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防治原则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孙广仁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概述第一节预防第二节治则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概说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预防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养生,古称“摄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养生的意义:一是预防疾病;二是延缓衰老。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一)养生以增强正气(二)防止病邪侵害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一)养生以增强正气1.顺应自然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4.体魄锻炼5.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二)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2.药物预防小金丹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二、既病防变(一)早期诊治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二)防止传变1.阻截病传途径2.先安未受邪之地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治则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和联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扶正祛邪是治则,而益气、养血、滋阴、扶阳,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这一治则的具体体现。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治则治法的层次结构1指导思想:治病求本2治则: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3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具体治法: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治疗措施: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治病求本指导思想治则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法治疗八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实际操作中,对外感性疾病,着重病因的辨析;对内伤性疾病,则注重病机的辨析。如头痛病,既有因感受六淫邪气,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暑湿等所致者,又有因机体自身代谢失调而产生气虚、血虚、瘀血、痰浊、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病理变化而发者。外感性头痛,辨清了病因,则能确立证候而施治;内伤性头痛,一般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因而必须辨明病机,据病机确立证候,然后论治。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一、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正治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正治主要包括: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治虚证。4.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二)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但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反治主要包括: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瘀血性崩漏、热结旁流、食积性腹泻等。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正治与反治的比较:相同之处: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之处: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二、治标与治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就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就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就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等。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一)缓则治本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①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②或直接治疗原发病、宿疾。(二)急则治标①病证急重时,则当先治、急治其标。②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伴有感冒时,也要先治感冒。(三)标本兼治当①标本并重或②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三、扶正与祛邪(一)扶正祛邪的概念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填精、补津等,均是扶正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适用于各种实证。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清热、祛湿等,均是祛邪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二)扶正祛邪的运用运用原则:①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②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先后与主次;③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具体运用:1.单独运用(1)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2)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2.同时运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1)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2)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3.先后运用扶正与祛邪的先后运用,也适用于虚实夹杂证。(1)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此时兼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2)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应于以下两种情况:①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②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者。此时先行祛邪,邪气速去则正亦易复,再补虚以收全功。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病机证候治法正气虚衰,邪气已退邪气亢盛,正气未衰实证虚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邪气久留,损伤正气正气虚衰,邪气留着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祛邪兼扶正扶正兼祛邪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邪气亢盛,阻滞气血正气虚衰,作用减退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塞因塞用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四、调整阴阳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对此加以调治即为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即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一)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1.泻其阳盛: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2.损其阴盛: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二)补其不足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的治法。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其意是使阴阳互生互济,不但能增强疗效,同时亦能限制纯补阳或纯补阴时药物的偏性及副作用。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肾阴的六味地黄汤少佐肉桂以阳中求阴,滋阴制火,即是其例。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并补对阴阳两虚则可采用阴阳并补之法治疗。但须分清主次而用: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应当指出,阴阳互济之调补和阴阳并补两法,虽然用药上都是滋阴、补阳并用,但主次分寸不同,且适应的证候有别。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4.回阳救阴此法适用于阴阳亡失者。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由于亡阳与亡阴实际上都是一身之气的突然大量脱失,故治疗时都要兼以峻剂补气,常用人参等药。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此外,对于阴阳格拒的治疗,则以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之法治之。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其本质是实热证,治宜清泻阳热,即寒因寒用;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本质是寒盛阳虚,治宜温阳散寒,即热因热用。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调整阴阳治则的应用病机证候治法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脱阳脱实热证实寒证实热兼阴虚证实寒兼阳虚证虚热证虚寒证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清热兼滋阴祛寒兼温阳补阴制阳,阳中求阴补阳消阴,阴中求阳补阴兼补阳补阳兼补阴回阳救逆救阴固脱阳盛格阴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寒因寒用热因热用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六、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子午流注针法。(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1.年龄年龄不同,则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各异,治宜区别对待。如小儿发病则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治疗小儿疾病,药量宜轻,疗程多宜短,忌用峻剂。2.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治疗用药亦当有别。2020/2/28中医基础理论3.体质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体质存在着差异,一方面不同体质有着不同的病邪易感性,另一方面,患病之后,由于机体的体质差异与反应性不同,病证就有寒热虚实之别或“从化”的倾向。因而治法方药也应有所不同:偏阳盛或阴虚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偏阴盛或阳虚之体,则当慎用寒凉之品;体质壮实者,攻伐之药量可稍重;体质偏弱者,则应采用补益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