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审计理论(逻辑)起点:主要分为一元审计要素观和多元审计要素观。一元审计要素观主要包括:1、审计假设观(审计假设导向型起点论):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审计假设是构造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前提”。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课件:审计假设是不能直接检验的公理。它是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而存在的,是由它来推导审计理论的。)2、审计环境观(审计环境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认为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环境和审计内环境。审计外部环境是指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对审计实践有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它决定了审计目标,从而决定了对审计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审计内部环境是指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审计人员价值观念、审计思想、审计文化、审计工作内容等。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等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3、审计对象论:审计之所以能独立成科,首先在于它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审计理论的研究只有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入手,才能体现审计对象与审计本质、职能、方法等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审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决定审计理论的结构、内容,是进一步研究审计本质、母的、方法的前提条件。]4、审计本质论(审计本质导向型):从审计本质出发,根据审计对象、审计职能,演绎、归纳出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性太强,因为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务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应用性审计理论研究又远远落后于审计实务。](课件: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由于人们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异,所以审计本质的理论从传统的查账论发展为信息论、代理论、保险论。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信息论认为经过审计后的信息,可提高其可信性,可使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例行的决策。代理论认为审计既代表财产所有者又代表财产经营者,它是两者的共同需求,审计的作用在于可促进股东利益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保险论是给予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期望把企业的财务报告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并愿意从自己的收入中支付一部分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并把这部分审计费用视为保险费。如果发生审计失职或疏漏而造成损失,审计人员依法就负有责任进行赔偿。)5、审计目标论: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境地。从审计目标出发,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任何领域的研究都要确定其研究的界限和目标。“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当前最为盛行的,它是受会计研究目标导向的影响而出现的。]二、审计本质理论:审计本质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共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而审计本质理论就是关于什么是审计的理论,它回答“什么是审计”和“为什么审计”等问题。关于审计本质的理论包括包括查帐论、系统过程论、经济监督活动论、财政监察论、外在协调论、信息论、方法过程论、经济控制论、问责信息论。1、经济监督论: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而根据中国会计学会(1998)的解释,审计的经济监督活动本质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二是指审计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特征。2、经济控制论:经济控制论认为,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国家审计的本质开始从经济监督向经济控制转变,而且控制包含监督,控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监督处于协作地位,为某种控制目的服务,审计在本质上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根据经济控制理论,审计目标由合法性、真实性转变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免疫系统论:现代国家审计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审计,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4、民主法治与国家治理论: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和法治的产物,更是民主和法治的工具,现代国家审计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和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项专业活动。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连接国家审计和治理之间的桥梁,就是审计必须关注的“责任”。5、问责信息论:[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经济关系,当委托人需要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时就需要问责机制,当委托人不相信代理人的业绩报告时就需要审计。]审计的本质是问责机制的机构要素,其基本功能是问责信息保障,问责主体还可以将问责机制中的其他权限配置给审计,从而在审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扩展出审计的辅助功能。审计主体多样化的原因是问责主体多样化,审计业务类型多样化的原因是问责内容多样化,而审计权限差异化的原因是委托人在构建问责机制时给不同主体的权力配置不同。三、审计假设理论P28-31:在审计学科领域内也还存在着一些能感觉得到但还无法加以确证的最基本认识,由于这些最基本认识在审计实践中的不可或缺性,使其自然成为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审计假设。1、谢荣的审计假设:1)企业递交审计的信息资料是可验证的,重大舞弊差错及非法行为是可揭露的。2)审计人员具备职业所需的独立性和胜任力。3)如果没有确切的相反证据,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被认为是正确的。4)完善的内部控制可减少欺诈舞弊的机会。这是一条重要的审计技术方法的假设。5)审计风险是可控制的。6)一贯采用整体上适合于企业环境的公认会计原则,能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述。7)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能确保审计人员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履行其社会责任。2、周友梅的审计假设:1)审计主体执业是依法正确行使审计职权,同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2)审计主体做出审计结论必须有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其审计报告在社会上享有权威信。3)审计人员亲膏检查所获得的直接证据,比间接取得的证据可靠。4)向独立的第三者查询所取得的证据,比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所取得的证据可靠。5)来自外单位的书面证据,比从单位内部取得的书面证据可靠。6)从具有良好的内一部控制系统条件下取得的证据,比内控制度较薄弱的条件下取得的证据可靠性。7)与知情人提供的最后证据,比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可靠。8)无责任关系的普通职员提供的证据,比负有责任的领导者提供的证据可靠。9)文件证据比口头答复或说明的言词证据可靠,原始证据比派生证据可靠。10)同质证据的条件下,反映经济业务的金额越大,越重要。11)证据反映问题的性质不同,其重要性也不同。3、阎金锷的审计假设:1)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首要前提的假设。2)审计是以对被审事项缺乏足够可信性(正当怀疑)为前提的假设。3)审计是以被审资料可以验证为前提的假设。4)审计的有效性是以其独立性为前提的假设。5)审计职能发挥是以科学方法与合理程序为前提的假设。6)审计的结果是可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为前提的假设。四、委托代理理论P40-43:内涵: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以其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的。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冲突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代理成本可派生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成本和审计人的风险成本。监督成本就是委托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为了使代理人对委托人利益目标的服从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所花费的成本。保证成本就是代理人出于证明自身“清白”的需求,为了向委托人保证其经营行为不会侵害委托人的利益而花费的成本。风险成本就是审计人为了保证审计意见的公正性、客观性,履行审计责任所花费的成本。特点: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审计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的“经管假设”“信息假设”“保险假设”观对审计需求的三种表述。存在的缺陷:其一,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受托代理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运作方式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存在较大差异,用审计“中介”需求理论难以解释审计共同需求产生的根源;其二,审计“中介”需求理论并没有对多元化投资主体下审计需求做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其三,审计“中介”需求理论中对审计信息需求的论断是可靠的,但对信息“不对称”的阐述却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四,审计“中介”需求理论对审计需求论证的不彻底。五、保险需求理论P57-63:假设:一种观点是被审计单位及其利害关系人以支付审计成本的形式获取对于由于经营者的舞弊行为或者错误的决策造成损失的补偿。另一种观点是利害关系人把审计成本看作是保险费用的一种,因经营者的舞弊行为或者错误的决策造成企业破产时,审计可以补偿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予补偿的风险。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是以风险转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审计具有保险价值,它能够在审计失败时向投资者提供赔偿。审计的保险价值的存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信息使用者具有向审计师提起诉讼的权利;其二是审计师具有相应的赔偿能力。制度完善环境下的审计保险机制(三层保险机制):审计信息使用者为了避免或减轻财务信息虚假可能给自己带来重大损失,委托审计组织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鉴证以避免决策中的失误。这是第一层保险。在审计失败民事赔偿追责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一方面财务信息使用者因经营者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虚假可能给其带来重大损失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向经营者索赔;另一方面经营者为了减轻赔偿损失,也希望审计对其提供的财务信息加以鉴证,以避免或减轻因民事诉讼的失败给其带来经济上和社会声誉上的重大损失,在诉讼中,还可以向审计组织转移其经济上和社会声誉上的重大损失。这是第二层保险。审计组织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并向审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审计信息,将面临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信誉下降的双重压力,不得不通过改善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流程管理、提高审计信息质量等手段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这是第三层保险。审计保险机制形成,主要基于两个前提:信息使用者关注经营者提供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质量,通过审计师的鉴证,以获取被审计单位财务和经营信息真实性、公允性的证明。当信息使用者不能就其因虚假信息导致的损失向审计师提起民事赔偿请求时,信息使用者信任审计报告的基础是审计时所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师因不适当履行其职责时所面临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信息特征:作为审计保险的基本需求,审计信息质量的一般特征主要是审计人提供的审计信息在品质上满足经营者和审计组织降低财务信息和审计风险的需求。审计保险需求的审计信息的一般性特征应包括可量化(审计信息以数据形式反映决策和决策执行责任履行情况的特征)、系统性(审计信息以系统化形式反映决策和决策执行责任履行情况的特征)、纯洁性(审计信息以系统简洁的形式反映委托人信息需求的特征)特征。六、免疫系统论P64-71:国家审计的功能:1)预防功能:国家审计凭借其威慑作用及独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