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鬼城中,正在湮灭的鬼文化中文系05级2班江红制作丰都鬼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长江北岸的名山上,与山下的名山镇连为一体。这里曾是巴国别都,道教72洞天福地之一,传说中的“鬼国幽都”。“名山”得名于苏轼的“平都天下古名山”。鬼城概况“鬼城”来历鬼城动人传说及景观鬼文化的逐步湮灭道教之说鬼帝(土伯)之说丰都鬼城来历:佛教“阎罗王”之说阴、王成仙之说总结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后来,道教又杜撰出一个“罗丰山”,说它是北阴大帝治理的鬼都,这位北阴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级中心神,专管地狱。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丰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些大的自然现象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为主,两个部落。东周时,丰都曾为巴子别都,随着巴蜀两族的不断交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习俗相互渗透,于是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丰都还留有“幽都”遗迹。“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愿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这是丰都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丰都大帝后来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刻意渲染,历代文人、官吏通过小说、诗词、游记和碑文的描述,如《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西洋记》等等。因此一个比较全面的鬼城就在丰都形成了。它从虚幻到实物,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以及中国鬼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结合起来;将民间神话传说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才形成今天的“鬼城文化”。丰都虽然只是重庆的一座小城,但却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从一座普通小镇演变为后来人们熟知的“鬼城”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民间宗教发展的缩影。丰都名山之所以在中国数不尽的崇山峻岭中独占鳌头,成为独一无二的“鬼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使它“赢在起跑线”的两个因素:其一,丰都是古代巴人的重要活动地区。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重事巫事鬼,被中原民族称为“鬼族”;丰都一带,自古就因“事鬼”被中原民族视为“鬼域”。其二,丰都是早期道教重地。东汉张道陵融合原始巫教“鬼道”和中原“黄老”之学,始创天师道,其子张衡继任天师后,在丰都设天师治,使丰都成为传习道教的一个中心。这样,先因“事鬼”,后来再随道教的发展使得“北冥大帝”等道教神仙落户丰都,丰都由此和“鬼”结下不解之缘。从地理角度看,“鬼城”丰都既是三峡东西文化的轴心,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轴心。三峡之东是荆楚文化,楚人继承苗蛮集团信鬼好祀的风俗,并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倡“幽都”地狱之说;三峡之西为巴族聚居地,现今的“鬼神文化”基本保存了巴人祀鬼的习俗。同时,丰都鬼神文化将中国北方的儒家文化与南方的道家文化揉成一体,又有鲜明的佛教文化色彩,成为中国南北文化的结合点,具有沟通中国南北文化的轴心作用。丰都鬼神文化历经一千多年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名山是阴山,是阎罗王及其阴间机构所在地,山上有奈何桥、黄泉路、鬼门关等,表现出浓郁的“鬼气”;与之相邻的双桂山则是阳山,是不折不扣的人间胜景;位于名山脚下的名山古镇(即将淹没),传说白天人赶场,晚上鬼赶场,则成为名副其实的“鬼城”。鬼城接纳四方来鬼,“鬼满为患”的情况看来在所难免。但是,这一矛盾由丰都鬼神文化体系中的佛寺“延生堂”巧妙化解。延生堂位于名山脚下,原称东岳殿,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年间改为现名。延生堂具有沟通阴阳两界,完成由阴转阳、转世投胎的职能。至此,“人间-阴曹地府-鬼城-延生转世-人间”的轮回已成,鬼神体系也基本完善,同时也标志着鬼神文化走向成熟。丰都鬼神文化不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人类鬼文化发展轨迹、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也承载着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文化意义。“奈何”一词,引自梵文,意即“地狱”。传说人死后来到这里,有罪的亡魂是过不去的,要被两旁的小鬼打入“血河池”遭受虫蚁、毒蛇的折磨,而行善之魂过桥却非常简单。奈何桥也是传说通向地狱的第一道关卡。左边为金桥,右边为银桥,传说走金桥的人能升官发财,过银桥的人可健康平安。不过在通往阴曹地府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过中间的奈河桥,金桥、银桥只能在还阳时才能走。传说明末年间,丰都城有个赵财主,为富不仁,搜刮民脂民膏,人称“赵十万”。有一次他上山烧香,在过奈河桥时跌入血河池,被活活的淹死了。奈何桥顾名思义,即成仙之路。传说中地有十八层,但天有多少重,却少有人知晓。这里有33重天,是佛教的说法,而道教的说法,却认为天有九十九重天。这里的三十三步石梯就代表佛教的三十三重天,系清朝初年用完整的条石铺就而成,每级各长3米,宽约0.4米,重约五百公斤。传说每登上一级,便表示登上了一重天。登完了三十三重天后,就到了传说中的南天门了。成仙路“考罪石”,传说是通往阴曹地府的最后一道关卡。亡魂到此,都要单脚站在考罪石上,挺胸抬头,看着前面“神目如电”四个大字进行考核,在阳世行善积德的顺利通过,造孽作恶的被打入十层地狱受罚。如今游客男士出左脚,女士出右脚,挺胸抬头,站在考罪石上,看着前面“神目如电”四个大字,站足三秒以上,表明自己是个好人;可千万别低头,不然就表示认罪,需要好好反省了。考罪石星辰墩传说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操练兵马所用,分阴阳二墩。阴墩盘入地,阳墩是半球状的一个大铁块,重365斤。能否把阳墩搬到阴墩之上,可以检验丈夫对妻子的忠诚,一般凭蛮力很难办到,要用巧劲仿佛走盘山公路似的绕阴墩边缘转上去。这里是进入鬼国的必经关卡。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检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国通行证一一路引。这是人死后到鬼国报到的依据。路引长3尺,宽2尺,是用黄色的软纸印做的,上书“为丰都天予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地府转世升天”。同时,路引上面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个印章。凡是人死后入殓或火化时烧掉它,就会随灵魂来到地府,所到之处才能畅通无阻。鬼门关前为十六大鬼,传说是阎罗王专门挑选的一批恶鬼来此镇山把关的。他们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不使一个蒙混过关。这组石刻体现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惩恶扬善”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旨,揭示的是鬼城民俗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鬼门关天下的人死后都要被阴差押送到丰都去背黄土。罪孽轻的,背黄土的刑期就短些;罪孽的,背黄土的刑期就长些。不仅如此,罪孽重的还要受酷刑。阴司判官执法如山,谁个说情都不行。那一套套刑法才叫是吓人:用刀子剐的,用斧子剁的,用锯子锯的,用碾子碾的,用磨子推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的变化、居民观念的改变、三峡蓄水和县城搬迁,使得驰名中外的“鬼城”在近几年来经历了其发展历史上最为剧烈的变化过程。具体如下:首先,三峡蓄水和县城搬迁对丰都鬼神文化冲击很大。其次,鬼神文化传承日益艰难。再次,民间艺术的处境日益艰难。本为“鬼城”的丰都旧县城名山镇由于三峡蓄水,已经荡然无存。在名山镇中30余座庙殿以及不计其数的古建筑也已被拆除。丰都新县城已经毫无古建筑的踪迹,更无任何显示其“鬼气”之处。古建筑和许许多多与鬼神有关的传说消失,必然影响丰都作为“鬼城”的吸引力。名山和双桂山虽然没有被淹没,但失去了名山镇的依托,已经成为两座“孤岛”,原有的鬼神文化体系已被基本破坏。而且,在忙着搬迁的过程中,庙会停办了,鬼城文化研究会也停止工作了。正如一位老者所言:“名山镇被淹没了,名山镇的大鬼小鬼也被淹没了”。水来了,但鬼神文化的源泉却逐渐干涸。根据调查统计:68%的当地受访者表示从来都怀疑鬼神的存在,而且与年龄结构并无关系,说明不相信鬼神的存在至少在几十年前已经开始了;69%的当地受访者表示科学教育使其怀疑鬼神的存在。同时,48%的受访者不能说出“鬼城”一名的由来。当被问及鬼神文化衰落的原因时,33%的受访者表示由于“政府组织不力”,29%的表示“经济发展改变观念”是主要原因。对于传统文化活动,表示经常参加的仅19%,而多达47%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或知道但不愿参加。当问到是否愿意传承鬼神文化时,46%的表示“顺其自然,子女愿意学便教”,而32%的表示“不会教”。这表明,当地居民对于鬼神的信仰和传承已经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例如,当地民间艺人雷老先生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加上自己深厚的绘画功底,在洞悉了丰都乃至川东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群众信仰之后,利用瓢画进行鬼脸艺术创作,取得了蜚声中外的“鬼脸艺术家”的称号和成就。但是,当笔者采访他时,老先生痛心地表示,由于与旅游局的纠纷,他在名山上的瓢画专卖店要被迫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