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城市与城市规划导论城市规划概论第一节城市概况第二节城市起源与发展第三节城市发展基本规律第四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章城市产生与城市发展本章制作人:陈双金英红第一节城市概况一、城市的概念二、城市的界定三、城市与区域一、城市的概念我国历史上“城市”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是古代的“城”与“市”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的。《管子度地》中说:“内之为城,城外之为郭”。“市”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周礼地官》中说:“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一、城市的概念(续)1、字源学的解释《管子度地》:“内之为城,城外之为郭”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现代城市的理解都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农村而言的;(2)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的角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3)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的.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对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2.城市规划的解释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与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back它不但有着自身生长机制和运行规律,更有别于乡村的鲜明特征,其中聚集是城市最为本源和最为主要的特征.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二、城市的界定行政区划的标准职业构成的标准建制市(镇)的标准人口规模的标准国际城市界定的标准人口密度的标准我国建制市的概念城市的界定(一)国际城市界定的常用标准1.人口规模的标准即以人口的集聚程度和数量为标准,当某个居民点的人口达到某种规模时,就可以将之定为城市,其余为乡村。表1-1部分国家设置城市人口标准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前苏联印度联合国人口低限(人)2500350035001000-20005000200002.人口密度的标准即以单位地域空间内聚居人口的密度高低来划分城市。人口密度标准也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如美国规定只有达到400人/公里2的地区方为城市,而日本定为4000人/公里2,澳大利亚则是190人/公里2。包括行政区划的标准职业构成的标准2.人口密度的标准(续)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它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还有以某区域的历史、政治或行政地位作为是否设市的依据,如某级政府机构所在地/边境要塞、历史文化集中地等.以行政区划作为标准,容易扩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混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别.1)行政区划的标准2)职业构成的标准即将人口职业的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二)我国城市界定标准◆根据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非农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行政管辖的意义。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四个级别。◆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共设有城市660个(未包括台湾省、港、奥地区),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0个、县级市381个;此外我国共有建制镇20600个。1)我国建制市的概念•直辖市是与省同级的行政单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辖.目前中国的直辖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城市.•副省级市是在不改变现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具有省级计划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目前中国的副省级市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受省级、自治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如宜昌、绍兴等城市.•县级市是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相平行的行政地位,如昆山、武进等城市.①中央直辖市②副省级市③地级市④县级市2)建制市(镇)的标准•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1990年不变价),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由于我国疆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的差别很大,故撤县建市的标准需分类处理。例如:自治区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乡镇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1990年不变价)的重要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20000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10%以上,即非农业人口最低限度为2000人可设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①设立地级市的标准②设立县级市的标准③设立建制镇的标准县级市原来县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指标400100-400100地级市现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产业人口非农户口人口12万人8万人10万人10万人8万人6万人市政府驻地非农户口人口20万人人口县总人口非农产业人口15万人30%12万人25%10万人20%市区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5万人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80%12亿元70%8亿元60%市区工农业产值25亿元全县GDP10亿元8亿元6亿元市区GDP25亿元全县第三产业占GDP20%20%20%市区第三产业占GDP35亿元经济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00元/人6000万元80元/人5000万元60元/人4000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自来水65%60%55%道路铺装率65%55%50%基设施础排水系统较好较好较好——back表1-2我国城市建制标准(1993年)三、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区域城镇体系(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一方面,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核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区域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并不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它是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之间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②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③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系统内部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back我国主要城市群分布示意图ABDCE第二节城市起源与发展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发展一、城市的起源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业、畜牧业及狩猎之间的劳动分工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第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产生了以防御功能为主的城市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back城市存在必备条件一是农业劳动力有剩余二是农产品有剩余现代非洲喀麦隆某村落平面图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平面示意图陕西西安半坡村原始住房示意图早期城市诱因: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职能特点: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城市时期和后工业社会城市时期三个阶段。(一)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二)工业社会时期城市(三)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一)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这一阶段大致始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1760年,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绵延时间很长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特征城市的特征1750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前后约经历200年.(二)工业社会时期城市贰叁特征壹是城市数量、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问题的产生(三)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这一时期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城市进入现代发展阶段。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如下:①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②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出现了巨型城市。③城市职能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是多种城市职能的叠加,综合性中心城市增多;二是城市职能的分化,出现了以1-2种职能为主的专业化城市。④城市的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城市。⑤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城乡差距趋向缩小。1942年大伦敦规划back第三节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的(非基本的)两种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即以输出为主的经济活动;从属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基本经济部类的发展对从属经济部类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back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增长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的增长开始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再城市化是城市空间重新走向集中并整合过度分散的必然,是城市空间在较大的范围内的有机集中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初期后工业成熟期back“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序列-规模期”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循环和累积的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一旦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集聚的不经济超过规模和集聚经济,这些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开始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扩散,形成所谓的“辐射”作用或“滴漏”作用,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使区域空间经济趋于均衡。这些城市被认为是区域的增长极核。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back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间的发展层次差距在不断加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back第四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概念二、城市化进程三、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概念(一)城市化定义(二)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一)城市化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与完善的过程.它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PU=U/P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二)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把城市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得到了世界城市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同。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阶段(高速城市化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0%70%90%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back城市化进程的S形曲线二、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初始动力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后续动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区域农业生产力发展城市化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高。因此,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