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分析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教材分析(内容提要)一、本章的基本内容二、课标要求三、课时建议四.各节教法建议五、希望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本章的基本内容1、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误差、力、力的三要素、惯性、平衡状态、二力平衡、2、基本规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3、基本技能:刻度尺、钟表、停表的使用4、探究实验和科学方法的渗透如何使用刻度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5、课外知识和能力的扩展:速度表、列车时刻表、计时标准和工具的变迁、多功能电子表、测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安全带的作用等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3、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4、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二、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尺、表给了很宽的范围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6、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7、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三、课时安排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第四节力1课时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第六节二力平衡1课时复习、测验2课节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四、教法建议1.基本内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法建议学生对运动是比较熟悉的,但是,用物理的视角来研究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方面的研究,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上升到物理知识的高度,并且使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观点和方法。3.教学思路及教材处理建议1、机械运动: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大量的自然界的运动现象:星体、高山、动物的运动、汽车、飞机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海啸等等,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了解和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引入:看图讨论有关运动现象并举例是地壳的运动形成了高高的山峦,深深地海沟2)机械运动提出:这些运动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的位置在变化引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提出问题让同学充分讨论①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①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2、参照物:运动是普遍的现象,但是描述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不容易②为什么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却有不同的结论?通过讨论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练习:播放一段火车录像让学生判断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提问:“小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是以谁为参照物?”(用学的知识解释)描述图12.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要培养学生看教科书的习惯,这是受益一生的好习惯2.小讨论:他到底是不是在运动?老师带同学秋游,在车上,一位同学下位子到处走。老师讲:你不要乱动,免得摔倒。这位同学就坐好不动了。他真的不动了吗?如果不动了,他为什么能从学校到达目的地?(三)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P29想想议议每个同学都来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同学来回答个是以什么物体作参照物的?充分发挥讨论的1.如:乘客静坐在奔驰的汽车上这句话中描述的运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而乘客静止又是以谁为参照物的?4、以下说法的参照物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参照物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3.空中加油机要给受油机加油怎么办?(必需保持两者之间相对静止)加视频注意文学艺术的熏陶让学生收集描述运动的诗、歌词、词句并说出其参照物第二节运动的快慢这节教材有叙述不太妥之处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基本内容概述:速度物理量;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概念2.重点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的应用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3.教学思路及教材处理建议本节内容包含三个问题: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二、速度概念。三、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建议教法建议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问:百米赛跑时观众和裁判是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观众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的,裁判员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的)学生交流归纳:一、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思考题: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如: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s,24届奥运会一万米赛跑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为什么能用路程跟时间的比来比较?既然如此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吗?既然用路程跟时间的比和时间跟路程的比都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为什么人们选择了用路程跟时间比的方法呢?2、公式、单位和单位换算第一种方法:百米冠军:8.33m/s万米冠军:5.95m/s第二种方法百米冠军:0.12s/m万米冠军:0.168s/m你能读出它们的速度吗?约1.5×10-3m/s40m/s约5m/s48m/s40m/s关于速度单位的读法:谁的速度大、速度大什么意思说、意义、换算关于单位换算:1m/s=km/h1km/h=m/s1km1000m11h3600s3.61km1m10003.611sh3600对于复合单位,要教:读法、写法、换算的推导过程。注意规范性【例题】: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米跨栏金牌,成绩是12.91秒。这项奥运会纪录速度是多少?若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用好教材给出的“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快慢,及自然界中较大和较小的速度.先自己看问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限速标志★速度表会看、会读、会说物理意义“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思考:1、甲、乙两个网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相同之处?2、哪个小球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3、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p33通过讲要把没有问题的同学教的有问题,把有问题的同学教的能提更深的问题。这是我们老师的任务四、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高速摄影技术为我们记录精彩瞬间例题: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成绩是12.91s。这项奥运会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只是为30km/s。哪一个的速度比较达?关于应用公式计算:通过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过程: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习惯什么是平均?要意识到解题的过程是查漏、巩固、发展、提升的过程请同学们根据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为103公里,列车运行时间3小时15分,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km/h)。要帮助分析、给初学者搭台阶,培养兴趣的方面应教给学生会看、会读,会用.第三节长度、时间的测来测量教法建议1基本内容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会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了解人体上的尺子2.重、难点、重点: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用表测时间。难点、估读、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法建议3.教学思路及教材处理建议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和测量,测量是物理学科必备的基本功,不会测量就无法准确的研究物理问题,无法验证已有规律,也无法发现其新的规律,所以学好测量掌握测量仪器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关于刻度尺的使用,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学生必须会正确操作,并且能判断哪些是错误的操作。时间和长度的估测很重要,过去常被忽略,新课标对估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于这一点成了中考的依据。长度的测量想想议议★通过图片的讨论认识到直觉往往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借助仪器来测量.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补中国的世界第一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km,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2.长度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2)刻度尺的使用实验:如何使用刻度尺p37问: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先观察什么?三要素:零刻线、量程、分度值、放录像挑问题教师要小结:1、对测量工具观察什么?零刻线、量程、分度值2、用测量工具测量时要:放正紧贴、视线正对注意估读、别忘单位明确、规范以上要求可以通过课上进行测量比赛来落实二、误差教师可以拿两把分度值不同的尺子进行测量。P38--39三、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和单位换算2.了解计时工具注意联系实际了解“秒”的规定。P38估测也要有一个标准,记住人体的尺子了解人体部位确定的长度:•1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的的距离、)•1庹:tuo(成年人两臂侧平伸时两中指尖的距离)•步幅:正常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测量自己脉搏跳动30次所用时间以上做法相当于在自己的身体上设置了一个“时钟”和一把“尺子”,可以在没有钟表和皮尺的情况下可以估测这样做是希望教师和学生重视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实际的测量有很多都是估测。P40第5题改量筒第四节力教法建议1.基本内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概念和单位、力的三要素,会通过分析物体受力画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3.教学思路及教材处理建议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及整个物理学科最基本的重要概念之一。学生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渐加深和扩展的过程。这一节要求通过活动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法建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的效果呢?思考:你如何知道力的存在?1、力的作用效果想想做做★设计学生实验感受力★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分析和得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学生明白什么是运动状态改变)2、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3、力的单位1、介绍牛顿2、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或100g钩码,施加的力大约是1N。3、补充例子: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二、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3、探究:拉弹簧推门实验:如何把螺母拧紧?4、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充分体会画力的示意图一找点;二画线;三画箭头标字母FF=10N=1.6NF=8N要注意把力画在受力物体上明确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尽量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加体验,以形成成感悟,进而理解这个内容。(2)做好演示实验磁铁间的相互作用、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3)观看好图片或视频如:人推墙、桨推岸、火箭发射升空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游泳时,手向后划水,人却向前运动,为什么?落实!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法建议1.基本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一切物体具有惯性。能解释惯性现象2.重点难点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难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怎样解释惯性现象3.教学思路及教材处理建议提出问题:运动起来的物体不受力,将如何运动?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一、牛顿第一定律(1)引入: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动力维持?演示、学生举例最终: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入及探究的问题的提出是本节的难点。探究的过程是本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