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题2010年10月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定义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下面将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进行介绍1国际方面是从不同的提出立场进行简单介绍2国内方面是从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简单介绍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术立场的提出者在提出城乡一体化时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下面将介绍三个不同方面立场的提出目的1无产阶级立场2城市规划立场3城市发展立场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无产阶级立场马恩列斯毛主要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瞄准的是共产主义目标。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其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城市规划立场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即城市占地1/6,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5/6,他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这种思想影响了英国(英国于1898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田园城市运动一度成为世界性的运动。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城市发展立场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芒福德推崇亨利·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这就有可能使区域整体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之益处,同时,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扰。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提出与探索阶段)我国苏南地区在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此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研究阶段)1990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城乡边缘区兼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的特征,是中国独特的地域类型,构成城市、乡村、城乡边缘区三元地域结构类型。这一时期对城乡边缘区的概念、特性、类型、空间演变机。邵继华在“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提到,从1986年起,北京郊区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1990年代中期至今(完善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讨论城乡一体化目标、战略、特征、发展方向,动力机制与实现条件,阻碍因素与具体措施等等。在研究内容上趋向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即不再笼统来谈城乡一体化,而是从某一个领域入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或者是研究某一专题,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研究内容趋于完善、丰富,理论趋于系统、成熟。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目前承受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必要性第一:就经济发展而言,由于社会资源总量有限,大城市的数目终究不可能大多,因此缺乏中小城市的都市在总体上对乡村的辐射能力是有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早就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如果我们片面地发展都市,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城乡二元对立,一方面都市的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呢,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因为得不到资源而无法发展,步履维艰,从而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就地吸收,不得不涌人大都市,而都市已经是超负荷运作,承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市化使得乡村教育长期滞后的局面难以改善,乡村劳动力素质与都市劳动力需求的鸿沟无法给以弥补。第四,就生态环境而言,都市化会使生态极限更易于被突破,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污染在都市过度集中的时候,通常会突破都市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点,从而导致不可修复的永久的生态破坏。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五个方面进行讲解: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和农村统一职能,把农村发展成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性质和商品交易繁荣的城市。一体化的首要目标是在经济关系上实现城市工业化和乡村农业化生产的互补,而实现这种互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活同质,也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至少有两个阶段:经济一体化阶段社会一体化阶段。由于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独立存在,而经济生活也绝不是社会生活的唯一内容,它同时还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所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阶段注定不能分割,必然是紧密关联的。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有社会的统筹规划作为基础,需要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作为保障。社会的一体化需要巨大的经济需求作为动力,借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互为因果的一个总的过程。下面就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两个角度分别介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一体化为何要进行经济一体化?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2000-2008)年份人均GDP(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2000785862802253.44026.62.79:1200186226859.62366.44493.22.90:1200293987702.82475.65227.23.11:12003105428472.22622.258503.23:12004123369421.62936.46485.23.21:1200514053104933254.97238.13.22:120061616511759.535878172.53.28:120071952413785.84140.49645.43.33:120082269815780.84760.611020.23.31:1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这与减少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我们需要通过寻找一种方式去解决那就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如何来进行城乡经济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基础关键)在现阶段,农村生产主体———农户,虽然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经济职能,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较小,使得农户面对市场呈现出严重的不规范性和弱质性,缺乏必要的发展和竞争实力,存在信息滞后、农户间彼此模仿,“同上同下”的弊端。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两方面入手,强化和优化市场主体,成立农会、农协,发挥其中介组织作用,在产中、前、后各环节由农协进行市场指导,减少农户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村股份制等形式,促进农户经营的企业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家庭经营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管理必须放弃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的方法。按照商品经济原则,把农用土地纳入市场范畴,打破农用土地封闭和凝固的状况,在保障农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保护农户承包权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允许其使用权自由和合理地流动。建立农用土地权流转市场,制定农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投资补偿制度。从法律和政策上规范农用土地的流转行为,促进其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为农业走向市场创造条件。改变农业分散的小生产状态,稳步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得农户在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时,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将可能遭遇的风险降至最低。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农村工业劳动力转移以集中布局乡镇企业为重点,创新农村城市化发展机制。一般来讲,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同步效应。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向城市集中,带动城乡各行业的发展,成为现代化经济的地域载体,而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对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进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市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乡镇企业十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效应,这种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同步的发展格局,缘于乡镇企业的布局的分散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调查表明:全国2000多万家乡镇企业中,分布在县城的仅为1%,分布在建制镇和集镇的为7%,分布在村一级的则高达92%。这种“村村点火,庄庄冒烟”的乡镇企业局,既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成本,又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既造成农户兼业化和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受阻,又影响了城市化进程。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扩大现有城市规模或创建新的产业型城市,从而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产业转移。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要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变“离土不离乡”为“离乡也离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超过1.5亿人,这种“离土不离乡”造就了一批兼业户和“两栖农民”,使高度分散和超小型农户得以固化,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体系无法建立。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来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壁垒,才可以彻底斩断土地这个传统纽带,建立起新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