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1章节编号章节名称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本章课前思考章节具体内容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Sitte)►卡米洛·西特(CamilloSitte)(1843-1903),曾任奥地利建筑工艺美术学院院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秩序”(VisualOrder)理论,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著作: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TheArtofBuildingCities)。►书中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通过考察与研究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街道和广场设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2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和设计规律。►在城市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设计;(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Art)这一专门领域。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Sitte)视觉秩序理论►视觉秩序(VisualOrder)理论是一种由来已久,最为受学院教育并习惯于用艺术品来观照城市的建筑师所青睐的方法。►丰塔纳(Fontana)和西斯塔五世(SixtusV)教皇,所做的罗马改建设计和斯福佐(Sforza)所做米兰城改建设计,就完全建立在城市空间美学的基础上,而且是“以城市作为尺度的、系统的和意象性的改造……在形状和规划上明显表述出一种对意象性的美学形态和理论假设的价值取向”,其后巴黎的城市改建及堪培拉和巴西利亚的规划设计都运用了视觉分析的方法。►在实践中,视觉分析方法通常是由少数精英人物——政治家、建筑师或规划师来驾驭贯彻的。这种方法易于满足政治变革形势的需要,成为特定的政体在物质空间表达上的中介。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Sitte)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以古代城市公共广场设计为例:►(1)广场与建筑和纪念物之间的整体性、广场中心的开敞性、边界的围合性、尺度的适宜性、形态的不规则性是古代城市公共广场设计所遵循的共同规则。►(2)古代公共广场与建筑物纪念物之间有着整体性的关联关系。►(3)喷泉一般位于广场的边缘,大型建筑物一般退后布置以保持广场的开敞性。►(4)古代广场采用大量巧妙的设计手法减少开口,从而达到边界封闭的艺术效果。►(5)古代广场的尺度与周边建筑之间有着内在和谐的比例关系并且广场与广场之间有着巧妙的组合关系。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Sitte)►现代城市建设——以现代城市公共广场设计为例►“现代体系”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和三角形体系;►一般把建筑物或纪念物不加考虑地置于广场中心造成了广场与建筑的割裂;►广场四通八达的开口方式使得广场支离破碎;►缺乏空间的整体性使人们实地很难感受到其“对称”的构图;►“对称”的构图造成广场空间的单调和乏味。3.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洛·西特(CamilloSitte)►影响:►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有机和谐的特点►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3►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形成“西特学派”,对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伊利尔·沙里宁、吉伯德)►促进了“城市艺术”(CivicArt)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1空间形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伊利尔·沙里宁(1875-1950)著名美籍芬兰建筑师和教育家曾规划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并设计了该市的主要火车站倡导城市“有机秩序”(OrganicOrder)理论,强调城市应该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是有机统一的。十分重视“体形环境”,认为大到城市,小到工艺品,都是体形环境的一部分,都要讲求体形秩序(formorder)。创办的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体形环境设计学院,建构了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绘画、雕刻、园林、工艺设计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学生培根)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City—ItsGrowth,ltsDecay,ltsFuture),《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SearchforForm:AnFundamentalApproachtoArt)。3.1空间形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City-ItsGrowth,ltsDecay,ltsFuture):►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获得良好的体形秩序。►提出了城市的有机分散、城市设计和体形环境三方面理论,强调城市应该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是有机统一的。►分析了中世纪城镇的状况,认为其基本特点是集中布置,是“有机秩序”思想的体现,并从卫生、街道和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体形环境”的基本概念,认为大到城市,小到艺术品,都是体形环境的部分,都要讲求体形秩序。►同时归纳总结出三方面的城市建设原则•(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3)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是协调指导一切原则的最基本原则。3.1空间形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重点从建筑艺术创造的基本原则和如何正确地探索建筑的形式两方面探讨了艺术创造问题,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形式的起源、意义、性质、重要性及牵涉范围,对自然界的形式表现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规律。其次对1900年以前时期的造型艺术各个领域进行了回顾;与此同时,对各个国家在1900年以后对不同形式的探索亦作了介绍,并分析了与形式有关的相关问题,如材料、功能、动态等。►第二部分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本质,认为创造的倾向是一种本能,而理智仅在创造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指出“有机秩序”是宇宙万物构造的原则,而“表现”和“相互协调”则是其附属的姊妹原则。形式的生气勃勃与衰落退化,恒久和短暂都与这些基本原则相关联,并论述了“时间”要素的作用,风格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而必须经过缓慢演变。3.1空间形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重点从建筑艺术创造的基本原则和如何正确地探索建筑的形式两方面探讨了艺术创造问题,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所研究的是形式探索中的特殊领域,按其特定的性质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靠推理就可以领会的问题,第二类是靠直觉感受的问题,在笫一类推理的领域中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主要包括形式与真实性、形式与逻辑、形式与功能、形式与色彩、形式与装饰、形式与空间、形式与理论、形式与传统。第二类直接感受的领域包括一些难以确定的问题,诸如形式与美、形式与审美情趣以及形式与想象力等。►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与形式创造的关系,认为美是主观的判断,真诚与真实在审美中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批判了“经院式的审美情趣”。最后再次对教条主义和机械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倡导创造性的思维,认为艺术教育的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4目的是真诚的艺术,良好的形式协调和形式秩序。3.1空间形式理论—戈登·卡伦(GordonCullen)►戈登·卡伦(GordonCullen)(1914-1994)是英国战后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领导者,其工作涉及城市景观理论研究和规划探索。二战后在《建筑评论》任副总编辑,1970年卡伦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荣誉会员。►著作:《城镇景观》(1961),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3.1空间形式理论—戈登·卡伦(GordonCullen)►进入理想之城的三座大门►运动(motion):视觉连续——序列视景分析(SerialVision)•城镇被分为两种不同的元素:眼前的景观(existingview)和不断出现的景观(emergingview)。►位置(position):场所•场所即当我们置身某一环境时对自我位置的感知。它产生于空间的开敞与围合属性对我们的影响。•人们需要一种场所感,并将对此处的感受与彼处的意识结合在一起。►内容(content)•城镇景观要素:处理好色彩、肌理、尺度、风格、特色、品质和独特性等方面的细微差别。3.1空间形式理论—培根(EdmundN·Bacon)►埃德蒙·N·培根生于美国费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及匡溪艺术学院,师从伊利尔·沙里宁,曾任美国费城总建筑师和宾州大学建筑系主任。从1949年-1970年退休为止,他一直担任费城规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因对美国城市费城的长期关注而闻名。1971年美国规划师协会授予其杰出服务奖。►著作:《城市设计》,是当今城市设计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书籍,全面系统地探索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评价(Appreciation)、表达(Presentation)和实现(Realization)三个城市设计的基本环节。►城市运动系统是决定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组织力,包括步行和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并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而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强调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并以鹿特丹、斯德哥尔摩的设计实例说明城市中心应当而且能够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工作和休闲的所在。3.1空间形式理论—芦原义信著作:《外部空间设计》(1975)►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同班同学(偏重理论色彩的“建筑意向”(IntentioninArchitecture)和“建筑现象学”(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研究)。►1960年代以来,芦原义信曾先后任东京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还曾任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和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等职,不仅理论建树颇多,而且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3.1空间形式理论—芦原义信著作:《外部空间设计》(1975)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5►有关城市空间设计►总结融合了世界上的空间分析理论,旁证博引各家之说,并运用自己设计的若干案例,提出了“逆空间”、“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空间秩序”、“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详细探讨了外部空间的尺度、视觉质感、布局、围合、空间层次、空间序列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设计问题。►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积极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还原,或使空间更充实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即是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3.1空间形式理论—芦原义信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芦原义信并没有给尺度下一个什么定义,而是根据人眼睛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