持文: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一来,词句与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赖于词句根本无法理解意义。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一)定义二、持义不持文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也是不合理的。藏地有些着重实修的道场只强调实修,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汉地有些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六祖的根基,不愿闻思,不愿苦行,只看一部经典或者听一句禅语,就想马上开悟。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二)过患二、持义不持文藏地有句俗话说:“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若没有词句的拐杖,意义的老人寸步难行。”任何意义必须依靠词句来表达,倘若没有词句的帮助,除了极个别大成就者,如布玛莫札、禅宗祖师,通过一种表示即可令弟子开悟外,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真正的意义。要想证悟空性获得解脱,不依文字相当困难。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因此,学习《前行》的过程中,大家也要依靠文字来通达它的意义。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三)对治二、持义不持文必须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持义不持文不行,持文不持义也不行!文义要同时抓,闻思修行才能圆融修持。这个窍诀对每个人来讲十分关键,希望各位不要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意义重要,对文字不屑一顾:“背诵干什么?喊破喉咙也没用。不要背不要背,只要观心就可以,安住就可以。”这种大话我不赞叹,你连文字都不能通达,怎么可能通达它的意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字重要,对经论的文笔津津乐道,却从不思维其中意义,这也是一种极端。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小结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做到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其实这两者牵涉到闻思和修行: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如果你闻思修行非常圆融,对文字和意义都会重视。所以,上师如意宝在弘扬佛法时,经常强调四众弟子对文义要同时抓。有些人听课时不看文字,一直闭着眼睛听,那你再怎么聪明,也不一定能把内容背下来,所以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不看文字的话,我都看不惯;有些人特别执著文字,对意义一点不在乎,但光靠文字也起不到作用,只有通达了意义,才能断除烦恼,获得开悟。因此,这两者都非常重要,持义不持文不行,持文不持义也不行!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戊三、未领会而持:倘若没有领会了义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就会导致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的结局。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一)定义三、未领会而持对文字和意义都重视的前提下,还要受持佛经、论典以及上师教言的真实义,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有些法师说,符合自己心理不是了义,不符合心理就是不了义;现在有些居士和法师,只是对文字上的道理比较明白,但意义了不了义,有时候不能通达,自己理解或为人讲经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等只凭自己分别念理解的现象。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一)定义三、未领会而持了义:符合实际真理的称为了义,比如佛陀二转法轮所宣讲的空性,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不了义:佛陀相应众生根基,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这种权宜之法则称不了义,如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秘密:有四种,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意趣:有四种,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而宣说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三、未领会而持◎公案《宝积经·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单看字面的意思,父亲和母亲应该被杀害,国王和大臣应该被消灭,眷属和环境也要通通摧毁,如此这个人才能得到解脱。但实际上,佛陀的意思并非如此。“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沙门的戒禁取见;“境眷”:是指内在的处、二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则得清净,即可成佛。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二)过患三、未领会而持古大德也说过:“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倘若没有长期闻思,即使你一直讲经说法,实则与意义相差甚远,这样过失还是比较大。没有通达了义和不了义的道理,只凭自己的分别念去理解,对佛经的究竟深义无法掌握,最终就会导致误解丛生。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三)对治三、未领会而持大家一定要广闻博学,切莫望文生义,随便宣讲佛法的真理。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戊四、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如此一来,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都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一)定义四、上下错谬而持本来佛陀的教法层层递进,如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分别适应不同的根基,只有前面的学完了,才能步入后面内容,而不是小学一年级时就讲大学三年级课程。佛陀的教育也是如此,不管学显宗还是密宗、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要有次第,如果上下错谬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有些人对佛教的教义不通达,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总认为先尝试最高境界是最殊胜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不修五十万加行,通过关系在上师那里得个甚深灌顶,就直接听最高的无上大圆满,特别想马上开悟。有一部分人对长期学习看不惯,自己认为是利根者,开口闭口就是《六祖坛经》、《楞严经》以及密宗中的最高境界,什么“一切无二无别”、“空性光明”、“自性明清”,平时不苦行、不磕大头,跟别人说话也是:“你得过四灌顶没有?”“这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那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我要修拙火定,马上开悟。”个别法师强调,直接安住就可以,直接观本来清净就可以。前行广释·第10课索达吉仁波切宣讲闻法方式→行为丁三(五不持)(二)过患四、上下错谬而持如同冰上建筑一样,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境界很难以呈现。圣天论师在《摄行炬论》中言:“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佛陀宣讲的一切法,犹如阶梯般循序渐进,非常有次第,若把这些次序上下颠倒,妄图要一步登天,便违背了佛法的规律。根基很一般,对人身难得等基本道理从来不想,对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也没有信心,这样的话,高深境界不可能平白无故在你相续中纷至沓来。假如你把次第搞错了,一辈子的修行绝不会成功。就像世间教育一样,如果不读小学、中学,就直接攻读大学,除非你根基很特殊,否则定会一事无成。虽然佛法没有主人,谁想修都没问题,我不可能强迫你不要修,可是没有打好基础的话,不管怎么样修,也不会与自相续相应。总之,不论闻法、讲法或修法,假如上下错谬而受持,就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