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岐江公园--案例讲解历史背景:1953年的中山粤中造船厂,是近五十年来中国工业化历程的一个缩影1999年,国企改革,这座承载了一代人“红色记忆”的老厂结束了它辉煌的历史使命只留下一地破旧不堪的厂房与设备。2001年的10月,它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破铜烂铁们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历史的叙述者引发了游人对生态保护与历史传承的体会。岐江公园融合历史记忆、现代环境文化与生态理念的设计成为产业用地再生设计的创举之作,也反映了中山这个城市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进程工厂原来破旧不堪的样子景观的设计•中国传统园林强调“曲径通幽”,西方古典园林强调几何对称,岐江公园却以一种不同于以上两种方式的另一种美感动着每一位游客道路:公园道路的设置看似自然无章,笔直的园道随意交错,鸟瞰下来,宛如一张大网植物:以一种自然的状态在生长,仿佛许久之前就已野生于此没有小桥流水,没有园艺造景,没有亭台楼阁•野草之中随意摆放着工业遗产。设计过程工业遗址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因地制宜地建造出独一无二的公园气质•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城市的记忆、历史文化;•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在中国,决策者并非设计师。这样的理念能否实施,是一个难题•俞孔坚说:中国不缺好的设计师,缺少的是好的甲方•俞孔坚顶戴着“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海归”的光环,为设计方案增添说服力•方案的生态理念受到素来注重环境保护的中山市政府的肯定。•在岐江公园建成前,中山已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让破铜烂铁成为艺术装置•龙门吊、变压器、铁轨、船坞、灯塔、烟囱……造船厂遗留下的厂房与设备被巧妙地重新利用,鲜艳的油漆掩盖了其岁月的沧桑,转身一变,成为当代的装置艺术,但历史的隐喻仍然若隐若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一个以公园方式呈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案例,不同于习惯性的“修旧如旧”,它是一种“新旧融合”的再创造,让人们在经过的一瞬间,体会那一段逝去的历史铁轨•一条约250米长、三米宽的铁轨由公园入口一直延伸至湖边,这是园中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人们每一次经过,都得放慢脚步,就在这跨越的一瞬间,你会想起它所记录的历史,在粤中船厂的辉煌时代,是新船下水、旧船上岸的必经之处•铁轨也是贪玩的孩子显示平衡力的舞台。轨道间铺着了白色的鹅卵石,因时间久远,部分鹅卵石或给一些游人拾去。•两边野草丛生,人工设计的布局被草的野性掩盖,经时间的梳理,成就自然而然的随意在一般的公园,野草往往是被园艺工人铲除的对象,在此成了点缀的小诗•铁轨的中部两旁伫立着180根钢柱,约有五层楼高,白色,是公园内最引人瞩目的景观之一。•夜幕降临时,灯光从地面往天空照射,为柱阵平添了一份神圣的光彩,如同一座纪念碑。•游园者并不在意太多的隐喻,他们只是在•穿越与跨越中体会一点乐趣,取得一点感悟,但这已经足够思静空间•三米高的红色的钢板围合成这个红盒子,出入口的两端是一条“Y”字形的道路。•设计师试图以那鲜艳的红色勾起一段激情岁月的回想。•“红盒子”内,步道两旁即是水潭,一部分的声音与景象被它隔离在外,让穿越此处的游客获得片刻宁静,重新翻阅起埋藏在内心的记忆水的设计•广场式入口处的一处平地涌泉,是游客们与景观发生互动。•公园的景观不再是仅作观赏,•站在铁栅格上,游客们喜欢用双手去触碰那水花,它与脚下的钢铁截然不同,体会其中的乐趣。公园的湖面与岐江相连,在海潮影响下,其水位日变化达1.1米,为避免水位变化影响景观。设计师创造了栈桥式的堤岸。•方格网状的步行栈桥临水而建,并以本地的水生植物遮挡栈桥的架空部分,以适应水位变化以及水深情况。枯水时候的堤岸•涨水时候的堤岸黄色区域是工业遗产区,大部分关于原造船厂的景观节点都分布在这片区域。红色区域为休闲娱乐区,这片区域主要有中山美术馆。绿色区域是自然生态区,这片区域的主要功能是让游园者嬉戏、散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