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共83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家,它在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地位的。”笛卡尔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hilosophia(一)什么是哲学()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哲学基础指导区别:研究的对象、涉及的范围、程度不同。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的问题。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2)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和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向。(三)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或精神第二性,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中国的元气说、五行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17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等。近代唯物主义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但也存在机械性、行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明显缺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人是机器人钟齿轮关节心脏发条神经游丝机械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对唯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思维或精神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经验)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作为世界本原。(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心外无物”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贝克莱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绝对精神”、“绝对观念”柏拉图—“理念”朱熹—“理”老子—“道”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够反映存在,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其典型代表人物:休谟、康德。•修谟:不仅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而且否认精神实体的存在。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经验,至于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是人的认识所无法把握的。即在世界上,除了感觉经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康德:外部世界——“物自体”只是感觉的素材,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不在空间或时间中,它不是实体,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是我们知觉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可以确信,我们没有经验到的物自体。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涵义辩证法——黑格尔第一个用以指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含义。行而上学——自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辩证法的反义词。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特点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拉美特利:“人是机器。”(3)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演变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C、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万物皆流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表述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揭示了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二者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唯物主义一元论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我思故我在”多元论:世界的本原有多个。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中国的“五行说”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二、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物质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原子看作物质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1)如何理解物质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内蕴两层含义:一是客观性即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二是可感知性即物质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感知,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辨证性,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区别:哲学物质范畴揭示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阶段上关于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联系:物质结构理论是哲学物质范畴基础;哲学物质范畴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它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3)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1、运动的涵义“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主体。“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风动!幡动!唯心主义观点:“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坛经》)(1)相对静止的涵义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3、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2)相对静止的表现形式:①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②没有发生质变。(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董仲舒形而上学不变论(绝对主义):夸大相对静止,否定运动。芝诺“飞矢不动”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发展的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础。(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自然科学领域时空观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主要理论:•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时期的时空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即著名的尺缩钟慢效应。221CVtt221CVll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广义相对论(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和空间的科学涵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性是一维性。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其特性是三维性。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2)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3、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对立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联系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有限包含无限,有限体现无限。5、坚持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坚持时空无限性原理是坚持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必要条件。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时空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意事物发展的规模和速度。1、规律的涵义规律是事物发展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四)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是指同一类现象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必然性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电流变化。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三、意识及其能动性(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动物的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2、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3)劳动产生了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生理结构图大脑皮层各区及职能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无条件反射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是人所特有的。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具有差别性,但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客观的。(3)意识是对客体的近似的、甚至是歪曲的反映,但在现实世界中都有其客观基础。(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2)意识活动的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