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讲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讲述於西元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二日静坐前开示:这里的观音禅寺主人慈悲,大家发心在这里学习禅,这件事是非常吉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的身口意,是一个动乱的情况,非佛教徒当然不感觉啥么,但是,我们相信佛法的人,我们阅读佛经(我们阅读经律论),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凡夫的境界,是一个不合道理的境界,所以,我们佛教徒愿意改善我们现在这种不合道理的情况。如何改善呢?就是从受戒开始。我们刚才先受八关斋戒,是非常好,以戒为基础,然后我们就学习禅,禅就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就是学习戒定慧,这是非常很好。学习禅,禅就是定慧,定慧就是止观,就是从我们这一念心来开始改善我们的行为。行为是由思想发动的,所以,改善行为就应该改善我们的思想。思想里面,大概的说,有二个问题(就是二种过失),一个是动乱的过失,一个是愚痴(没有智慧)。动乱的过失,必须以止的方法改善它,我们内心里面的愚痴,就要以慧(观)的方法改善它。改善成功以后,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如果我们参加过禅七的人,就应该对修止观的事情,能有多少认识。这里的主人邀会我来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六妙门,这六个方法也就是止观。简单说,“数、随、止”就是止,“观、还、净”里面有止也有观。用这样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内心。但是,现在先不说那么多,我先说其中简单的一件事。我们修止之时,内心里面乱,要叫它不要乱,这件事,如何叫它不要乱呢?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就是这样的方法。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这句话说得很容易(不是难),但是,做起来可能不是那么理想。例如,这里有你的一个位置,你坐在那里不要动,这是指身体而言,现在不是指身体,而是指你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你选择一个所缘境,你在那里不要动,你要这样去思惟,如何才能不动呢?就是你选择你的所缘境之时,把所缘境明明白白的显现在你的心里面,我再重复一句,你选好你的所缘境以后,你将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如何叫做安住在所缘境上?就是将所缘境明明白白的(一点也不含糊的)显现在你的心里面,这就叫做安住在所缘境上。这样的意思,似乎是所缘境安住在你的心上,也可以这样说,但是,事实上,就是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譬喻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大莲花,我睁眼一看这个莲花,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相,然后把眼睛闭上,把这个莲花的形相显现在心里面,这就是心安住在莲花上面。如此,这里面的要点,就是要把所缘境明明白白的显现在心里面,你要这样注意,这是第一个注意点。第二点,必须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的忆念所缘境(忆念这个所缘境),如此,你的心就不断的相续安住在所缘境,它就不散乱。譬喻说,我想念我的母亲,我母亲的相貌就在我的心里面现出来,这时候,我一直忆念我的母亲,我母亲的面貌就一直在我的心里面显现出来,也就是我的心一直安住在所缘境。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若你不忆念所缘境,所缘境就没有了,那么,你的心就是妄想了,所以,我们欢喜静坐的人,感觉心老是乱,心老是跑,心安住不下来。现在你要知道,为什么你的心乱了、跑了呢?就是你没有忆念所缘境,所以你的心就跑了。如果你忆念所缘境,你的心就没有跑,心就在所缘境住下来。很简单,我们通常说“要诀”,这就是要诀。就是你不断的忆念所缘境,那么,你的心就不会乱,就不会有妄想,一直明静的安住在所缘境上面,就是这样子。我先讲到这里。现在我们经行一刻钟,大家自由选择你经行的地方,你自由选择你的经行地方,你愿意慢步经行就慢步经行,你愿意快步经行就快步经行。但是,经行有一个条件,你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看任何人,不要四个眼睛相对看,就看自己这一念心,虽然是在经行走路,但是,你自己要注意这一念心,叫它不要乱,叫它不要动,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你注意你的脚的一起一落,我们走路有三个步骤,起、进、落,你就注意你的脚,起、进、落,你的心就不会乱,心就一直安住在这里不会乱,而这个方法是能治病的,能治疗我们身体上的病痛。我们现在经行十五分钟,其实,如果你有需要,你经行一个钟头都可以。六妙门:我们佛教徒,想要在佛法里面有成就,一定要先学习,而对於坐禅这件事,是更要学习,如果你小小知道一些,那是不够用的,不够用而你也愿意学,你的志愿是很可赞叹的,但是你容易有问题,所以非要学不可。对於学,这件事,在今日我们北传佛教的情形来看,是最好的时期,是最适合我们学习的一个时代,因为我们要学习关於禅方面的书多了,而且比以前更完备,所以是最好的。假设是五十年前,恐怕是不行的,因为参考书不够。&&题目:我们现在想要学习的,就是经论里面说的“六妙门”,很多的经论里面都有提到,“数、随、止、观、还、净”,一共这六个方法。六个方法称之为妙门,是什么意思?妙,就是好、良好的意思。什么是最好的?涅盘是最好的。世间的事情,都是令你苦恼的,只有涅盘能令你快乐,所以,涅盘称为妙。这六个方法是涅盘的门。你学习这六个方法,你按这六个方法去修行,你就可以得涅盘。就像一个大宝楼阁,有一个门,你可以从这个门进到大宝楼阁里面来。这六个方法是涅盘的门,所以,称之为妙门。以上是说六妙门的题目。“数随止观还净”,这六个方法,的确有浅深的不同。前三个,是属於止;后三个方法,有止也有观,有观也有止。我前面已提过方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方法,就像医生开的药方,它是来对治我们身口意上面的毛病(我们身口意上面的过失)。你有这样的过失,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对治,如果能消除过失,那么,这件事就是成功了。我前面已说过,我们第一个错误的地方,就是心里面动乱(浮动)、不寂静;第二个错误,就是我们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见到真理,不能见到真理,所以心里动乱。动乱是一切的烦恼活动,若把烦恼的活动消除了,愚痴的糊涂颠倒也就消除了,那么,我们就有戒定慧。得到戒定慧,就与真理相应,那就是涅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解释。息:数,随,这二个方法是以息为所缘境。息,就是我们的出入息,这口气,呼出去又吸回来,吸进来以后又呼出去,这就叫做息。这个息,我曾经说过,它有四个息,呼出去是由脐至鼻,叫做“出息”,出息是气自然的向外出,不是你叫它出。它出的时候,出、出,它就不出了,但是,它又没有立刻吸进来,在这个地方,也不出也不入,有一个息(休息的息),这个名字叫做“内出息”。由脐至鼻,叫做“出息”,这个出息以后,也没有入息也没有出息,这个时候叫做“内出息”,时间当然很短。然后就开始入息,入息是由鼻至脐,这叫做“入息”,入的时候,入、入,它就不入了,不入以后也没有出,中间有一个休息,不入也不出,叫做“内入息”。这样总加起来,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有四个息。这四个息,我们不静坐的人也不感觉有这回事,顶多说有出息、入息,其他二个息是不感觉的。但是,你若长时期静坐,这四个息就出来了,就是有四个不同,而且逐渐的会长。逐渐的,内入息、内出息,会长,它会有变化。若年纪大且没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出息的时间较长,其他的较短。若小孩子,他的内入息较长。后来,我问中医生,他说是对的。中医说:年纪老的人,肾虚,内入息是入到肾里面,肾不受,所以内入息就是短;小孩的肾是特别强,所以他的内入息就是长,这是中医生说的话。但是,用功修行的人,虽然年纪老了,他的出入息长短是不一定,他有时会逐渐进步,他的内入息会很长很长,较小孩更长,就是他的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都会很长很长的。所以,你若用功修行,就会有进步有变化的。你用功修行而没有进步,就会停留在那里。数:如何用“数”之方法?有四个息,你就是注意这四个息,注意时,本来就可以了,但是,会有问题,也就是妄想会进来。你以息为所缘境,你明了性的心就注意这个息,本来其他杂念应该不会进来,你的心应该明静而住,有可能是这样,但是,可能时间不长,妄想就来了,心就散乱,忘掉息的所缘。我也明知道,但是做不到,应该怎么办呢?就以数的办法,数这个出入息,就是计数。数的时候,随你的欢喜,你愿意记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都可以。如果出息、入息,你都计数,也可以,但是会忙一点,因为它的时间短,你就一直在数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就会很忙。如果你只计数其中一部分,你就会有一点闲暇时间,例如,你只计数其中的出息,其他三个息都不计,那么,计一至二的中间就有闲暇的时间,不会太忙。随你的意,你愿意计入息就计入息,你愿意计出息就计出息。计数时,精神好或精神疲倦,会有不同,你可以自己试验就知道。精神旺盛时,你能很自在的计出入息,可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一直计十一、十二、十三,一直到几千、几百、几万。但是,你愿意数一到十,然后回来继续数一至十,也可以。如果你的精神很旺盛,就可以计得很久,心都不会乱。如果疲倦时,就不行了,计一会儿,你就不计,而有一大堆的妄想。用功修行,有二个时间,你会较顺,一个是精神旺盛时,另一个是休息以后的时间。这二个时间对於用功修行是相顺。佛法说一个道理,我们的心有“等流性”。何谓等流性?例如,现在我的愤怒心来了,我要骂人,本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这个愤怒心应该停下来了,但是,我不能停下来而继续愤怒,为何会继续愤怒呢,就是因为等流性,它一定要相续下去一个时期,其他的心理活动亦如此。如果我休息睡觉,休息得很正常,没有做梦也没有人来打扰我,我很满意的休息三至四小时,它亦有等流性,你休息而未做梦,所以心里就是“寂静住”,但是没有“明”,睡觉是有寂静而没有明,它只有静的等流性。你假藉这个等流性去静坐,就容易寂静住,容易明静而住。如果你与人打电话说话,然后你再静坐时,有可能你仍在打电话,又再说一遍,有此等流性。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人,你利用这个等流性去用功,容易有好消息。所以,利用这个等流性,再加上精神旺盛的时侯。精神旺盛时,就是饭后,食物由胃至十二指肠,营养分布到全身细胞,身体的脑神经就会有力量,你愿意止就止,你愿意观就观,它会强一点,所以,你要利用这个时间去数。我们未修行的人,从久远以来,我们的内心思想已习惯东想西想,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愿意想什么就想什么,这是一个习惯。现在你突然违背你的习惯,控制它不要动,就是很困难的。因为困难,所以,你应该利用精神旺盛及等流性时,做这件事,它就会好一点。以上是说用功的时间。数的方法,我刚才说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周而复始的数。数久了,你的心里会有变化,熟能生巧。你也可以变化一下,数的时候,你连续数一二三(你是心里默念,不是说出来),然后,你静下来注意息的三次出入(三次的入出息),然后你再数四五六,再注意三次入出息,然后再数七八九十,再注意四次的入出息。如此有何不同?因为你如此连续数一二三(三个数字),经过三次入出息的时侯,你不要数,你就有那么长的时间,心里面寂静住。你每一次数一二三,数一数二数三,闲暇的时间会较长,有此好处。但是,初开始学习的人,也等於是数二遍的一二三,你先数一二三,然后你又注意一二三。但是,久了以后,你只是数一二三,以后就不数,但是你也是知道一二三。另外一个数法,你只数一,不数二三,又数四,不数五六,再数七,不数八九十。你精神旺盛时,也是清清楚楚,没有一切杂念,心里面寂静住,不昏沈而有明,就是有明有静,有静而明,明静而住。这个数的方法,可以一直用到三禅,就是由欲界定、未到地定,至初禅、二禅、三禅。三禅以前,都有息的出入,但是都是慢的,你到达未到地时,息就开始慢了。初禅、二禅、三禅,息更是慢了。由脐至鼻,很久很久才能到鼻,由鼻至脐,很久很久才能由鼻到脐,它不仅是到脐,它还会有变化。你用这个数的方法,把我们的妄想浮动心,叫它寂静住。这是很有力量,能叫我们的心寂静住,能排除一切杂念。随:随的方法,如何用呢?一开始时,你先默念四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这四句话。这样说了,你心里面就注意息的出入,就是刚才说的,由脐至鼻,由鼻至脐,你的心就随住不舍,与这个息的一出一入不相舍离,一直随住不舍,息至那里去,你的心就随息到那里去,随住不舍。“随”,这个方法,它的定力高过“数”。因为,如果你的定力(你内心寂静住的力量)不够,你就不能用“随”的方法,你会很快有妄想,它不能相续的明静而住,非用“数”不可,因为“数”的方法,它有数目之连贯性,心也就随之相续明静而住。所以,按道理说,如果以随的方法,你能相应,就表示你的定力已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