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高考历史增值增分特训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江苏南京二模)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解析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周王室日益衰微。由此正确选项为C。答案C2.(2013·广东广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解析题干提及的木工器械都与金属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运用于生产生活。故选C项。答案C3.新华网2012年3月19日电首部以内蒙古河套平原闻名遐迩的古代水利建设为题材的3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在央视1套开播。古代河套平原水利工程的兴建根源于()。A.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B.农耕文明的影响C.西方技术的传入D.手工业技术的发达解析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根源,一般从经济基础寻找,B项正确。-2-答案B4.(2013·浙江嘉兴一模)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解析A项在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最初纺织原料是麻和葛,B项错误;蚕茧是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有史料价值,D项排除。答案C5.(2013·广东广州一模)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均田制分配给老男、残疾、寡妻妾等无劳动能力者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其生活,可见这是百姓的养老问题,故选C项。答案C6.(2013·江苏宿迁一模)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3-①商业活动在城市边缘进行,城市商业功能有待增强②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③政府设置专职机构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④城市皇家宫室占地面积较多,城市政治功能突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直接从图示中无法体现政府所设的专门管理结构,③错误,利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选C项。答案C7.(2013·江苏南京二模)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①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解析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①②错误;唐朝时“市”有严格的管理,③正确。唐初以后﹐邸店除堆放货物外﹐也兼住商客,④正确。所以正确选-4-项为C。答案C8.(2013·广东茂名二模)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单纯根据这两个文物内容,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因此④与题干时间“元代”不符,故正确答案选B项。答案B9.(2013·苏锡常镇徐连六市调研)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一个市镇为中心”“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等信息判断,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5-儿,……(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开始”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因为材料不能体现雇佣劳动;C项材料只能体现杭城有区域功能划分,但不能体现官府;D项经济可从商业活动中看出,文化可从杭曲大调上看出。答案D11.(2013·广东韶关一模)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这一政策的推行直接导致了()。A.晋商的迅速崛起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解析B、C两项与明初的阶段特征不符,D项与材料不符。明初,地处北方的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崛起,A项符合题意。答案A12.(2013·广东惠州模拟)航母副总设计师吴晓光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究其原因有()。①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④指南针的发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题干中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指南针体现了对海洋的重视,可排除,故正确答案选A。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广东汕头模拟)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6-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人)男主人女主人孩子帮工学徒女仆113422——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材料三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5分)(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5分)(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5分)(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5分)解析第(1)问,根据“拉得上亲戚”可知家庭规模大与宗族观念密切相关,宗族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有钱的地主……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从反面说明家庭小是因为缺乏经济条件,再结合小农经济特点补充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表中“帮工”“学徒”等字眼归纳其功能;衰退的原因可以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三中认为“宗教”和“家联”联系起来等可知是清教徒;变化的原因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观念等方面回答。第(4)问,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分析。答案(1)经济因素: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或具体描述小农经济的形态);经济条件有限。-7-制度根源:西周实行宗法制。将血缘和政治权力相结合,形成宗族(家族)观念。(2)功能:生产单位(或经济功能);技能培训。衰退原因: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作坊。(如考生答“学校教育发展”亦可)(3)指:新教徒。(或清教徒,或加尔文教徒,或路德教徒也可)原因:宗教改革(或亨利八世改革);形成人文主义宗教观(或宣扬“因信称义”)。(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成为趋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口自由流动加快。14.(2013·山东烟台一模)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6分)-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8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等信息,分析“城”和“市”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明清“市”的发展变化。第(3)问,注意从“经济”、“政治”和“世界潮流”等方面回答。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