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药的性能(药性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五味的含义,作用,性味之间的关系•3.升降浮沉的含义、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4.归经的含义;药物毒性的含义。•一、什么叫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多种性质以及由这些性质所产生的相应功能即中药的性能。(即药物的药理作用)•二、中药性能的内容•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把药物的性能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性味(作用性质)、归经(作用•部位)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毒性等。•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基本原理)•利用药物的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1、祛邪去因•2、扶正固本•3、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四、中药为什么能用来治疗疾病?•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即不同的偏性。用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即以偏纠偏。•第一节四气(四性)•一、四气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寒热温凉四性,古时候惯称四气。目前,中医界有这样的习惯:如果是合称,叫它“四气”,如果分别论述,应称寒性、热性……,如果与味并提,则或称四气五味或称为性味。•二、四气的确定•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寒热效应总结而来的,是与病证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映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准基。•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大都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二花都能清热、解毒、疗热性病,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过来说,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大都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三、四气的作用•阴:寒大凉•凉小寒•程度不同,寒甚于凉•作用: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热证(阳证)•阳:热大温•温小热•程度不同,热甚于温•作用: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治疗寒证(阴证)此外,还有平性药,指药物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如甘草、山药、党参等,但实际上只是相对而言的,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通常以“淡附于甘”记述药味,往往甘淡并提;而涩味又与酸味作用相似,故习惯上仍用五味而概括。•二、五味的确定•其一,通过味觉直接辨别出来的。(口尝而来)•其二,根据疗效中的结果反映出来的。•(由作用推定其味)•五味既有感觉的概念,又有性能的概念。也就是说,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味,二是药物的作用。•三、五味的作用•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能散—发散(发散表邪、发汗)•治疗表证、气滞血瘀证•能行—行气、行血•如:荆芥味辛、发散表邪,治疗表证•木香味辛:行气,治疗气滞证•川芎味辛:活血,治疗血瘀证•甘:能补—补益(补气血、阴阳)治疗各种虚证•能缓—缓急止痛(缓和拘急疼痛)•能和—调和药性(缓解其他药物的烈性、•毒性、副作用)、和中,并有解毒之功•如:黄芪味甘补气,治疗气虚证;•熟地味甘补血,治疗血虚证。•甘草味甘调和药性,饴糖味甘缓急止痛•酸:能收—收敛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证•虚汗、久泻•能涩—固涩(止脱)滑精、遗尿•如:五味子味酸,涩精敛汗,治虚汗、滑精•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常用于遗精、出血、久泻。如龙骨、牡蛎味涩,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苦:能燥—燥湿,治疗湿证•能泄—通泄、清泄、降泄•通泄:泻下通便—治疗热结便秘•清泄:清热泻火—治疗热证•降泄:降气(肺气、胃气)治疗气逆证•能坚—坚阴,即具有泻火存阴的作用,用于相火亢盛的痿证•如:大黄味苦,泄下通便,治热结便秘•栀子味苦,清热泻火,治疗热盛心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喘症。•枇杷叶味苦,降泄胃气,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黄柏、知母味苦,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作用。•另:木通味苦、利尿通经。咸:能软—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能下—泻大便通秘结大便燥结•淡:能渗—渗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能利—利水如:茯苓、猪芩、薏苡仁等具有淡味,能利水渗湿•此外,芳香气味的药物,具有化湿、开窍、辟秽、解暑等功效。•如:藿香芳香,主要用于暑湿呕吐,脘闷不食等。•四、性味组合•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药性和药味是中药作用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性味结合,共同说明药物的性质与作用。•1、性同味异•同性的药物,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2、味同性异•同味的药物,由于四性的不同,功能因而有异•3、性味相同的药物,其功效相似•若性味完全相同,功效将会大同;若性味部分相同,其功效则会部分相同。•4、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不同•若性味完全不同,功效多会相差甚远;若性味部分不同,则功效会有部分差异。•另:各药性和味取舍不尽相同•有的药以性为主,决定其功效•有的药以味为主,决定其功效•有的药有两种以上味,可诸味并取,也可仅取其一。•如:桂枝辛甘温,辛温为主(发散风寒)•甘温为副(温助阳气)•因此,性和味要综合看待。既理解其个性,又理解共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才能全面掌握药物的性能•第三节升降浮沉•一、何谓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上下表里的趋向而言。•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趋向,是针对疾病表现不同的趋向而言的。一般可分为升浮和沉降两种。•升——上升(升提)•降——下降(降逆)•浮——向外(发散)•沉——沉泄(收敛)•向上—呕吐、喘息升提•向下—泄泻、脱肛降逆•向外—自汗、盗汗发散•向内—表证不解收敛•二、升浮和沉降的作用特点•升和降,浮和沉是相对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浮属阳,主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适用于病势下陷及病位在表在上者。•沉降属阴,主下行向内—具有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清热泻下、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收敛固涩等功效•适用于病势上逆及病位在里在下者。•当辨析病位与病势。•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药物的升降浮沉不同趋向,多以药物性味的不同,质地的轻重,以及炮制、配伍等而转移。•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凡属辛、甘、温、热一类药物,大都具升浮之性•如:麻黄、桂枝辛温,属升浮药•凡属咸、苦、酸、寒凉一类药大都具沉降之性•如:大黄苦寒、芝硝咸寒,属沉降药•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凡属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如:辛荑、菊花、荷叶、升麻,大都属升浮药•质轻则升——轻虚者浮而升•凡属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是沉降的。•如:苏子、枳实、代赭石、牡蛎,大都属沉降药。•质重则降——重实者沉而降(质重如矿石、贝壳类)•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配伍的关系①药物的炮制•炮制可以改变药物原有的升降浮沉之性。•酒制—升;姜制—散;盐制—下行;醋制—收敛•②药物的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升浮药,在同大量的沉降药配伍时可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同大量的升浮药物配伍时可随之上升。•有些药物存在着双向性,即有的药物同时具有升浮之性和沉降之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升浮)•又可平喘(沉降)第四节归经•一、何谓归经•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归向(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二、归经的应用•(一)归经理论的形成•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肺经病变咳嗽、气喘肺经止咳平喘杏仁•心经病变心悸、失眠心经镇静安神朱砂•(二)药物归经如何表示•归经通常以十二脏腑及相应的十二经脉进行标志如石膏归肺、胃经,也可称归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三)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意义其一,在临床上,有助于选择最适宜的药物。其二,根据归经选用相应药物可防止某些脏腑向其它脏腑传变。(四)归经与性味、升降浮沉的关系归经只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因此,必与性味、升降浮沉等性能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如果只掌握归经,而忽视了性味、升降浮沉是不够全面的。第五节有毒无毒•一、含义•古今有关“毒”的含义相差很远•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西汉以前:一指药物的总称。•二指药物治病的偏性(特性)•东汉时代:•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当今所说“毒性”是指一些药物对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损害性、毒害性),用得不当,可导致中毒。•中药毒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中药毒性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道及肝肾。•如:关木通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朱砂长期服用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巴豆含有致癌成分•白果中毒可出现腹泻、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等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二、产生中药中毒的原因:•1、剂量过大(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时间过长)•2、误服伪品•3、炮制不当•4、制剂服法不当•5、配伍不当•附: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的产生原因:•1、药物自身特性•2、药物炮制•3、药物配伍•4、患者体质•中药学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常根据其毒性强弱的程度标明有毒(天南星)、小毒(吴茱萸)、大毒(巴豆、川乌)、无毒的药物,不另行标明。•三、认识中药毒性的重要意义•1、可以确保用药安全•2、可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3、可采取急救的方法•4、可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一些顽症痼疾。如恶疮、疥癣、毒蛇咬伤等。•四、应用有毒药物时应注意事项•1、炮制要规范严格•2、适当配伍•3、剂量要控制•4、剂型与煎法•作业:•1、何谓中药性能?包括哪些内容?•2、何谓四气五味?其作用及适应症是什么?•3、何谓升降浮沉?有何作用,与四气五味、质地的关系?•4、何谓归经?为什么要重视归经?•5、何谓中药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