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编者按:本资料是自2012年10月份以来编者所收集到的各地高三调研试卷、模拟考试试卷、月考试卷、期中和期未试卷中的主观题精选。收集的重点是安徽各地(主要是合肥、安庆、芜湖、皖南等地)和北京、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高考模拟试卷、质量检测等试卷。从时间上主要是侧重2013年的3月份和4月份的试卷。收集的原则是从2013年的高考出发,注重时事政治内容;注重各种题型变化;注重原创题;注重教材(高考考点)中的重点基本原理。资料分为四个大专题,分别是:一高举“十八大”旗帜肩负“两会”重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共14题第1----14题第3----14页)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坚持自主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14题第15----28题第15--29页)三加大改革力度注重社会公平关注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19题第29-----44题第30--46页)四维护海洋主权发展海洋经济坚持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共10题第45---56题第47---54页)2《2013年政治高考模拟主观题精选》知识点分布表序号单元知识点试题序号1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14①20②22①25①30①32①41①47①2生产与劳动12①15①16②18①21②26①31①31②38①42①45①3收入与分配6②7②13①18①27①28①29②34①37②38①41①43②44②46②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①5①⒏②9①12①13②15①16①②17①31②37①38①49①47①48①54①5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16④19②28②53②6为人民服务的政府5②9③18③20②22②26②27②31③37③41②43②44①45③52③53③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②25②28②30②8当代国际社会1①47②48②49②50①51③52②53①54②55①②9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生活7①8①10③17①34③50①10文化传承与创新4③5①18②21①24①32②33②39③46②50①52①53①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②3①33③36③38③52①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③6③12③14②23③33②40②42③43③13哲学与生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②4②7③8③22③24③27③9②10②11②13③20①36②42①44②50③15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①3②5②11①②12②14③15②18④20①21①24②25②29②32③33③40②41②45②46②50②51②53②54③3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3③10③11②15②16③19①22②23①26②28③34②35①38②39①40①43①一、高举“十八大”旗帜肩负“两会”重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之梦1、(20分)材料一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中国梦。材料二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不侵略别国。(1)“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2分)。联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批驳“中国威胁论”的荒谬。(12分)(1)①“中国梦”是指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左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②第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崛起不会威胁其他国家。第二,我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不仅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三,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我国的外交实践证明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坚定力量。(每点3分,共12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材料三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的共产党员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建设好我们的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把国家建设好,要把民族发展好,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奋勇前进。(2)请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谈谈你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解。(6分)(2)①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立足实践,发扬实干精神。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空谈只能误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靠实干。(每点2分。共4分。若从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2、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构建,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为之努力。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12分)(1)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梦和中国梦也是紧密相联的。(2分)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4统筹全局。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5分)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积极完善自我,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5分)(2)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14分)(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4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利的精神滋养。(5分)③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5分)3、(26分)材料一“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众多新词里特别闪亮的一个。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文化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以高水平的“美丽”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市场的规范化,不断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寄予每个自觉的个体,真正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丰富生态,让中华文化的魅力绽放“美丽中国”材料二,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上届政府在所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时,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展望未来,伟大祖国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变革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农村城镇化。请你参与探究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如何发挥中华文化的魅力。(12分)(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优秀文化塑造人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③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分)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建设“美丽中国”,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每点4分,共12分)以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结合材料二,请你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角度对温家宝同志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10分)(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温总理报告既谈到工作成绩,又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问题,5坚持了全面的观点,有利于今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温总理报告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正视并期望下届政府解决矛盾。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温总理报告虽然指出工作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是主要的。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回顾过去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成绩和问题,有利于伟大祖国的可持续发展。(注:考生答到其中3点可给满分,共10分)(3)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中国农村三次“浪潮”出现依据。(4分)(3)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三次“浪潮”有效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2分)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次“浪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2分)4、(30分)2012年9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为我省乡村建设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建设美好乡村的信心。某校团委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请你一起参与。物质保障同学甲:美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资金投入量大,只有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多元支撑的投入机制,才能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保障。(1)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献计献策。(8分)(1)(8分)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民间投资。(3分)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2分)③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建设中的作用。(3分)布点规划同学乙: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布点规划要先行。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落空。基本情况要细致掌握,不能盲目。既不能“等”“靠”“要”,也不要急于求成,要看远顾近,从投资少、见效快的“脏”“乱”“差”治理开始。(2)简要说明上述“布点规划”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10分)(2)(10分)①美好乡村建设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细致掌握基本情况,不要急于求成,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②美好乡村建设的布点规划先行,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要看远顾近等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体现了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3分)注重保护同学丙:徽风皖韵,是我省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传统建筑,尊重乡风民俗,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更好地彰显徽文化的特色。(3)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同学丙上述观点的正确性。(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