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制作1西方文化史第十八章实验的时代多彩的文学HistoryofWesternCulture林新制作2第十八章实验的时代多彩的文学第一节英国文学第二节美国文学第三节法国文学第四节德语文学第五节俄罗斯文学林新制作3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现代主义大潮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上。现代主义具有的叛逆和创新精神迅速感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家。西方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实验的时代。林新制作4随着绘画、雕塑的越来越抽象,文学也越来越强调隐喻和象征。隐喻已不再只是一种修辞的手段,而成了文学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对神话的引用和模仿。林新制作5人们不仅大量使用神话的主题和意象,而且还借助于对神话的重新诠释来表现新的思想寓意,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改写了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艾略特在《荒原》中借用了圣杯传奇和渔王的传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则在篇章结构上模仿了《圣经·新约》的四福音书。林新制作6与文学创作主题这种隐喻性相应的是,文学的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艰深、晦涩。比如不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就是现代主义小说最明显和最普遍的特征之一。林新制作7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现代主义文学家们却使诗歌,甚至小说变成了一场同词语和意义的搏斗,一场紧张而绞尽脑汁的理解活动。林新制作8第一个使现代主义文学走向艰深、晦涩的是法国象征主义。1840年,著名的《恶之花》作者波德莱尔发表了一首十四行诗《应和》。波德莱尔新颖独到的感受力,他“从恶中抽取美”的创作手法,却使他成为现代诗歌真正的鼻祖。特别是《应和》这首诗,被视为象征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文本。林新制作9波德莱尔认为,在自然世界的背后隐匿着一个超验的理念世界,大自然是向人们传递信息的“象征的森林”,人的各种感官,色香味各种官能之间,尤其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万物之间可以互为应和,形成交感。因此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应展示运用象征、隐喻、联想等手法,通过丰富、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于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隐秘。林新制作10现代派文学的象征却往往是作家个人的隐秘系统,如艾略特以“小老头”象征精神虚脱的现代人,以荒原象征没落的现代世界。这种象征体系,不经研究和解释,是很难把握的。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应和论”对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打破了浪漫主义直接倾泻感情、白描景物的抒情方法,强调知性因素的分析性和具体意象的精确性,为现代主义文学反陈述、重联想的表现手法奠定了基调。林新制作11象征主义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促成了英美现代派诗歌中“意象主义”的兴起。1913年,美国诗人庞德在伦敦策划了一场运动,他让他的朋友,赫·杜利特尔夫妇在其写的6首诗作上署名“意象派H.D.”,然后寄给芝加哥《诗刊》,“意象派”由此诞生。林新制作12通过这种翻译及其诗集的出版,庞德却建立起了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即诗人应该把情绪和感触全都融入鲜明的意象,并通过所谓“意象的叠加”,把一个一个意象串联起来,从而制造出新颖奇特、精练凝缩的诗歌效果。林新制作13第二个遍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是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意识流原是心理学词汇,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一股‘流水’来比喻它是最自然的”,因此他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林新制作14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是意识流小说理论的先驱。在《小说的艺术》(1886)这本论著里,亨利·詹姆斯提出反对作家的全知全能的视角,反对“情节就是一切”。由此打破了传统小说作家安排故事情节,设置环境细节,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转向现代小说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序颠倒、幻觉梦魇,以及象征暗示等意识蔓延的手法,揭示人物心灵世界的隐秘,表达对生活的主观印象。林新制作15对意识流理论做出全面而深刻阐述的是英国作家伍尔夫。她曾在《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小说中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因此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林新制作16伍尔夫认为,所谓艺术真实,并非是指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种表面的“真实”,而是人物各种感官印象与各种生活体验相融合,沉淀于记忆中后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真实。因此文学作品应该展示人物的主观感觉、印象及其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尤其是显示人物的潜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的前意识。林新制作17意识流小说家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把主观感受看作生活的中心,强调意识的流动性、不确定性;而在描述上,以人物的心理时空为重点,表现出一种不受时空和逻辑关系制约的随意性、跳跃性。林新制作18意识流理论对现代小说叙事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现代小说打破了过去那种按年代顺序排列素材的方法,而倾向于一种复杂的、流动的时间处理;并避免使用一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而是要么运用单一而有限的叙述观点,要么运用众多的、有限的和易犯错误的叙述观点。林新制作19第十八章实验的时代多彩的文学第一节英国文学林新制作20英国文学世纪之交的英国文学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19世纪是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小说发展出现了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在英国文坛的英国小说家基本上沿袭了现实主义传统,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的变化。林新制作21英国文学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为重要的英国作家,他出生在波兰,父亲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贵族,因参加波兰1862年的民族独立运动而被沙俄政府流放。林新制作22英国文学康拉德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上开拓富有异国情调的人物故事,并将其与自己早年的航海经历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幅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画卷。《吉姆爷》打破了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时空构架和单一固定的叙述角度,叙述中有叙述,在多层面上展开。这部小说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向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林新制作23英国文学康拉德作为一个作家在英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包括文学在内的英国文化,开始注意吸纳新的表现素材和手段,逐步走出狭隘的英国模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林新制作24伍尔夫将1910年圈定为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20年代进入全盛期,英国文坛一时群星璀璨,劳伦斯、伍尔夫、乔伊斯、艾略特等创作了一批现代主义经典作品,20世纪英国文学史掀开最辉煌的一页。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25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出生于一个煤矿工人家庭,母亲是小学教师。自传性小说《儿子与情人》讲述煤矿工人儿子保罗的成长过程,特别描写了使他自然感情遭到扭曲的“恋母情结”。《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常被誉为劳伦斯的两部代表作。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26《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体现了劳伦斯对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能的张扬和对合乎人性的性爱的极度推崇,他用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详尽地描绘了性爱,小说一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立即被冠以“有伤风化”的罪名遭到英国当局的查禁。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27劳伦斯在作品中写出了小说人物肉体和精神的复苏过程,抨击了传统道德和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在创作手法上,他把象征主义和复杂的陈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框架,采用一种全新的语体来探索人物微妙的心理世界,表现了独创一格的现代主义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28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体弱多病,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她常在家阅读父亲的藏书,蕴就深厚的文学修养。在伍尔夫看来,传统现实主义过于注重外部细节,未能捕捉到生活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她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29《达罗卫夫人》被认为是伍尔夫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的外在行为局限在伦敦城的一天之内,伦敦的大本钟不时报出物理时间的准确时刻,而人物的意识流程却游思方外,一泻千里。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0《到灯塔去》以海浪起伏和岁月流逝为背景,故事情节围绕在海滨夏日别墅的拉姆齐一家及其朋友,包括画家莉莉而展开,优美流畅的诗意行文中蕴含着对衰亡过程以及往昔对现在的恒久影响的深思。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1伍尔夫关注妇女问题,思考女性的生存状态,《一间自己的屋子》被称为是一份女权主义宣言。伍尔夫的现代主义思想与女权主义思想体现了她对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与父权制社会传统的独特反思与深刻背离。两者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地构成其思想主流而贯穿整个创作生涯。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2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在小说领域取得的成就,代表着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3《尤利西斯》给英国小说的观念带来一场革命,被尊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著作。《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4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5“毫无疑问确实接近于内心活动的本质。无论如何,只要你初次阅读它,就难以不把它誉为杰作。如果我们要求的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在这儿的确找到了它。”——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6乔伊斯前后花了整整16年时间,又创作了《芬尼根的苏醒》,将意识流推向极致。乔伊斯对小说形式和内容进行的探索标志着英国小说史上的重大突破:他塑造的布卢姆是20世纪“反英雄”的典型,反映了现代小说的关于人的观念的变化;他对英语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表意功能。乔伊斯的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7在诗歌领域,20世纪初,英国诗风骤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一代年轻诗人付出了生命,也留下了流传后世的佳作,这批诗人被称作“一战诗人”(warpoets)或是“战壕诗人”(trenchpoets)。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开始流行。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8叶芝(WilliamButlerYeats,1865—1939)的诗歌创作进入后期,更臻成熟。叶芝的创作道路由传统走向现代,折射出英语诗坛的过渡与变迁,代表了现代诗人摆脱旧时代的影响,创立现代诗风的历程。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39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1922年发表的《荒原》使艾略特一跃成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锋。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40艾略特采用极端简练的文字、表面上互无联系的片断排列、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神话、隐喻或象征来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类救赎的希望。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41《荒原》为现代主义诗歌打开了局面,让读者、诗人看到一种全新的诗风:通过各种杂取的碎片之间相互的说明,揭示出一种更为深刻、复杂、多样化的内涵;象征手法运用使得词义的隐喻和外延更为复杂隐晦,而神话和用典使诗歌的每一层面都具有理性深度;将他文的内涵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广,体现出一种深邃和张力;在遣词造句方面,艾略特将传统的规范诗体与当时的俚俗语体相结合,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42批评家认为:《荒原》风格奇异独特,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表现出现代城市人的生活困境,也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的处境,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43艾略特在诗剧、文论等方面也很有成就,是20世纪上半叶英美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1948年,艾略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现代主义文学林新制作44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现代主义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