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文综历史专题滚动检测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滚动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3·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B项。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项。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项。【答案】B2.“(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秦朝这一制度()A.强化了血缘等级秩序B.维护了国家统一C.促进了分封制的崩溃D.是秦朝的制度创新【解析】“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的信息说明,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且这一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综合判断,这一制度应该是秦朝的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答案】B3.“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A、B两项是权力传承制度,并非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与材料所说的意思不符。C项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它具有了材料所说的弊端。【答案】C4.(2013·石家庄高三质检)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解析】对京畿重地附近三郡文武长官的规定,属于古代的回避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的独尊和专制,防止王室成员凭借特权壮大势力,威胁皇权。D项正确。【答案】D5.(2013·济宁模拟)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表遮盖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唐末还在筹备一个类似于“”的部门,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唐朝前半期,由于缺乏该部门,节度使们有了太多的自由,最终酿成大祸。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唐末筹备类似部门的性质与目的,关键信息: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本题易因题干中“唐末”、“唐朝前半期”、“军事组织”等信息而错选A项,实际本题不是考查唐代政治制度,注意“类似”信息;枢密院分割宰相权力,掌握调兵权,而将军掌握统兵权,两者相互制约,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C项是明代的咨议机构,不是一个军事组织。军机处是清代应对西北军务而设立的,由此使学生易错选D项,实际上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的加强,是皇帝的咨议机构,军机大臣仅是跪受笔录而已,D项排除。【答案】B6.(2013·洛阳模拟)《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袆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内容。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的审核和发布,怎么能叫做“敕”。也就是说没有经过正常的流程,即使是天子的命令也不是正规的诏命,这体现了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故选C项。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了分权而非“民主”;材料信息体现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但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故B项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答案】C7.(2013·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别明朝内阁与丞相的差异。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后设置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大学士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C、D两项。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而明朝内阁正式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排除A项。答案为B项。【答案】B8.(2013·合肥高三质检)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耕作方法示意图。这一耕作方法始于()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明清【解析】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垄作法,该耕作方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A项。【答案】A9.(2013·南阳模拟)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解析】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说的是炎热的夏天,天气比较干旱,农业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可知应是指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B10.(2013·泰安高三期末)唐朝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唐朝及之前政府对城市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宋朝城市坊市界限开始被打破,取消了交易的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据常理推断,夜市的出现是一个逐渐过程,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答案】C11.(2013·蚌埠质检)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等认为中国宋代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有()①街市制度取代坊市制度②政府取消夜市禁令③海外贸易兴起④纸币的流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海外贸易在秦汉时期已经非常发达,排除③,选择D项。【答案】D12.(2013·枣庄模拟)表格中的言论集中体现了()汉文帝“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朝李靓“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②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③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④农本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战国到明清时期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文帝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百姓的生存之本,宋朝李靓强调农业是百姓的生命,赋税是立国的根本。二者都体现了③④。体现不出①②。【答案】C13.(2013·杭州模拟)某同学在写一论文时,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项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答案】A14.(2013·宁波二模)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答案】C15.(2013·泰安高三期末)某小组在对古代中国一朝代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曾搜集到以下一条重要史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该小组所研究的朝代()A.打破了长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B.开始采取分割相权的方式加强皇权C.以内阁制为载体的代议制形成D.儒学思想已逐渐趋于僵化【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朝为明代,明清时期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渐趋僵化,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打破了长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开始采取分割相权的方式加强皇权,中国的内阁制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16.(2013·茂名一模)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击明朝()A.君主专制加强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理学的空疏学风D.土地兼并现象【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判断分析能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说的正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结合科举制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即可推断出选B项。【答案】B17.(2013·德州一模)相对于欧洲的“黑暗时代”,元朝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简仪B.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加以改进C.将王守仁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D.元杂剧的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解析】本题限定语是元朝,而《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编写的,故答案为C。【答案】C18.(2013·山西模拟)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1266年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1279年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结论,符合上述材料的是()A.重视实践和实用B.成就领先于西方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D.成果得到有效推广【解析】把握表格中的历法、“敬授民时”等即可知重视实践和实用。【答案】A19.(2013·黄冈质检)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20.(2013·山东基能)我国有许多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解。A项“一诗”指的是《梁父吟》,“二表”是指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前后《出师表》,“三分鼎”指的是天下三分,“万古千秋五丈原”是融合了时空观念对诸葛亮的赞语;B项是佚名题滁州醉翁亭,是为了纪念欧阳修;C项是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整,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D项是乾隆时期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瀛(1743-1821)为屈子祠写的对联,联语嵌于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作者既赞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凭吊了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21.(2013·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