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衡略议宗杲禅师看话禅的止观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略议宗杲禅师看话禅的止观思想广行(南岳广济文化研究所)内容提要: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提倡看话参禅,蔚为一代禅风,流传至今。今以宗杲禅师看话禅之特色,略述看话禅的渊源,并略论看话禅的止观思想。本文以为,看话参禅即是止观,即:看住话头是修止;参究话头是修观。看话禅在实修时,秉承六祖“自性法门”及大乘佛法“诸法实相”等般若特色,止观等持,但可分析其止观思想,方便教宗法门会通。关键词:大慧宗杲看话禅止观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提倡看话参禅的方法,被称为“看话禅”,或“看话头”、“话头禅”、“机关禅”、“梯子禅”等。据赖永海教授“对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作一番较为深入的剖析”后发现: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入手处是“只看个话头”;第二个特点就是要“时时提撕”;第三个特点,就是在死死参究某一话头的时候,必须不断地提起疑情。“宗杲以后的‘看话禅’则又开始强调‘顿悟’,当然这种‘顿悟’是在专参某一公案话头、经过‘大死一番’后‘蓦然’而得的。”1此禅法传承至今,现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欧美诸地皆有流行。今文略议看话禅的止观思想,因义理相关,可方便融合教宗法门实修。一、看话禅的渊源一般多以唐代黄檗希运禅师教人看赵州从谂的“无”字公案,为“话头禅”的起源。然而当我们思考:黄檗希运为什么教人单看个“无”字呢?于是,我们可将看话禅的历史,追溯到六祖慧能,直至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宗旨,无非引导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众生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对宇宙人生有着很多迷惑。迷惑的众生想要寻求解脱,首先应感受到现实的无常逼迫,其次要寻找这无常逼迫的原因。再理想一种没有逼迫束缚的境界(彼岸),接着就努力地真实地践行达成之。这是佛教“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除问题”,所谓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最先完成四圣谛的智者。释迦佛贵为太子时,反复追问:人生为什么有苦?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解脱这些苦?虽然太子文武双全,才高八斗,却找不到答案。于是,太子陷入到一团疑情之中,决意出家修行以求解答。太子对人生的迷惑,因为疑情的膨胀而出家修行,通过多年止观的苦修,某夜因睹明星,疑团爆破2,证入本觉,顿悟成佛。这就是看话禅的最初源头。诚然,释迦牟尼没有抱着一个所谓的“无”字,或者一个“公案”疑来疑去,参来参去,但其悟道的过程,却正如“看话禅”般,为了打破疑情,苦行精进,改转法门,回归中道,终于疑情破除,明心见性。相传释迦在灵山会上付嘱大伽叶,就是禅宗的最初传承。释迦佛拈花示众,大众多在疑情默然中,唯有大迦叶疑情已尽,破颜微笑。于是“无疑者”青睐“无疑者”,禅宗西天初祖乃是迦叶。达摩东来传法,中土二祖慧可心存疑惑,不得轻安,乞师安心。达摩一句“将心来与汝安”,竟让几十年来慧可累积的疑情当下爆破,开悟无疑。传说自后中土三祖、四祖、五祖,皆言下大悟。特别是六祖,平时不过打材孝养老母,偶遇一客诵《金刚经》,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生疑情,问客所来,遂往黄梅礼祖。后五祖以《金刚经》助其破疑情,自后“自性法门”顿开,弘传不坠。《坛经》记载,慧明为夺衣钵追杀慧能,慧能丢出一句“不1赖永海撰,《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2慧门禅师撰,《看话参禅溯源》。思善,不思恶,正恁幺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的累生疑情,在此句下丧尽,顿悟见性。有说当时根机上好,故此类言下开悟络绎不绝。其后禅宗师弟相传,多是此类公案。因公案可能导致落入思辨或文字应付,禅门又兴起“看个话头”方法。据魏道儒的研究:传承至黄檗希运和法演文益倡导的“看话头”,有三个特点:其一,不对话头作解释,参究话头可以脱离公案的上下文。其二,看话头是一种长期的践行功夫,而不是在一时一刻就可以完成的。其三,看话头的目的是追求悟,因此,对话头的参透,不仅是对这则公案的理解,而且是对“佛祖之机”的顿悟。“参透一个话头,意味着体验了全部禅的精神。”3其后,则由大慧宗杲大力提倡,影响深远。以上,略说看话禅的传承渊源,说明其应被归摄在佛教学说的大体系。因看话禅引导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完全符合佛教的宗旨。看话禅在历史上,曾被佛教祖师们成功应用。下文我们再联系佛教修行最基本的止观学说,挖掘看话禅中的止观思想。二、看话禅的止观思想看话禅与止观的关系,大约可分为相同、相异两种意见。认为两者相异者,多严格区别宗教关系,以为止观学说是印度传来,有着严格精致的定义,前人之述备矣。而禅宗参禅不关文字,教外别传,不走传统的止观套路,故对照发现两者差距迥然。认为两者相同者,多持宗教圆融,以为两者虽外相历历,而内在义理实际不二,如:明憨山大师《示参禅切要》说“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应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印顺导师也说:宋明以来,多数以“看话头”,“起疑情”为方便。按下思量分别、妄想杂念,参到疑情成片,缘到而顿然悟入。疑情打成一片,依教义说,这是“心不散乱”的修定过程;禅者的悟入明体,也还是依于定力的。宝静法师讲《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说“观乃观照,即禅宗之照顾话头。”惠敏法师在《虚云和尚长时住定经验之探索》文中认为:虚云入定不是有心,不是无心,只用“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其“看话头”等于“观心”。这个传统来自大慧宗杲,如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极力主张在妄念动止(生灭)之处,“看个话头”,“妄念起时,亦不得将心止遏,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只就动止处,看个话头。便是释迦老子达磨大师出来也,只是这个。”在行住坐卧、喜怒哀乐等任何时候,总是提起“话头”,提来提去,没滋味,心头好像在顿一团热铁之时,便是好处。大慧禅师之“顿一团热铁”应该是比喻“无分别心”的境界。通过看话头,降伏妄念,达到心无分别,我们可以看成修“止”。妙境长老在《排毒要修四念处》说看话禅:顶多就是个止。因为你这一念心,分别心、散乱心集中在话头这里,其他的妄想都停下来。如果你能办到这样呢,那就是止。重庆佛学院院长惟贤长老干脆说:“参话头是止观。”多数法师认为“禅宗的看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等,都能获得禅定的体验。”本文也认为看话禅有止观思想。因为看话参禅,尽管标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招牌,但却已经自觉运用佛教的禅观、禅那等止观思想。看话头要求制心一处,求得静止专一的境界,再起观照,审察心念的往来迹象,或者探究“话头”的答案,这便属于“观行”的范围。有学者认为其同于“三止三观”的修法,“大体相同,稍有目的的差异而已4。”看话头也即看住它,但没有用心思维,通常是先看话头,抓住话头以后,再参话头。抓不住话头,头脑乱糟糟的,又如何参话头呢5?如此,我们也可以把看话禅分作两个阶段,即1、看住话头;2、参究话头。当然,实际的修行者当下即等持两者,没有如许分别,正如慧能大师讲定慧关系时所说:“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亦符合天台学“即空即假即中”的3魏道儒撰,《宋代禅学的主流——宗果的看话禅体系》。4曾惠畊(释法缘)撰,从《借壳指月(二)飞跃看话禅》谈禅宗的实践。5释万行著,《心中月》。广东翁源县东华禅寺编行。圆顿思想。为了研究,则可方便分别为:看话时偏向于定,参究时偏向于慧。关于看话头修止。止(梵samatha),谓诸想止息,其心寂静。《大乘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法界次第》卷上在六妙门的止门中云:“息心静虑,名之为止。(中略)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禅定并不是佛教特有的修法,如道教、瑜伽也有很深的禅定。只是佛教注重以定修观,认为禅定可以压伏烦恼,而智慧则能断除烦恼。佛教是最有智慧的宗教,自始至终都教导我们不要执着,所以禅定对于我们也是一种方便,是达到解脱(明心见性)的工具。如果心是散乱的,就没有发达的禅定,发达的禅定,就是止,就是身心的轻安。修止得禅定,能调柔自心,使心敏锐稳定。修止的方法,传统止观学说强调修止只能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数数练习集中同一所缘。如南传佛教认为修止有四十个所缘,有三十八个纯属于修止,他们都是忆念假想(或称概念)所缘的方式来强化集中心,成就近行定或安止定。看话头时,话头就是禅定的所缘。话头,用现代诠释的名词来说,等于是“问题”、或“疑问”等综合观念的涵意。修止,其所缘的是概念而不是究竟法,就是透过方便使心不离开所缘。“这个练习的第一步,就是发展与维系心的一境性。6”必须不间断地专注所缘,而且念兹在兹,不眷念过去,也不攀缘未来,系念于当下。只专注一个所缘,不注意其他所缘,以便清楚了解所缘的自相,并去掉密集概念。关于看话头修止,大慧宗杲有如下说法:1、“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2、“常以生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却人百万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恁幺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着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3、“须是行也提撕,坐也提撕,喜怒哀乐时,应用酬酢时,总是提撕时节,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心头恰如顿一团热铁相似,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4、“日用随缘时,拨置了得静处便静。杂念起时,但举话头。盖话头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蝼蚁所泊,举来举去,日月浸久。”7以上例举可说明,大慧宗杲看话头修止,“但举话头”、“按下处看个话头”,以话头作为专注的所缘,以“时时提撕,时时举觉”作为数数练习。如此不分心、不放逸、不散乱地系心于话头,将心聚集在一个目标上,以达到心的稳定和敏锐。练习的结果正如惠敏法师分析:大慧禅师之“顿一团热铁”应该是比喻“无分别心”的境界8。有学者认为,“(看话禅)那便是修习止观法门一样,先以调身(调整生理)、调息(调整呼吸)等有为的修法做前趋,然后达到澄心静虑,初步使心志专一不乱的境界,属于止观的观行以前的止念范围,依此次第,循序上进,便是禅定所属四禅八定的历程9。”虽然看话头修止,没有依据四禅八定的传统套路,但是其原理相同,对于心的作用相同。至于教宗双修者,在看话参禅时,幸许能体验四禅八定的全部过程。关于看话头修观。修观的结果,是全部疑情的破除。所谓“观”指以智慧思惟观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止”属于定学的领域,“观”则为慧学所概括。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说“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看话禅法中,专注一个话头,“提、觑、追”不舍,是修止的方便。修观,则就是观察分别话头的共相、自相,获得一种对于事物的真实认识。“参话头,是在于禅定寂静的境界中,包含一从古至今,人人寻求解决,而6性空法师述,《念处之道》。台湾香光佛学院2003年编行。7《大藏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8惠敏法师撰,《虚云和尚长时住定经验之探索》。9南怀瑾撰,《禅宗与道家》。结果不能切实解答的问题存在。如果在参禅的进修过程中,得到四禅八定的必然境界与程序,这就叫做‘禅的工夫’。而在这个禅定工夫的境界中,慧智豁朗。明悟证得这个大问题的根本,这就叫做豁然开悟的见地。总之,没有工夫的见地,便是狂慧妄想,没有见地的工夫,便是心外求法的外道禅与凡夫禅。10”观,是分析、抉择、透视事物真相的方式,话头作为所缘,按照他们自己的样子如实生灭,我们在参究过程中,话头的生灭缘起,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终究一天,我们会知道专注的这个话头,无常、无我,因缘生灭,甚至连明白这个道理的自我,也是在这个法则中,这如同疑团爆破,即开悟。关于看话禅的止观双修。佛教历来提倡戒定慧三学,定学则上承戒学,下启慧学,处于枢纽地位。若没有禅定,则不容易观察分别缘起诸法。或许不必要甚深禅定,但最基础的定力仍很需要。如果没有定,不管你的道理多深,或者学什么最高的方法,都没有基础,无法以散乱的心,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