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总结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网络·宏观掌控】①军机处②郡县制③行省制度④御史大夫⑤察举制⑥科举制⑦宗法制⑧三省六部制答案:A.⑦B.⑧C.①D.②E.③F.④G.⑤H.⑥【专题突破·热点探究】专题1全面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①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②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两大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三大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评价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例1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官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答案:D变式训练1-1某学者评论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A变式训练1-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解析: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说随着解决历史分裂问题,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合乎历史事实:维系国家统一不一定非君主专制。B项说法不合乎历史事实,选项本身是错误的。D项说法也是错误的,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是其思想基础,而不是武力夺权。故D项错。3答案:C专题2中央与地方的斗争1.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西汉:(1)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实行“削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唐朝: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4.北宋: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遣文臣做州的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这使他们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6.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例2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必须削弱地方政府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总体把握表格材料的意思,二要准确领会命题意图。表格中的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削弱地方政府的力量。A、D两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虽然正确,但并不是“教训”。答案:B变式训练2-1“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削弱解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因此,4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B变式训练2-2(2014·四川卷)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县级行政区从秦汉到清朝一直都存在且地位稳定,说明A项说法正确;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到宋金时受路的管辖,明清时受布政使司或省的管辖,清朝更出现与县同级的州,说明B项说法正确;从表格中的“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等信息可知D项说法正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两大趋势是君权的不断强化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答案:C【同步真题·高考链接】1.(2014·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答案:C2.(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里,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解析: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所说的“”,“”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排除。答案:A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5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答案:B4.(2014·山东文综,14,4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材料讲的是地方管理体制,没有涉及中枢,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联系、经济发展状况,C、D两项不正确。答案:B5.(2014·北京文综,14,4分)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解析:依据设问可知本题考查的方向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的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飞扬跋扈的局面导致中央政权受到挑战,而任用文官做知州则是针对这一弊端采取的措施,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属于加强军事力量的改革措施,排除。答案:A6.(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语言逻辑能力。首先要明确前提条件,即历史学科研究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然后辨析属于此类错误的选项。A、B、D三项属于由单一论据得出普遍性结论,属于此类错误;C项则体现了论据与结论的对应性,即83%的唐朝宰相来自北方,其他地区仅占17%,相对比例较小,因此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答案为C项。答案:C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7,4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由材料信息“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权倾一时”可得出B项正确。因为严嵩、张居正等权臣的权力来源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应选B项。答案:B68.(2014·大纲全国,14,4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解析:唐代宰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后来内阁首辅权力上升,也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据此分析,B项正确。答案:B9.(2014·广东文综,14,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根据题干中的“私人顾问”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职权范围明确,故均不符合题意。答案:D10.(2014·天津文综,1,4分)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