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关系中日文化交流史脉络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中文名徐福时间秦朝事件徐福东渡日本地点中国(秦朝),日本师门鬼谷子影响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徐福东渡-秦朝与日本交流的印证在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汉朝与日本交流的史实记载《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前108年汉武帝建朝鲜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乐浪,作为朝鲜半岛上的中国文化窗口,中日交往的中继站《后汉书》中关于赐金印的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国王,赐给他印章,作为大汉属国的标志汉朝时,我国就频繁的与扶桑(日本)交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山东的蓬莱出发---扶桑的大阪(最后一站),海上丝绸之路使扶桑的人民的精神和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充裕。唐宋元时期,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经济交流达到顶峰。经济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日廷大化改新——唐朝与日本交流的产物日本政治的唐化1.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2.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3.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新政权建立不久,为树立了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天皇在大槻树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两者虽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其性质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两年后又制定十九阶冠位。对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赐予食封,以下的给予布帛,作为俸禄。日本经济的唐化大化改新的影响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重大政治文化交流: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文化方面:日本的“文明开化”逐渐使日本走向富强;物质方面:日本的丝绸,瓷器主要是中国出售的,在日本,挖掘出中国的开元同宝钱,在中国,挖掘出日本的银币,说明了唐朝时的中日交往频繁;宗教方面:中国的高僧鉴真东渡到日本学习,日本的高僧吉备真倍到中国学习;建筑方面:日本的萘良城是仿造中国的长安修建的。元朝与日本的交集-忽必烈征伐日本第一次交手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守护少贰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大宰府水城。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第二次交手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他们的高丽盟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人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也就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现在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明时期的中日交流第一分期(1368-1403)无正式邦交期第二分期(1403-1410)正式邦交为第一次勘合贸易期第三分期(1432-1551)正式邦交为第二次勘合贸易期第四分期(1592-1644)因战争而关系紧张期1369朱元璋要求日廷制止。明初倭寇以日本人多居多,主要骚扰朝鲜、山东。1386年强硬的海禁政策使得抗倭效果显著1371日本怀良亲王到南京朝贡1401年足利义满谴使朝贡南京1402年明使访日勘合贸易开始1410-1432足利义持停止勘合贸易1432足利义教谴使朝贡北京,勘合贸易再续1523宁波之乱(大内氏与细川氏为争夺与明廷的朝贡特权而斗殴),勘合贸易基本结束宁波事件以后官方贸易衰退,倭寇激增。明中后期倭寇以中国人居多,主要骚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1526-1548浙江宁波海上双屿港为中日黑贸易中心1548-1557舟山群岛上的烈港为中日黑贸易中心15921597丰臣秀吉两次进攻朝鲜,明军出战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第一阶段1592年4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遣16万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5万大军前去救援,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朝鲜李朝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日关系就开始走向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深渊。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礼仪之邦,开始遭到外来侵略。澳门被葡萄牙人侵占,台湾被荷兰人侵占,日本也开始侵犯中国。倭寇一直在沿海侵扰我国,百姓困苦不堪。1553年,倭寇大举登陆,严重影响我国内陆的发展,明朝皇帝派戚继光到沿海抗倭,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大胜,随后他又与广东的俞大猷一起抗倭,终于把倭寇荡清,抗倭名将戚继光留名青史。到了清朝时期,尤其是乾隆以后,中国的政治日益腐败,日益黑暗,各个国家都在变法图强,惟独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好幻想里,而此时的日本,被美国敲开闭关锁国的大门(美国将军培理对日战争,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以后,倒幕派使明治天皇恢复了权利,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改革,拙见走上富强的道路,由于其岛国资源的缺乏,他开始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积贫积弱的却地大物博的中国就是最好的对象。与日本相关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战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阶段战场主要战役战况重要人物第一阶段1894.7~9朝鲜半岛平壤战役平壤失守,战火至华左宝贵黄海海域黄海战役丧失黄海制海权邓世昌林永升第二阶段1894.10~1895.4辽东半岛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赵怀业山东半岛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甲午中日战争对双方的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21]抗日战争背景: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日本战败签字仪式_标清.avi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一说法抗战的时间应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经济财产损失: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另一说6500亿美金(按1945年货币折算)南京大屠杀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