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炮制基本知识内容提要一、中药及中药饮片二、中药饮片炮制的起源及发展三、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四、炮制的方法及辅料五、传统炮制常用的工具六、炮制方法之一——修制七、炮制方法之二——切制八、炮制方法之三——分类九、饮片的商品名内涵十、中药炮制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十一、常见中药饮片掺伪鉴别一中药及中药饮片中药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为防治疾病开列处方所用的药物及制成品“制剂”)中药材中成药定义:内容: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者之间的关系中药饮片中药饮片中药饮片的定义:将完整的中药材切制加工成片、丝、块、段等形状以及经水、火、辅料或特殊加工成的药物。(一是按规范加工;二是有一定的工艺要求;三是用于配方;四是有特定包装)中药饮片的生产标准:药典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中药饮片炮制的起源及发展起源发展清之后未见中药炮制有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开办中医学院、设立中药系、开设炮制课程,各地炮制规范开始编写,药典中开始收录炮制的内容,同时开展了对炮制的研究,出版了炮制专著。随着中医药的发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从汉《神农本草经》至清《本草问答》近两千年的167本中医药著作中都有关于炮制内容的记载。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现今仍是重要饮片炮制参考书。明缪希雍《炮炙大法》——提出“炮炙十七法”——至今仍用。三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目的炮制对药物的影响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姜炙半夏、巴豆去油2.改变或缓和药性——生地制成熟地、蜜炙麻黄3.提高疗效——蜜炙冬花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酒炙大黄5.便于调剂和制剂——醋炙自然铜6.保证药物净度,利于贮藏7.有利于服用1.对四气五味2.对升降浮沉3.对归经4.对制剂5.对理化性质生物碱——与酸结合成盐苷——破坏酶挥发油——减少副作用鞣质、有机酸、油脂、树脂、蛋白质等四炮制的方法及辅料工艺方法1.炮——炮姜2.炙——甘草3.煨——肉豆蔻4.炒:炒黄——谷芽炒焦——山楂炒炭——栀子5.煅——自然铜6.炼——蜂蜜7.制——同炙8.度——片、段9.飞——滑石10.伏——肉苁蓉11.镑——羚羊角其它:晒、曝、露、焙辅料1.液体:酒醋蜂蜜姜汁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食盐水胆汁食用油羊脂鳖血等2.固体: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沙修制切制炮炙干燥包装五传统炮制常用的工具1、筛本品多为竹制,形如深盘,直径约2尺,其大小可分为以下数种:之一:之二:菊花筛,筛眼内径为4.5分筛号筛孔内径元胡筛,筛眼内径为3分(1)3.52mm1号粗末大中眼筛,筛眼内径为2分(2)2.09mm2号粗末小中眼筛,筛眼内径为1.5分(3)1.22mm3号粗末大紧眼筛,筛眼内径为6厘(4)0.96mm4号粗末小紧眼筛,筛眼内径为4厘(5)0.58mm5号粗末2、罗本品系用马尾、铜丝或绢丝织成,作筛取药粉用。马尾罗:罗目内径为0.96毫米60目罗:罗目内径为0.48毫米80目罗:罗目内径为0.23毫米100目罗:罗目内径为0.17毫米120目罗:罗目内径为0.11毫米3、簸箕系用柳条制成,按药物多寡,选用不同大小的簸箕。4、猪鬃刷即普通所用之鬃刷,可视所刷药物之体积,选用大小不同之刷。5、嘟噜系用耐火陶土所制成,大小不等,可按煅制药物的多寡选定。6、烘箱箱为木制,长方形,箱内四周装有铁架数层,中间放小火炉一具(炉口盖严),用时将药物放于铁架上,再将箱盖封闭,加热烘之。7、蒸罐罐系铜制,上面有盖,大小根据药物多寡选用。8、蒸笼一般以木制者为宜,即炊事所用之蒸笼。六炮制方法之一——修制1、净选加工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和杂质,使之符合药用要求,称为净选加工。清除杂质的方法分为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挑选—除去混入药物中的杂质和部分霉变品种,可使药物达到洁净或便于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多用手工。筛选—根据药物和杂质的性状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或箩,以除去药物中的沙石、杂质、灰屑,使药物洁净,或将大小不同的药物过筛分开。用各种筛、箩等。风选—是利用药物杂质的轻重不同,借风力将其分离出去。用竹匾、簸箕或风车等。水选—是将药物用清水洗或漂去除杂质、泥沙和盐分。2、净选药用部位是指除去非药用部分及分离同一种药材中的不同用药部位,使之符合药用要求。净选药用部位的方法分为:去根—用地上部位药物的品种,须除去根。如石斛、茵陈等。去芦—除去根头、残茎、叶基等非药用部位。如人参。去枝梗—有些果实、花叶类药物常带有非药用部分的枝梗。如五味子、连翘等。去皮壳—有些药物附着外表的粗皮(栓皮)、果壳和种皮等,多属非药用部分。肉桂、益智仁。去毛—有些药物表面或内部常着生很多绒毛,服用时刺激咽喉。其方法有刷去毛、烫或燎去毛、刮去毛和挖去毛等。马钱子、金樱子。去心—是指除去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的胚芽。麦冬、远志。去核—是除去非药用部位果核。乌梅。去头鳞足翅—是指除去动物类药物的非药用部位。斑蝥、蛇类。3、其他加工是指碾或捣碎,少数揉搓,制绒及拌衣等药物的简单加工。碾捣—有些矿物类、甲壳类及植物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或坚实,不便于调剂或不易煎出治疗成分,故须碾碎或捣碎。如石膏、龙牡、石决明、郁李仁、枣仁等。揉搓—有些质地松散呈丝条状或片状的药物,需揉成团,便于调配或煎煮。如竹茹、桑叶等。制绒—某些药物压碾成绒状,以缓和药性。如麻绒。拌衣—将药物表面用清水湿润,加一定的辅料粘附于药物上,可增强其治疗作用。如朱砂拌、青黛拌。七炮制方法之二——切制1、切制前的水处理药物切制前须进行适当的水处理,目的是使药物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使其由硬变软,便于切制。常用的水处理有喷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润法。喷淋法—用清水一次或数次喷淋至药物湿润。适用于草类药物。如薄荷、香薷等。淘洗法—将药物投入清水中,快速淘洗,并及时取出,故又称“抢水洗”。适用于质地疏松,吸水较快的一类药物。如秦艽、南沙参等。泡法—是将质地较硬的药物在清水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其吸收一定量水分,以便润软切片。多采用“少泡多润”。如枳实、青皮、猪苓等。漂法—将药物在宽水或长流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并经常换水,反复清洗,多用于含毒性、盐分的药物。如天南星、肉苁蓉等。润(闷)法—将药物洗浸水处理后,闷润适当时间,使水分缓缓渗入组织内部,至内外湿润较硬均匀,即达无损药效,又便于切制。适用于质地坚硬、质地柔软或须根较多、含淀粉质较多、含油性的药物。如白术、紫菀、山药、当归等。水处理效果的检查方法:弯曲法—适用于长条状药物,药物握于手中,大拇指向外推,其余四指向内擘,使药物略为弯曲。如白芍、白芷等。指掐法—适用于团块状药物,润至以手指甲能掐入体表为合格。白术、泽泻等。穿刺法—适用于粗大的块状药物,润至以铁竿能穿刺而无硬心。手捏法—适用于根与根茎类、果实和菌类药物,粗细相差较大者,润至手捏粗的一端感到较柔软为合格。如独活、延胡索、枳实、雷丸等。2、切制的方法及其饮片类型常用的切制方法有切、镑、刨、锉、劈等。机器切制,目前常用的剁刀式切药机和旋转式切药机两种。其特点是切制快、省工省力,但达不到制备传统饮片的要求。手工切制,工具为切药刀,能切出各种形状的饮片。其他切制,分为:镑—用的工具为镑刀,为一特殊形状工具。适用于鹿角、苏木、檀香等的切制。锉—用钢锉将药物锉成细粉。适用于羚羊角、马宝等一类贵细药材。刨—用刨刀将某些树干类药物刨成薄片。如苏木、降香等。劈—用斧头类工具将动物骨骼类或木质类药物劈成块或厚片。如松节、豹骨等。饮片的类型:薄片—此类饮片属于长条形而质地较坚实的药物,部分块根及果实类药物。要求片厚1~3毫米,多为横切片。如白芍、玄参,当归等。厚片—含有粉性和质地疏松的药物,一般不宜切薄片,因易于破碎,故宜切厚片。要求片厚2~4毫米。如山药、天花粉、南沙参、泽泻等。直片(顺片)—药物体形肥大、组织致密,色泽鲜艳者,为突出其鉴别特征,和利于加工,宜切2~4毫米直片,个另药物可达10毫米。如大黄、何首乌、木香等。斜片(瓜子片、马蹄片、柳叶片)—某些长条形而纤维性强的药物为了保持片形或便于切制,宜切斜片。片厚2~4毫米。如甘草、桂枝、黄芪、鸡血藤等。丝片—叶和皮类药物多切丝片,皮类药物切成2~3毫米的丝;叶类多切成5~10毫米。如陈皮、荷叶等。块—有些药物煎熬时易糊化,需切成块状。如粉、粉阿胶等。段节—质地细软的根茎和全草类药物不宜切片,多切成10~15毫米的段或节。如麻黄、木贼、天冬、益母草等。3、饮片的干燥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自然干燥—在日光下晒干或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人工干燥—采用蒸气、电热、红外线、微波等干燥设备对饮片进行干燥。普通饮片常用翻板式干燥机或热风干燥机。4、炮制品的贮存保管影响炮制品变异的自然因素有气、湿、光、温四种。气—指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在自然条件下能使某些药物中的脂肪、糖类氧化分解。湿—一般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5%以下。光—光照射会引起有些药物变色而降低质量。温—温度超过30℃易泛油、挥发、树脂和胶类粘连。易虫蛀的药物如党参、玄参、白芷、泽泻、黄芪、防风等应密闭保管;易吸潮的药物如生地、熟地、黄精、龙眼肉、枸杞子、制首乌等应置于通风干燥处保管;易挥发的细辛、佩兰、藿香、薄荷、荆芥等和易熔化粘连的如制乳香、制没药等极易生虫的蜜制品蜜炙黄芪、蜜炙紫菀等均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加以密闭保管。常采用的保管方法有通风法、吸湿法、密封法。通风法—晴天室外湿度低的天气可开窗开门通风,反之则门窗紧闭,以防饮片返潮霉变。吸湿法—贮存量大时可用除湿机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降低湿度;贮存量小时可将饮片盛于容器内(缸、坛子、铁桶等)放入吸湿剂(生石灰、无水氯化钙、硅胶等)密闭,则可保持饮片的干燥。密封法—将饮片严密封闭,使其与外界温度、湿度、害虫及霉菌等隔离,减少对贮存品的影响。可采用密闭库、密封塑料袋等。八炮制方法之三——分类1、炒制法炮制类药材净选或切制后,置于热锅中,翻炒至所需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制。炒制根据临床需要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个大类。清炒依火候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加辅料炒又依所用辅料不同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等方法。烘焙法炮制类不另单列,也分列入此法中。清炒法是不加辅料的一种炒制方法。按火候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炒黄—用文火将药材炒至表面金黄,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爆裂,并透发出固有气味。主要目的是,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破坏某些药材中的酶,以利保存甙类成分。常用于炒黄的品种如牛蒡子、牵牛子、白芥子、谷芽、麦芽等。炒焦—用中火或武火将药材炒至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并具焦香气。主要目的是,缓和药性或增强疗效。常用于炒焦的品种如山楂、川楝子、槟榔、焦山楂等。炒炭—用武火或中火将药材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焦褐色。主要目的是增强或产生收敛止血作用。常用于炒炭的品种如大蓟、小蓟、白茅根、干姜、地榆等。加辅料炒法药材净选或切制后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为加辅料炒法。麸炒—用麦麸拌炒的方法。主要目的是增强补脾胃的作用,如麸炒白术、山药等;缓和药性,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苍术其性辛燥,麸炒后药性缓和;矫臭矫味,如僵蚕有腥臭味,麸炒后能基本消除。米炒—药材和米同炒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降低某些昆虫类药材的毒性,如红娘子、青娘子、斑蝥等;增强补益脾胃的作用,如党参、白术、山药等。土炒—药材与灶心土(陈壁土、黄土或红土)同炒的方法。主要目的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可中和胃酸。常用药材如白术、山药等。烘焙法将药材用文火间接或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称为烘焙。烘—将药材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所含水分徐徐蒸发。焙—将药材置于锅内、瓦上或金属容器内,用文火焙至药材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烘焙法的目的是使某些昆虫或其他药材能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常用的品种有蜈蚣、蛞蝓、紫河车等。2、炙法炮制类药材净选或切制后,加一定量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法。药材经炙后在性味、归经、功效及理化性质方面都能发生某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